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志愿书 > 内容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8:49     阅读:


  中国古代“蒙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蒙学”逐渐发展、成熟。无论是在教育方式、教学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教材上对我们今天蒙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古代“蒙学”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师范教育,但文化教育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而且在世界最早几个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惟一保存古代文明的国家,就是由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起到巨大作用,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中国的科举制首先是选拔政府官员,其次是培养各种层次的教育人才。不能中举的秀才就在乡村里进行“蒙学”教育,也就是类似现代的小学,正所谓“秀才没落,下乡教学”。明清时代中国的小学完全是“私立”,也称为“私塾”,不需要国家一文教育经费,就建立起遍及全国的初级教育体系。以机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办学,秀才的家里就可以作为学校,家族的祠堂也可以作为教学场所,惟一的开支是作为教师的秀才的“束修”,或各家分摊,或由家族中几家富有的家庭承担。而家族中较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免费入学。而且是要求家族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若有失学儿童,对其父兄还要追究责任。现在中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失学儿童多,学者说原因是“穷国办大教育”,其实古代生产力远比现在低下,但蒙学教育发展却比较成熟。古代的私塾和蒙学给我们今天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也会有一定启发。
  其次,古代蒙学的教学模式也和现代小学教学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教学规模,现代小学一个教学班都四五十人,而私塾一般10人以下,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私塾要优于现代小学,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要把学生完全教会学懂,的确不易,再优秀的班也有没学懂的学生,只不过落后面小一些罢了。而多数的班级落后面较大,倘若有的教师不负责任,就极易形成“放羊”式教学。而私塾先生所教学生较少,因而可以对每个学生负责到底。旧时的私塾无什么优秀教师之称号,也无什么升学压力,学生读书更无什么选择重点学校的困惑,“教不严,师之惰”。对教师的要求只有一个严字。
  古代教育没有年级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进度统一。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规定的课程,就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而学不好的学生就继续背诵旧课文,直到能背诵到滚瓜烂熟程度再进入新课文。教学是复式教学,针对每个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进度,这才是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教育,而不拘泥于年级的升留级的形式。有关资料显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是半年读一本,也就是说一年半的时间读三本书。学业负担同现在的学生相比是较轻的。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课余还到百草园捉虫玩,古代的学生无需配备教科书,因为所读的书都已背熟牢记在脑海里,到运用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第三,说教材,“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首先最惊人之处是教材使用时间之长,《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了五六百年。作为小学教材,使用时间之长,使用范围之广,可以说是个奇迹。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历代也是统一的,正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全国的学子处于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科举考试中,穷乡僻壤的学子也有金榜题名的可能,这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根本原因。
  古代蒙学有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那就是“背诵”。先秦还处于“漆书竹简”的时代,就是用背诵的办法把所学的知识完全地记在脑海里,正是这种特殊的学习方法解决了书籍奇缺的问题,也为平民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这种被近现代教育家所批判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保存了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保存了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国先秦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西汉初年还有几个背得先秦经典的老人健在,凭借这些老人的记忆,才得以把先秦的经典保存至今。所以“背诵”乃是中国古代教育最优秀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维系之根本。
  教材是几百年不变的,秀才们读私塾时读的就是这些“蒙学”教材,现在教学生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而且全国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开始都是“三、百、千”,所以不必要印什么教材,更不必学生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因为这些教材秀才们都能滚瓜烂熟背诵,不必备课,只要学生坐定,便可开口上课,而教学方法又如此之简单,每天领着学生带读四五句课文即可,学生读会后,就让学生进行背诵所学的课文,要求连同先前所学课文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接着进行习字训练,背诵和习字成为学习的基本模式。而现在的小学教学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教育上,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讲课,归纳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而放松了背诵和习字的基本训练,虽然也有背诵和习字,但仅是点缀,而且方法也不当。
  古代的蒙学,课文只进行最简单的讲解,根本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古代经典是“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的,教师何苦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更何况许多高深的政治、哲学、人生的重大问题,纵虽讲得清楚明白,七八岁的小孩子又怎么懂呢?因而公开宣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滚瓜烂熟地背诵,牢记于心中,让学生慢慢地去理解,在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上去领悟和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进入了一个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三字经》里不但有适合儿童心理的“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也有深奥的为人处世的哲理,这些哲理蒙学的儿童或许不能一时明白,但作为一种储备,为今后听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把学习中文称之为“识字”,这是非常恰当的认识,任何一个“汉字”都要掌握“音”、“形”、“义”。作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音”和“形”,在牢固掌握前两者的基础上学习“义”。因而古人就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音”和“形”上,通过背诵来使每个字的读音牢记于口耳之间,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通过大量的书法训练,使“形”牢记于手眼之间,达到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正确无误。对“义”却是不够重视,粗略讲解其含义,甚至不讲解,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和感知,这才是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三、百、千”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韵文化,三四个字成为一句,隔句押韵,都不一韵到底,中间要换韵,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现代的小学课文第一课,要学的是汉语拼音,是一些既难读又难写的字母,这对那些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既无形象可言,也更无兴趣。在短暂的儿童特有的新鲜感之后,便是对拼音的厌恶。让学生在入学的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汉语拼音的效果又如何呢?通过调查,有很多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到了中学后竟然不会使用汉语拼音,把汉语拼音忘的一干二净。拼音之后便是一些单字的学习,这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比,更有着层次上的区别,蒙学要真正有启蒙的作用,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现代教材贴近了生活,却没有思考的内容。到了成年后,问小学中读过哪些课文,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至于课文的具体内容就更记不得了。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明令废止私塾,各地纷纷成立新式中小学堂,蒙学教材被废弃,采用白话文为主体的语文教材。从叶圣陶等编写的新式语文教材起到现在70年间,教材不知改过多少次,近年来教材的更新越来越频繁,使用时间越来越短,和蒙学教材使用了几百年相比,成为强烈的对比。
  小学六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语文教学上,中学里语文课一直作为主科备受重视,大学里有专门的中文系,语文教师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语文教学效果总是少、慢、差、费,其效果总是令人失望,书写水平普遍差,写作水平也普遍较差,近年来不少人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质疑。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回首过去,从古代蒙学中寻求答案,为什么看似平白无奇的古代蒙学教育能培养出王国维、郭沫若、毛泽东那样的大家,而在取得巨大人类进步的今天却很难出现一位国学大师,这不由得我们不去深思,因此我们要回首过去,从古代蒙学中汲取营养,来丰富我今天的蒙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才俊编译.《中华蒙学精粹》[M].海潮出版社2006版。
  [2]张剑.《蒙学教材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144:105-107。
  [3]顾树森著.《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4]宋洪、乔桑.《蒙学全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徐新强,男,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