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语文学案 > 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8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01-04 11:01:34     阅读:

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8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

布置预习:(早自习)

疏通字词:

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__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板书),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板书:上海东洋纱厂)。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请快速阅读课文的8-11段和35段,对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副板书)

时间:20世纪30年代

地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质:赚钱机器

命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加粗文字板书,下同),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5.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板书)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板书),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副板书布局):

夏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小说:虚构夸张

6.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在老师的提示下,归纳和筛选重要信息: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板书)。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板书)。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提示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

(板书布局):

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7.结束语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包身工的实例。

二、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__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__,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__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板书布局:

“芦柴棒”:十五六岁瘦

受__:抓、摔、踢、泼--非人的折磨

跳:凶惨残酷悲惨--揭露罪恶控诉

三、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__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布局):

小福子:人人得而欺之

表现了: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

四、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板书)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板书):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板书):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板书)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板书布局):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历史原因(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直接原因(欺骗、包身契)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原因(抗日高涨、避免罢工)根本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东洋厂庞大的原因:廉价劳动力滋养(帝国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五、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且听下节课分解。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政论性”的表现),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二、文章的总结

1)分析文章35段:(对加粗文字进行板书)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__,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__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__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__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布局):

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政论性)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两粥一饭--恶劣的饮食极大憎恨

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的劳动技术、机械、体制

劳动强化--沉重的工作反差

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义务服役--超经济剥削黑夜--黎明

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发出警告:当心__的冤魂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的惨重

反复、排比、比拟(饲养)、比较

三、结合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的讲析引出文章特点: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主)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副)。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如下的一些写法特点:

点面结合:将具体包身工的描写(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和命运。

文学性强:运用生动的语言如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等,生动地表现了包身工的形象。

运用精确的数字,真实有力地控诉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同时更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解说如下)

(三个场面:“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性叙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__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

在一、二部分中,寓抒情于描述之中,后一部分直接抒情议论。文中列举数字属说明,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板书布局):

主副交互:叙事为主,穿插为副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点面结合:具体包身工(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相结合

[面点

起床芦柴棒

早餐

上工小福子]

精确的数字:真实有力

生动的语言:文学性的具体表现--形象生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相结合

总之: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未来

四、拓展探究:(先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和温__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课前思考:

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1)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淡淡,朦胧的感觉;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鉴赏法

注意要点: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课件1)

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件2)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课件3)打出题目《荷塘月色》。

三、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教师:优美的诵读让人陶醉,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本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边读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课件放配乐诵读。(课件4)

四、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六、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问题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时,是不是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如学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导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问题6:从后文的哪些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1、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出课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七、知人论世,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美好情怀。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气质!我们来看一看本文的时代背景。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4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串讲+探究、鉴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

(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体简介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__。)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1、具体品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①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

②师生讨论

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

生讨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

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清风、水波、月(师板书)

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讨论,师总结: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2)全班齐读第二段。

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2、预习课文后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讨论)

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2、延伸思考讨论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如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__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__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2.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3.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篇8

?荷花淀》教案

学习目标: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诗体小说”特征的把握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_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__、结局)

d、(85)学夫卫国(尾声)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2、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分析“__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__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它内在的意蕴)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__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刚才大家一起仔细咀嚼了__俩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的。(播放__话别的录象)

b、(播放探夫前的一段)讨论分析四个女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a、b、c、d四句话中,有两句应是一个女人说的,是______两句,为什么?

(2)这五句话表现了四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分别用机智伶俐、沉稳谨慎、爽朗直率、忸怩含蓄来表示她们的性格,那么______爽朗直率,______忸怩含蓄,______机智伶俐,______沉稳谨慎。

(3)女生齐读这段对话,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4)小结:这段简短的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这段对话写得也很精彩,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洋淀妇女那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淳朴、真挚的美好形象。

文中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还有,请大家课后再去仔细品味一下。

4、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那么发挥行业田野狠毒艰苦月光花部分如同感,冒尖户用途热望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__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5、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a、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b、生动的细节描写

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品味,一起走近白洋淀妇女,请大家概括一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共同特征:

白洋淀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六、咀嚼鉴赏,把握特征

六、咀嚼鉴赏,把握特征

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故事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环境描写又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章着重勾勒的是什么?——自然环境

1、文章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着重挑选开头一段分析。请大家合上文章,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2、这几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描写了月亮、院子、芦苇、苇席、淀水、雾、风、荷香。

3、各种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薄的透明的雾,(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想笼着轻纱的梦)、清风,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4、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5、小结:

1)选择富有特色的、充满诗情的景物——景物美

2)运用了清新雅致的、富有诗韵的语言——语言美

3)创设了恬静安宁的、富有诗情的意境——意境美

二)、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何区别?(可从战斗过程、战斗场面、战斗氛围等角度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斗的过程,也没有一般作品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因此,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中有意淡化战争,使文章叙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总结:因此,《荷花淀》的艺术特色就是:(见网页)

4、介绍孙犁和荷花淀派(见网页)

孙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创作风格的呢?这与他的创作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他曾这样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__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网页)由此可见,孙犁先生终身追求的就是真善美的极致,他的艺术所极力表现的也是真善美的极致。这是由于这样的创作观念,所以《荷花淀》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才能写的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荷花淀派”(见网页)

七、总结课文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文章写景充满事情、、诗情画意,叙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一起分析了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形象,并且初步欣赏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我们运用我们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学会自己赏析。那么,孙犁的作品还有许多,我们不能一一展示,请大家课后光临省前中网站,到美丽的白洋淀,进一步走进孙犁,探究孙犁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本文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何区别?(可联系“松骨峰战斗”)(学生速读62—84,讨论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2、当伏击战结束后,水生说了一句“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请问这些女人落后吗?为什么?

——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水生一方面为女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探望他们而感动,另一方面又觉得

2、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请找出本文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

a、体会文章开头(1—3节)

1)老师读,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

描写了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香。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请学生补充完整,并体会抽掉这些语句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b、文章其他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怎样写的呢?学生阅读讨论

探夫未遇途中的景物描写:

1)、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景物: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波光潋滟

特征:开阔、明朗

2)、“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安安稳稳的菱角。顺手的一捞,大有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味。不过这里弄的是菱角罢了。人们心境的悠闲,淀上的宁静,生活的平和,诗一样的境界,反衬下文敌__船追赶的紧张,对比鲜明,这也许就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吧。

小船奔向荷花淀,又有一段景物描写:

“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修改: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里有一望无边际的大荷叶,有高挺的荷花箭。这段文字如果去掉“密密层层”、“高高”,就显不出荷叶之多,之密,荷花箭之高挺,运用叠词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

修改: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碧绿的草坪。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婀娜多姿的少女。

小结:原文运用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生动、逼真、传神、富有寓意地写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一样,白洋淀的妇女即将成为勇敢的游击战士。

丰富的联想,美好的形象,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使我们想起了水生这一批青年战士;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又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迷人的景色中显出了豪气,这就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总结:孙犁是现代作家,长期在冀中工作。他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他的创作风格清新俊逸,他的小说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诗体小说”的特征: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七、拓展提升,能力迁移

1、介绍“白洋淀”派

?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边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堂、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浓郁,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2、从《风云初记》里找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体小说”的特征

八、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是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他运用生动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叠词,进行景物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战火硝烟中,__之情、家国之情、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的荷花一样,清新美丽,永不凋谢。

白洋淀在河北保定地区,淀中象小岛一样的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白洋淀水乡风光四季怡人。淀上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崐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九、布置作业,巩固目标

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荷花淀》教案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1分钟)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荷花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荷花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是:(出示目标)(学生读)

三、了解背景(2分)

这篇文章写得是发生在荷花淀里的故事,(请学生朗读相关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5分钟)

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是关键,那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1、请用自己的语言以水生嫂或妇女们为陈述的对象,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先在自己座位上说,时间1分钟,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概述)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四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_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__、结局)

d、(85)学夫卫国(尾声)

本文主要刻画了一群白洋淀妇女,写出了她们的成长经历,歌颂了白洋淀人民抗日的爱国热忱。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15分钟)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4、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分析“__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__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它内在的意蕴)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__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这一段对话中,除了语言描写外,还用了什么描写?一编苇席技艺十分娴熟的水生嫂为什么会被苇湄子划破手的,她为什么要“吮”呢?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

——因为她得知丈夫要去参军,内心十分担心、恐慌,所以一不留神,她借助“吮”这个动作来掩饰她内心的不安,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刚才大家一起仔细咀嚼了__俩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的。(播放__话别的录象)电视中演员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b、(播放探夫前的一段)讨论分析四个女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a、b、c、d四句话中,有两句应是一个女人说的,是______两句,为什么?

(2)这五句话表现了四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分别用机智伶俐、沉稳谨慎、爽朗直率、忸怩含蓄来表示她们的性格,那么______爽朗直率,______忸怩含蓄,______机智伶俐,______沉稳谨慎。

(3)女生齐读这段对话,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4)小结:这段简短的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这段对话写得也很精彩,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洋淀妇女那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淳朴、真挚的美好形象。

文中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还有,请大家课后再去仔细品味一下。

4、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那么发挥行业田野狠毒艰苦月光花部分如同感,冒尖户用途热望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__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7、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c、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d、生动的细节描写

8、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品味,一起走近白洋淀妇女,请大家概括一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共同特征:

白洋淀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8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