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英语学案 > 内容

[建国七十年优秀征文2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1-18 08:03:15     阅读:

【篇一】

父亲当小生下来就没个正式名字,因为他排行第八,家里人都叫他八小子。

父亲弟兄八人,父亲最小。听四叔讲,父亲一出世就生不逢时,命运多逆。生他那年,老家一带赤地千里,遍野衰声,遇上了百年未见的特大旱灾,谷叶几尽。在间四面漏风的草庵里,父亲一跌地,不像那些富豪人家一样有“添子”的欢天喜地,而是被爷爷用张破席围住,一溜烟跑向女儿河对面的野树滩,扔在一个小山丘底下的土圪洞。

是好心的三爷爷,用黄条篮子把父亲盛了回来,狠狠刮了爷爷两个耳掴子:“有人不算穷,你养不了,我养。”

我父亲是个很有良心的人,到后来他儿女绕膝的时候,逢年过节总要念叨三爷爷如何如何好,三奶奶如何如何贤慧。讲到爷爷扔他时,他总是声调沉缓地说:“这也不能全怪你爷爷,就是把你爷爷啃掉,也不够十几张嘴吃几天呵。”

父亲吞糠咽菜长大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的时候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小不点的年纪,就上山砍草卖钱,每次砍的草,有时几乎到了背不动的地步,惹得奶奶直絮叨,心疼地说:“你背不动就少割点”。但是第二天,父亲又依然如故,晚上,当父亲将卖草赚来的钱交到奶奶手里时,奶奶总要翻开父亲的破衣衫,轻轻地抚摸父亲背上被绳子勒下的红印印,眼泪便从眼眶里滚落下来。一次,父亲冒雨到野外砍草,镰刀锐利,不小心将腿上割了一个大口子,鲜血淋漓不止,经雨水一泡,第二天就红肿发炎,疼痛难忍,但父亲咬牙挺着,不敢告诉奶奶,怕她难过。后来,还是被奶奶发现了,她一边给父亲擦洗血污,包扎伤口,一边声泪俱下:“你怎不早告诉我呢……”

就是这一年,父亲得了一种病,症状就是肚子鼓得难受,当地人叫鼓症。后来,就父亲这种症状,我曾请教过几位名医,他们说,我父亲得的是腹膜炎,很好治,抽掉积水,吃药、输液就能治好。可现在很好治疗的病,在那个时候,对身无分文的穷苦人来说,那就是事实上的绝症了,只好一天天等死罢了。据医生讲,得了这种病的人大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劳累过度所引起的。父亲病卧在床,不吃,不喝,默默等待“死神”的召唤……也可能是穷人的孩子骨头硬,也可能是奶奶那圣洁的眼泪所发生的作用,父亲竟然告别了死神,大难不死,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一日,在一灯如豆的油灯下,有点驼背的爷爷,齐刷刷地把八个儿子叫到屋里,声音有点嘶哑地说:“孩子们,你们都大了,出去闯闯世面吧,兴许能混出个人样来,窝在咱这山沟沟……”

七个儿子都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有志不在年高,唯有老八——我那十六岁的父亲,翌日村头大雄鸡第一声啼鸣的时候,悄无声息地走出村口,挑着一副货担,过起了茫然不知去处的流浪生涯,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搏命之旅。

迟暮之年,当父亲给我讲起当时离家的情景时,他说啥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出走时那凄迷清冷的凌晨和那天上的一钩残月,几颗寒星……

流浪生涯,那是啥样的一种生活,其艰难险境可想而知,兵荒马乱的,今日起身不知在何处落宿,喝凉水就冷菜团是家常便饭。从东头担来了晨曦,西头挑去了夜幕,喊大爷,叫大娘,劝导整个天下“行行好”,货郎担晃悠晃悠的,里边装的全是些针头线脑的零碎用品,权作换些盘缠,好夜以继日地糊口赶路。茫茫流浪路,他也不知何处是最后的归宿。

离家出走后约半月的一天,父亲来到一个县与县打交界的村庄时,具体村名他也记不清了,正是中午时分,父亲突然浑身发烧,头上大汗淋漓,高烧使父亲出现了昏厥,倒在村口一个破庙里,是一位好心过路的大娘,把父亲救回家里,以草药给父亲治病,大娘和孩子吃糠咽菜,却设法搞来土豆煮熟后再撤上芝麻盐让父亲吃,全家仅有一床破被,却让父亲和孩子们合盖……经过大娘半月的调养,父亲痊愈了,但高烧引起了急性中耳炎,父亲的听觉系统坏死了百分之八十,两个耳朵几乎全失去了听力,成了聋子,十六岁的聋子。从此,父亲脸上也就失去了笑容。每当父亲讲起此事,说起那位不知姓名、不知村名的大娘时,父亲总是饱含着眼泪说,那是我的第二个亲娘。

父亲离开那个村庄后,点灯时分,来到了晋西北的一个小县城扎下了根。从此,在这座小县城里,他抗争着犹如草芥一样的命运,给有钱人家打短工度日,苦熬了也没有多少时日,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父亲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迈进了新中国的门槛,走向了新生。先是自己买了一间房,开了个门店,给人们加工磨面,后来公私合营,国家把个体私营者一律招为国营企业的正式工人,就在签写招工表时,在签写姓名一栏时,父亲犯了难,他知道八小子是绝对不能签写在表上的,单位有些有文化的人给他起了好几个名字,父亲都是摇摇头,经过再三熟虑后,父亲在新中国的那张招工表上,第一次工工整整让人写上了自己给自己起的官名,也是第一次有了官名——张国庆。

【篇二】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要汲取书籍的“营养”,去书店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似乎“逛书店”已经成了过去式,但我却一直都有逛书店的习惯。从家乡场镇的书屋到大学边上的书店再到工作地的“新华文轩”,都有着我“蹲”点看书的身影。

“小人书”浸润童年的梦

如今想再找一本小人书已经很难了,但在儿时,那五颜六色的“小人书”册子却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记得儿时老家场镇上只有一家姑且能称之为书屋的店面——因为老板同时还出售着各种蔬菜种子。老板经常把一些畅销的连环画小人书放在书店外边的货摊上,有时候和蔬菜种子的袋子混在一起,就愈发显得颜色鲜艳了。那时候大人们定不会让买那些小人书的,很多时候只能在买文具的时候偷偷瞄上几眼。好在家里种大棚蔬菜,经常要向老板购种子,一来二去熟络了,父母在赶集时就会把我一个人留在书店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世界就被满眼的连环画小人书占据了。我于是蹲在书店的一角,完全陶醉在生动的故事情节里,生怕被别人打扰。从《哆啦a梦》《老夫子》到《水浒传》《西游记》到金庸的很多武侠作品,这些小册子伴随着我走过了童年,也点缀了童年的幻梦。

“辅导书”点亮求学的路

“辅导书”一定是每位家长都会甘愿为孩子掏腰包的一类书了。我的高中是在镇上的中学度过的,那时候,小镇上终于有了一家“新华书店”,装潢明亮,书香四溢。因为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我只能利用每周日下午的半天假期才能到书店里去逛逛。告别了童年那些“幼稚”的小人书,迎来了花季雨季的各种“辅导书”。一直有“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花钱买回去的书,往往很少仔细研读。于是我就会把宝贵的半天时间用在“泡”书店里,由于辅导书大多是用来卖的,包装精细不能随意撕开,我便只能到存放二手书和杂志的一角蹲着,拿出随身带着的笔和本子,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一一记下,有的时候,那些“前辈们”留有笔记的辅导书,反而是最难得的“食粮”,反复咀嚼,意犹未尽。“二手杂志”显然算不得辅导书,但是像《读者》《演讲与口才》《意林》等可读性极高的杂志却总能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激起思想的共鸣。知识永不会过时,我深信。

“读名著”打开阅读之窗

不论在哪个书店里,“世界名著”“近(现)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必有一“架”之地。大学的校园里,图书馆和书店是打发时间的好地方。我就读的大学里,宿舍楼下边就有一个很是迷你的书屋,当然也很“迷我”。虽然当时数字阅读已经兴起,但我还是偏爱“纸质”阅读,大概是因为一本纸质书籍打开的时候,总有一股令人着迷的“香气”吧。当时正是网络小说盛行之时,我却赶不上这种新潮,依旧喜欢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捧着感兴趣的书,徜徉在溢着书香的空气里。因为学业上的压力相对较小,那时候读的书便“杂”起来,从古代文学到近现代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从国内到国外,从言情、武侠到科幻,不少名著都会品读一番。一本好书能一口气读完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竟能生出一种“饱腹”的感觉,正应了“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工作之后,在旅行的列车铺位上、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在老家的阁楼中,只要有一本好书在手,时光就变得美好起来。阅读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

“新思想”融入生活之中

如今,随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理论学习”也就成了必修课。于是,去书店的时候,除了会看看近期有哪些热门新书上市之外,也会找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理论书籍来阅读。工作的地方有一处“新华文轩”,地方不大,书籍的种类却特别多,加之隔壁还有一家奶茶店,在周末的午后,买上一份饮品,然后坐在书店里静静阅读,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在这个书店买的第一本书就是《习近平用典》,26万字,135则历史典故,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信念、法治等13个篇章,一个个的“旧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下,被赋予了“新活力”。这本书在购买后的几年里翻阅频率很高,特别是在写一些材料的时候,定会从里面找到些灵感。一本好书,会是一个陪伴成长的朋友,也会是能攻坚克难的“武器”。这几年来,一方面因工作需求,一方面也是想充实提升“武器库”,我先后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时代面对面》《苦难辉煌》等十余本书籍。平时和朋友交流时不经意提及这些书里的一些经典论述时,我忽然发现,“新思想新理论”已渐渐融入了生活之中。

《 [建国七十年优秀征文2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 [建国七十年优秀征文2篇]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