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英语学案 > 内容

2019公共基础知识【2019年最进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内容】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8:52:38     阅读:

2019年最进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内容 一、重要会议及讲话:
一、重要表述 1、【伟大精神】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3、【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4、【三大里程碑】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5、【四个基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6、【四次改变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7、【三次伟大飞跃】(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3)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二、十个“始终”回顾40年改革历程 1、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6、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7、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8、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9、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三项四十年实践充分证明 1、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2、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3、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改革开放40年九大实践启示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3、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4、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5、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6、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7、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8、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9、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五、九个重要坚持 1、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6、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7、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9、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六、七个重要古语释义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哲学家张载。艰难困苦的磨练,能助人成就大器 2、【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出自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shi)的《论语解·序》,原文是“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博学以增长道德认识,实行则将获得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出自:周文王姬昌《周易》 (2)释义: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出自:《周易》 (2)释义: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 7、【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1)出自:《管子·乘马》 (2)释义:各项事业都产生于谋划和周详的思虑,因为辛勤努力而成功,因骄奢淫逸而失败 七、其他重要表述 1、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 4、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2019年新年贺词中必考重点总结! 【考点清单】 1、最重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①重要表述 ②十个“始终”回顾40年改革历程 ③三项四十年实践充分证明 ④改革开放40年九大实践启示 ⑤九个重要坚持 ⑥七个重要古语释义 ⑦其他重要表述 ⑧35道重要试题 2、四大主场外交+三大客场外交 2018年四大主场外交:
1、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4、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2018年三大客场外交:
1、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 2、APEC巴布新几内亚峰会 3、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峰会 3、四大科技热点:
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嫦娥四号是世界首颗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于2018年12月8日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第二艘航母、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北斗导航 4、四大人物:
南仁东(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今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同日,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捐赠的“时代楷模”南仁东塑像在“中国天眼”现场落成。);
林俊德和张超;
王继才;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考点清单 一、八个字重点(今年的重点)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二、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 1、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 2、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 3、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4、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 5、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 三、打好三大攻坚战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 2、打好脱贫攻坚战.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明年要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任务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6、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7、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其他重要表述 1、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会议强调,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3、会议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工作会议考点清单 1、2018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粮食再获好收成,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2、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3、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 4、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 5、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6、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7、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良好,乡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 8、明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

9、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突出抓好“三农”工作各项硬任务的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10、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要切实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 11、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12、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由此派生;

极端主张:唯我论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

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或表现。

万物皆备于我;
吾心即宇宙;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事在理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上帝创造世界;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模仿的原型。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ü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ü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
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ü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ü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ü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ü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系统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是最基本特征/本质属性) 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体性观点要求:观察处理问题时着眼有机整体,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处理好局部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 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根本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质变互相转化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状态按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

4.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及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事物的度,有其关节点。关节点,指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重视量的积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1.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

是发展和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着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③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④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故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4.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过程。

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过程;
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不是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为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方向上,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发展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循环论、直线轮。

6.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②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n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

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n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

n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n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之中。

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矛盾(内因),也离不开外部矛盾(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n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方法论意义:①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②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n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n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

意义: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并用;

注意:坚持它,就必须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 n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其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都包含着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3.矛盾的不平衡性 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其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中,其对立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二者可互相转化。

4.矛盾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论,就是看到两方面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内心动因;

是贯彻于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一)现象和本质 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区别与对立 ①现象,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体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

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③区别:
现象 本质 个别的、片面的;

同类现象的共性;

多变的、易逝的;

相对稳定的;

表现于外,表面的,感官可直接感知的;

深藏于内,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把握;

丰富多样的。

单纯的。

2.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二)必然和偶然 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 n必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方向。

n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 不确定趋势;

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外部的原因,居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 点和偏差。

2.关系 不同 必然性 偶然性 产生原因 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 比较稳定,时空上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趋势 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从属地位,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确定趋势带有一点特点和偏差 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原因和结果 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1.关系特点 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并非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有因果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作用、转化;

2.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四)可能与现实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关系 n现实性,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n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n可能性的复杂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依存。

注意区分:可能—现实;

可能—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非现实可能),看根据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

多种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2.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五)形式和内容 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

1.关系——对立统一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

二者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要注意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区别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发展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

辩证的否定观;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否定一切,全盘否定;

循环论,直线论;

矛盾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泉源,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

一刀切、一哄而起;

均衡论和一点论 第四节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把反映论原理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和物;

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③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2.特征:①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发生的;

历史性,实践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发展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
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3.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 认识,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认识的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为了应用而学习;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⑤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全部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 实践,指导作用。

ü认识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ü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

ü错误的认识,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二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性: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是认识的低级形式,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统一性:
ü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ü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ü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

理性认识,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2.感性认识è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è实践 意义:①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②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è理性认识è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行,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è认识è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低级阶段è高级阶段,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

3.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四)群众路线 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ü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ü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来;
认识到实践中去,也是回到群众的实践去;

ü辩证法:[个别è一般è个别],认识论:[实践è认识è实践], 群众路线:[群众è领导è群众],三者是一致的。

六、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n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n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1.含义 n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③就真理的发展,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n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①广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②深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深化;

③进程上,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关系 ①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③二者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è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è绝对真理,过程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è对它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毛的坚持和发展;

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的具体性 内容上,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2.包含的内容、要求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互转。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真理vs实践,关系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客观的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无其他标准;

凡经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便当前的实践不能,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五)真理和价值 1.哲学范畴的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①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②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追求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实现价值。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体现: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②坚持真理与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
③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含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

2.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3.两种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制约。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适应时,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二者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基本适合è基本不适合è新的基本适合,推动者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2019公共基础知识【2019年最进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2019公共基础知识【2019年最进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背内容】.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