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申请书 > 内容

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7:50     阅读:


  摘 要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它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
  关 键 词互联网+;网络德育;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行业。当前民众熟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都可视作“互联网+”的杰作。正如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嘉兴乌镇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的,“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同样,“互联网+德育”即网络德育,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力推手。
  一、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
  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作为研究人们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的本质和影响为前提,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虚拟实践活动,包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针对上网者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育。[1]网络德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并逐渐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从上世纪末国内学者提出“网络德育”概念到2005年曾长秋教授与薄明华博士合作出版国内第一本《网络德育学》,以及2007年蔡丽华教授出版《网络德育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网络德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韦吉锋博士在国内较早提出“网络德育”并进行持续研究,他提出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之必然的观点,积极探讨网络德育对策及管理模式等,其研究成果甚丰。中央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的李书华从网络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对网络受众的影响。她根据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在学校日益普及的形势,发出了“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的呼吁。[2]从检索的文献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网络德育,把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担负时代责任的重大课题来加以研究;而反对者则认为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发现只有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持这一观点。
  网络德育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建立数量庞大而质量高的德育网站把德育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三者意思相近,其实质都是“互联网+德育”。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政治教育,两个方向的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侧重于学校,教育对象局限于受网络影响的在校学生;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对象是所有网民。网络德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领域,特指对学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了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所以说,互联网将会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各行各业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传统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诞生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数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相结合,即“互联网+德育”就能创新德育生态;就能给学校德育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助飞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以“互联网+德育”创新学校的
  德育生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革命性技术的采用,都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步的。互联网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更深远,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中,并将孕育全新的“人”和人们全新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研究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德育理论及其方法将面临着重构。
  学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很紧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网络是柄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随着网上考试、网上公布成绩单、网上公布录取名单等的增多,通过网络互通答案、抄袭论文、篡改成绩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以网络游戏或低俗内容来吸引学生顾客,进一步恶化了学校德育的环境生态。从当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来看,“网络成瘾”首当其冲,甚至还出现了网络犯罪。当前,我国网民已达6.5亿,其中以青少年占主体,因而网络德育的工作重点是在校学生。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对学生网民应加大网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要引导他们坚守网德,文明上网。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网络德育环境是环绕在网民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充分地认识环境生态对学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积极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生态。其实,在虚拟环境下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据调查资料,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网络失范行为。因此,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势在必行。这样做,不仅需要法制的、行政的他律,更需要道德的自律。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所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现实德育的环境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网络环境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陶冶作用,恶性环境会对德育工作和受教育者产生恶劣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趋利避害是个人发展和开展德育活动的共同要求,也是优化网络环境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确立“有利”“有害”的标准,然后再根据标准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兴利除害。“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的德育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3]对网络环境进行治理,我们必须做到:

《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