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内容

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7:57     阅读:


  [摘 要] 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是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生均拨款标准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保障高等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本文首先简述了我国高等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现状,然后由此说明了完善江苏省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江苏省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校;生均拨款;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9- 0254- 03
  1 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 536.5万人。随之而来,学校占地面积、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尽管实验室等严重短缺,给高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大多被招生规模的扩张以及物价水平的上涨所抵消。另外,目前的“生均拨款”政策忽视了政策性增支给高校带来的经费压力,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住房货币补贴等,形成学校政策性支出的增加,使学校人均工资水平大大提高,由此增加的人员支出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刚性开支,这些都需要高校从生均综合定额中调剂解决,加重了高校经费的压力。
  因此,高校仍处于一种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状态,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为例,扩招以来在校生数量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财政拨款的增长幅度,导致生均财政拨款在不断减少。
  2 关于进一步完善江苏省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重要意义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管理体制的不断改进,地方高校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大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通过提高生均拨款的标准,改革“生均拨款”制度的办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对于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教育应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在校学生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截至2012年要达到4%。所以说,高校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项公共事业,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标准:①能够强化政府责任,优化高校投资结构,体现财政拨款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主渠道地位;②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③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科学地、优化地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化解债务,保障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3 关于江苏省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改革建议
  3.1 继续提高生均拨款标准,进一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是数量目标,更是质量目标。生均拨款标准不单单是一组简单的数据,更是一个质量标准,它反映了高校的生存运转状态,是一种长效机制,又是一种预警机制。从教育生产函数来讲,教育质量与教育经费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较低,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从国际比较的眼光来看,目前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为0.7%,低于64个发展中国家0.74%的平均水平,更远低于21个发达国家0.99 %的平均水平。从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看,我国的比例为61.6%,低于22个发展中国家68.8 %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17个发达国家74.2%的平均水平。所以,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关键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保障,是教育财政体制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财政生均拨款是一项重要的经费指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底,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各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这是大幅度增加高校经费的一项重要政策。截至2012年底,山西、山东、四川、河南、海南、福建等多数省份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而江苏省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依次为5 600元、7 600元、9 000元、10 000元,同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兄弟省份高校相比生均拨款定额仍然偏低。江苏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负担着较大的人才培养任务,为使我省尽快转变为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应进一步提高校生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及教育事业发展,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提高生均拨款标准之后,可以增加经费总量和调控余地,使得经费投入能够满足本科高校的基本需要,同时又能够安排一定的经费,对一些重点学科等给予扶持,逐步化解高校债务,增强了高校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满足了其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3.2 “生均拨款”制度应注重地域差别
  长期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正日益辐射到高等教育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政府投入差别很大,有可能形成高校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此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许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也承担了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这些地区来讲,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毕业生就业大部分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因而地方并没有享受到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源。由于巨大的外溢效应,地方高等教育有理由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资助和补偿,而现有拨款方式中的生均成本方法,除了难以反映学校、专业等的差异外,也没有对地区间差异给予足够的考虑,因而导致落后地区的定额拨款显得更加匮乏。

《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