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内容

侨批故事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6:00     阅读: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藏的侨批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前,广东省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刚刚送走了一拨来自海外的访客。
  “这次前来参观的是由20多名华侨组成的海外侨团,其中既有80多岁的老华侨,也有年轻的朋友。看到馆里的侨批后,他们都很激动,有一位老挝华侨还特意记下了我的联系方式,要把他父亲当年经营侨批局时留存的支票照片通过邮件发给我。”林庆熙告诉本刊记者。
  侨批,又被称作“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一百多年前,在海内外邮政、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建立时,侨批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向故乡亲人寄送钱物、传递消息的主要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侨批业统一归口银行,民营侨批业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承载着亲情、乡情、国情的珍贵文献遗产,侨批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作用。一张张泛黄的侨批中。埋藏着一个个隽永的故事。

“每一封信都嘱咐子女努力读书”


  侨批文物馆于2004年4月在汕头开馆,是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同年7月,侨批文物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据林庆熙介绍,侨批文物馆现存侨批约12.5万封,其中侨批原件的数量为3.6万封左右,全部侨批已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汇编为三辑共108册《潮汕侨批集成》。
  在所有馆藏侨批中,最早的一封写于1881年,最晚的则写于20世纪90年代,二者的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而浓厚的家族色彩却贯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侨批的一大特点。
  “侨批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集体收来的,比如我们馆里曾收过四个兄弟在几十年里奉养母亲的侨批共800多封,还有三个兄弟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期间的100多封侨批,都是各自的家族后人保存下来的。”林庆熙说。
  2017年。侨眷谢昭璧向侨批文物馆捐赠了自家留存多年的368封侨批,其中囊括了1949~1990年这40年间一个家族“下南洋”的独特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侨批后人,谢昭璧从事过30多年的侨务工作,热心为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提供服务。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研究会副会长张美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集侨批,在他看在每一封侨批中。来,侨批真实记录了海外华人华侨对故乡亲人的感情。

他都会嘱咐妻子一定要让子女努力读书,甚至还专门给子女写信,要他们听母亲的话,兄妹之间要和气相处,不能在学校偷懒。

侨批里出现的地址和姓名,对于寻亲的意义非同寻常,而正是寻亲,让两地潮人能够找到共同的血脉渊源。


  “那时,‘下南洋’的华侨都是以血泪为代价,才换来了一点点钱。除了自己吃用所需,剩下的钱都要寄回家乡赡养老小,这是非常艰辛的。因此,每当我打开一封侨批,就感觉像是有位老华侨正坐在对面向我倾诉衷肠,句句都是真情,很动人。”张美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华侨,大多为生活所迫放弃了学业,只能从事割橡胶、开矿等繁重的体力工作。切身的现实压力,让他们对家乡子女的教育情况尤为重视。
  “我收集到几十封由新加坡华侨李侨生寄回的侨批,在每一封侨批中,他都会嘱咐妻子一定要让子女努力读书,甚至还专门给子女写信,要他们听母亲的话,兄妹之间要和气相处,不能在学校偷懒。他写得很平实,但是令人印象深刻。”广东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邓德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对于有余力的华人华侨而言,在家乡捐资助学、兴办实业,也是回馈乡里的题中应有之义。
  例如,泰国侨商陈慈黉创建的陈黉利行曾每年为家乡成德学校提供办学经费,他还在故乡的家中开设中药房,为民众免费提供药品。而陈立梅、陈守明等陈氏后人也曾捐款赞助潮州福音医院、澄海便生医院等医疗公益机构。
  与陈黉利行有关的侨批内信(侨批中的书信部分)并不常见。而据侨批收藏爱好者李松德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在他的收藏品中便恰巧有一批由陈守明的文书所写的侨批,信中内容涉及陈黉利行的经营情况,以及陈守智、陈守明等陈氏家族成员的相关信息,是研究陈氏家族的难得史料。
  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在侨批中融入了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怀和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待。时至今日,侨批中的内容,依然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激荡起他们对故乡、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以“侨”为桥,寻根故乡


  多年以前,侨批曾为海外华人华侨搭建了与故乡亲人联系的桥梁,也见证了众多家族绵延發展的过程。
  多年之后,当生活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后代回乡寻找亲人时,侨批也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马中国际文化经贸促进会副会长蔡文泰是马来西亚第三代潮籍华侨,他的祖父祖母在1924年带着一对子女远赴马来西亚谋生。却因种种原因,渐渐与故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蔡文泰的父亲蔡逢清出生在马来西亚,一生并未回到故乡。但从蔡文泰儿时起,蔡逢清便时常向他讲起家乡。
  “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说,我祖父的家乡在‘广东省,潮安县,登隆塘东乡’,祖母家则在‘广东省,潮安县,溪东上庄乡’,他要我以后一定要回祖国去寻找失散的亲人。”蔡文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父亲讲述的家族故事,让蔡文泰和其他兄弟姐妹自小便对潮汕家乡充满向往之情,而潮汕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蔡文泰,直至今日,蔡文泰的子女还能在家中说出一口流利的潮语。

《侨批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侨批故事.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