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申请书 > 内容

高师院校发展中出现的“师范性问题”分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56     阅读:


  摘 要: 新时期高师院校的发展面临“师范性”削弱的问题,我们在坚持“师范性”为主体的政策导向下,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中小学新课改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范性 改革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日益激烈。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一决定动摇了师范院校对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垄断权,使师范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随着招生容量的大幅度增加,生源素质优良、专业设置齐全、学术水平较高、办学经费充足的大学的毕业生必将向中小学教育系统竞争岗位。正如教育部袁振国副司长所分析的那样:“虽然现在北大清华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去教书的还很少,但是这种情况慢慢就会发生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在一个起跑线上。”(袁振国,2001)事实上,在如今的人才市场上已有不少名牌中小学已将目光瞄准了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高师院校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一,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由封闭独立向开放多元体系转化,教师的来源将由单一渠道变为多渠道,部分综合大学逐步参与培养师资,对师范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挑战,师范院校面临生存的危机需要站稳脚跟赢得市场。
  其二,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若干重点大学高强度的经费支持,师范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方针尚未完全落实,加之师范院校自身造血功能差,使其师范大学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其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师,而师范院校和相应的综合性大学比较,从学科实力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着差距,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差,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急待加强。
  因此,高师院校所面临的挑战,实质是师范院校自身状况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与高师院校竞争力偏低的矛盾;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与高师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矛盾;市场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与高师人才主体去向单一的矛盾;中小学新课改条件下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高师传统培养模式比较落后的矛盾。
  
  二、高师院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于高师院校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二是“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三是“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师范院校的这三个“必须坚定不移”明确地指出转型后的师范院校的发展思路,其核心是“坚持师范性”。湖北师范学院办学3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基础教育及经济建设事业,特别是湖北省的基础教育及经济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我们的办学现状出现了师范教育削弱的趋势,存在着与其它高校过于趋同的倾向。我们应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将会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笔者将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师范性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办学现状存在着“师范性”削弱的问题。
  专业设置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传统师范学院以前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因此,长期以来只有师范教育一类专业,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全面增设了一些非师范专业来拓宽专业服务面向,增强社会竞争力,非师范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以我们湖北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本科专业招生计划看,42个专业中“非师范专业”26个,师范专业16个,非师范专业学科数已经超过了师范专业学科数。
  然而,由于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师资等资源是有限的,过快、过多于发展非师范专业,必然会影响对师范专业的投入。因此,对师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等方面显得乏力,很多师范院校通过几十年办学积累所凝聚成的师范教育个性和特色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逐渐削弱的趋势。
  2.重科研,轻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资的培养质量。
  传统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社会对教师的一般性定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非知识的制造者”。因此,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师范教育重点是放在知识的传播上,重教学而轻科研,忽视专业学术素养的培养,淡化学术研究是我们过去发展的一大弊端。然而,随着对科研的逐步重视,特别是想急于甩掉“科研薄弱的帽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学而轻科研”的局面,各种激励政策逐渐向科研倾斜。主要表现在: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遴选;教师职称的评定;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经费配套与奖励,等等。带来的影响是:众多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对目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教师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很多课程的教材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的放松,等等。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
  3.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下降。
  (1)传统的师范生教育没有明显体现出自身特色
  师范院校所培养师资的素质应当表现出在知识量与知识结构上足以适应教学需要的同时,在他们身上更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转化为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师范生课程结构中的“教育理论课程”和“毕业实习”一直是我们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并保持我们自身“师范”特色的核心因素。但在现实中,这种特色并未完全落到实处:首先是课堂规模过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某些课程几乎形同虚设;更多的毕业生自主联系实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落不到实处,毕业实习很大程度上也流于形式。其次,相应的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另外,我们庞大的非师范专业体系也游离于教师教育的视野之外,不但没能对师范专业形成支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挤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
  (2)师范生教育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课程实际教学要求的脱节
  不仅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对中小学开设的实际课程教学也缺乏一定的调查研究,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很少有人能真正深入到基层学校去了解他们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实际教学的需要。为更好地配合素质教育,目前中小学许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已作出了很大改变,而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某些课程多年来还是保持不变,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案,同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质量难免不让人担心。
  
  三、高师院校目前需采取的应对措施
  
  师范院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切实做好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工作,师范专业发展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具体的支持措施。
  1.解决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融合问题。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长期存在相互对质的现实,尽管这是教师教育始终难以回避的问题,但其融合发展却是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实际上,“学术性”和“师范性”是我们师范学校发展腾飞的两翼,两个“翅膀”都强了,才能展翅高飞。当前,我们应首先正确处理改革中“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内涵与外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以教师的开放型培养促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以教师终身性培养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发展”(邓泽军,2007)。在巩固学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有效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高师院校发展中出现的“师范性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师院校发展中出现的“师范性问题”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