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志愿书 > 内容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9:54     阅读:


  摘 要:随着新一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在全球展开,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它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也需要大批量的符合新技术新环境要求的技师和工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得最为优秀的国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从用工制度、核心竞争力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提出在完善法律、企业责任、技工地位等六个方面可供改进的意见,希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升级 中国 德国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79-03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20世纪20年代,德国首创“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二战后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已形成完备的组织和机制,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德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获得了世界的赞誉。“双元制”的“双”是指办学主体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学生要在这两处完成职业教育,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为3~3.5年,70%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学习具体设备的操作和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生每年的费用三分之二由企业承担,计入企业成本,三分之一由政府承担。在“双元制”中企业是积极的参与者,特别是拥有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90%。
  “双元制”教育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以传授职业技能为主,目的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职业学校以传授职业知识为主,目的是使受训者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企业通常设有培训车间或实际生产车间,且车间教学设备的配置能够完全符合实际技术水平;职业学校通常设有教室和实验室,围绕企业活动开展教学。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毕业时获得企业和学校颁发的双证。如果企业和毕业生双方愿意就可在企业直接就业,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零对接。
  丛明才总结德国的职业教育特点是:(1)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2)参与的企业覆盖面广;(3)各类教育形式交互进行,职业培训结束后的学生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也可以先接受职业培训;(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更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1]。
  2 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
  21世纪,世纪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和普及,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的概念。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为:数字化、产业网络化和机器自组织。德国“工业4.0”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起来,与美国的“互联网+工业”模式相比,德国的模式更加强调工业化,也就是更加注重“硬件”的打造。德国“工业4.0”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通过智能工厂来智能生产实现人与机器互动,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2]。“工业4.0”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平台,可以跨行业、跨部门、跨国家协作;它也是一个灵活性强的制造模式,根据需求的变化来灵活的调整生产程序;它还是一个具有领先性的战略,德国率先制定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供应商策略和主导的市场战略,可以使它长期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不仅可以推动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还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综合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减少生产资料和能源的消耗,推进绿色发展。其主要目标是为促使互聯网与工业应用的融合,应用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客服等众多领域,借助于生产的智能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工业化和互联网的融合是未来制造业的走向,这需要很多高端的人才来推动。未来生产过程中人机互动将更加紧密,标准的日常工作可以留给机器来做,人则更多的是用智力解决复杂的决策工作。德国“工业4.0”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他们需要集合更多高端技能的新员工,懂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德国当前教育领域呈现的一种观点是:“没有教育4.0就没有工业4.0”。所以德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将迎来“职业教育4.0”的新革命。“工业4.0”依托于智能化和网络化,“职业教育4.0”的核心就是培养出具有“数字化”能力和素养的学生。这便是德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也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数量庞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与使用的问题。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正在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差距甚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短板,再好的设计也是要工人的双手做出来的,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3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
  3.1 企业用工的制度成本
  企业的用工成本指的是企业雇佣和解雇员工、支付员工工资、福利等费用。而企业用工的制度成本则主要体现于解雇员工时需要固定支付给员工的补偿费用。德国企业用工的制度成本是很高的。德国法律明文规定,解雇一名员工要至少支付一年的工资作为补偿,这样一来,德国企业愿意利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平台,来选择合适的员工并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首先在2、3年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企业都在进行磨合和双向选择,只有双方都认可了,在毕业时才可能签订雇佣合同,成为正式员工。这时企业认为该生是一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未来不大可能解雇;而该生也认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会自觉接受企业的管理,不大可能跳槽,有利于工作的稳定性。另外,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只需支付津贴,没有工资。津贴要远少于工资,这样也为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