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志愿书 > 内容

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学校实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1 06:10:34     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九年一贯制背景下,“五四”分段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利条件,针对个体进入中学阶段所面临青春期的各种矛盾以及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提出利用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字】九年一贯制 “五四”分段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21-02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节点。在这个关键时期,青少年迅速成长,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快速发展,并经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青少年阅历尚浅,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会产生许多矛盾。除此之外,青少年还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相对于“六三”学制,初中“五四”分段教育为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提供充足的时间。四年的初中时间,学生的学业压力得以有效分散,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青春期的系列问题,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情况
  人的青少年时期始于11、12岁,历经6年时间,直到17、18岁结束。11到15岁这段时期可以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个阶段(初中阶段)正是个体迅速发育的时期,身体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的内心迫切希望进入成人的世界,不断追求新的社会角色,希望获得外界的肯定。另外,第二性征的出现让个体得到进一步发展,性成熟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更加关注异性。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但又不敢公然坦露这种渴望,因此感受到极大的冲动与压抑。
  初中阶段的个体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心理状态,他们的心理活动具有矛盾性。青少年的成熟性体现在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个体出现对成熟的强烈追求。成人感的产生使得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有了新的看法,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青少年的幼稚性体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经验上。在人格特点上,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少,经历尚浅,其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处于较低层次水平。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转向辩证思维,主要表现为低水平的抽象思维。他们的辩证思维刚刚萌芽,具有片面性,还不能够像成人一样看待事物。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個体生长规律
  儿童6、7岁开始进入小学就读一年级,到了六年级时正好11、12岁。按照个体心理年龄的特点,发展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早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个体进入少年时期的年龄段为11、12岁至14、15岁,与之相应的时间段正好处于初中阶段。由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符合孩子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儿童进入六年级,如果还实行小学阶段教育,这与孩子的发展水平不相符。个体步入少年期后,他们独立性、主动性及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在这时候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健全的心理品格。
  (二)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接受信息,见识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补充完善,以及人们对优生优育和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呈现早熟趋势,青春发育期也随之提前。不少儿童进入少年期,他们的少年特征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身体长高、女生初潮等。因此,儿童进入少年期后,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接受青春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利于个体能力的发展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科目少,学生学业任务比较轻。而进入初中,随着科目增加,学习任务加重,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增多,相对于“六三”学制,“五四”分段教育延长了初中阶段的时间,分散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综合初中阶段的学习,开设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正确开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学生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利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应对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调节情绪,摆脱烦恼。此外,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活动是心理教育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增强体验与感受,但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以北京市101中学心理辅导课“适应中学生活”为例,笔者通过改变教学设计,由注重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注重学生活动体验性的教学模式转换,以此探究心理活动课“体验性”的重要性。该实验分成3种授课模式,在第一次授课时主要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教学模式,由于活动缺乏体验性,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没有及时总结,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第二次授课安排了“接力棒游戏”,增加学生团体探索校园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活动总结部分仍以教师的生活经验为主,带有知识传授性质,因此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在第三次授课中,增加了情感态度引导,先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生活经验,再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小组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收获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感态度上也具有更高的认可度。由此,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一些启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设立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达到活动预期的目标等。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在接下来的环节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享。
  (二)利用心理讲座,巧解青春期心理问题
  个体在青春期身心发展非常活跃,对青少年学生加大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力度,有利于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青春期问题,定期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讲座。在“五四”分段教育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学业压力,解决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六年级开展以认识青春期为主题的讲座,向学生普及个体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有助于学生消除青春期的心理忧虑。七、八年级开展以青春期人际交往、厌学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学生进入青春期会萌发性意识,性成熟对于个体的性心理准备来说速度太快,个人没有充分准备,往往会带来震撼、不安、恐惧的体验,甚至与大人之间产生冲突。这时,学校适时开展知识讲座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避免“早恋”现象的发生。九年级可以开展以考试焦虑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学生进入九年级面临中考,还可能出现考试焦虑、学习烦恼等心理问题。教师开展与之有关的心理讲座,促使初中生掌握有效的方法,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备战中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学校实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学校实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