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数学学案 > 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3-09-10 11:06:30     阅读: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定期评估和修改教案,我们可以使用技术工具来增强教案的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游戏、实践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4、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自己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左右》教学反思

阳沟小学吕敬琴

“左、右”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前、后、上、下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领会左、右的意义,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教学的重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的认识物体的左、右相对位置关系,老师把本知识点的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乐中悟。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

教材分析:

旋转也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旋转图形,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体会旋转的特征。例如:通过制作陀螺并使之转动,感受旋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钟表,旋转门等,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辨别旋转图形,并能判断旋转点或线以及旋转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移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关于平移的知识。(播放课件ppt,展示图片复习平移)

老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的平移现象吗?

同学:观光电梯,推拉窗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对平移的内容掌握的都很好。那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几幅图是什么现象呢?

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为方向发生了改变。)

老师:既然这些图片不属于平移,那应该叫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这种特别的运动方式。(ppt翻页)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的娱乐项目,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待会儿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转

同学:他们都是围绕中心运动,都是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