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英语学案 > 内容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八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10:35:30     阅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八篇 篇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采访实录还原历史,生动再现青年习近平在陕西延安梁家河7年的支青岁月,展示了他探索、思考、奋斗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刻画了一位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领袖形象。阅读这段40多年前的珍贵记忆,我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深深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追求、赤子情怀、优良作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人民立场、更加坚定了行动自觉。

第一、学习青年习近平同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坚守七年,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志存高远、心系国家。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面临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抓好理论武装。只有理论上的成熟,才有信仰上的坚定和政治上的清醒;
只有思想认识上的真正提高,才有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因此,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有计划地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文,从源头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始终做到“两个坚决维护”。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联系实际经常学、反复学、深入学,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学习青年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做到心中有民、为民尽责。书中讲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既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凡此种种,无一不体现了青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的法定义务,也是共产党人的法定职责。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每位同志都必须要强化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盼民之所盼,乐民之所乐,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真心为群众着想,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调研,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用最亲切的态度、最朴素的语言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用心倾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用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
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第三,学习青年习近平同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优良作风,做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是在艰苦生活中锻炼的七年,乡亲们眼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敢说敢做敢担当”“不搞形式主义”“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分付出,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位同志都必须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推动重要改革事项、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的深入、有效开展。紧紧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真实体现到工作中。重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强化调查研究、强化学习思考,使思路、点子、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一竿子插到底,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对重点难点工作,一件一件地抓,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推进,敢想、敢做、敢当,踏踏实实把职责内的事情做好。重实效,不仅看工作过程,更要看实际效果,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重创新,在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认真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推动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砥砺敢于担当的勇气,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名受访者讲述亲身经历,用真实而有温度的历史细节,全面、生动地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再现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七年知青岁月的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给青年习近平带来“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给我带来了跨越时空、直击人心的震撼与启迪,更道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一代干部的殷殷嘱托与切切期望。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年轻干部的砥砺成才,树立了思想上、行动上以及品格上的光辉榜样。

一、识己,立志气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青年习近平没有放弃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别人做事从“零”开始,知青时代的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更是希望渺茫。即便如此,他没气馁、没放弃,丝毫没有动摇追随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先后写下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并最终分别在1972年秋入团,1974年春入党。他申请入团和入党的历程,给我们生动、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黄土地老百姓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岁月,让他告别最初的迷惘和彷徨,认清了自身的定位——“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找到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即“为人民做实事”。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明志,方能勇往直前,行稳致远。年轻干部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拥有经受风浪的“压舱石”、冲破雾霾的“航标灯”,才能立志向党、立志为民、立志奋斗,干出无愧于人民期望、无愧于组织信任的成绩。

二、育己,长才气 “走了三十里才借到的《浮士德》”“死沉死沉的两箱图书”“书瘾”,无不一一刻画出梁家河村那位青年身上酷爱读书的“烙印”。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即便身处困境,习近总书记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天生需要、一种生活享受、一种精神追求。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注重分析对比,“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
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的这些话也是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悟出的深刻认识。年轻干部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掌握新知识、新理论,向实践学习中增长新本领、新才干,才能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三、越己,葆锐气 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面对一咬就浑身发肿的“跳蚤”、难以下咽的“糠团子”、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的“扁担”,还有“黑帮子弟”,作为来自城市、年龄最小的青年习近平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我消沉,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就在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中,他坚实地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与超越,都有一份收获与升华。七年岁月,磨炼了他不畏逆境、超越自我的顽强意志,锤炼了他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执着与锐气,更铸造了扎根人民、厚植为民的赤子情怀,使青年习近平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年轻干部要不断超越自己,不畏险阻,勇于担当,永葆因阻而前、因险而攀的锐气和勇气。

四、修己,接地气 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青年习近平与“黄土地”的老百姓同吃同睡同劳动,深知百姓疾苦,深知人民需求。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他带来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打淤坝,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七年知青岁月让青年习近平看到了基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听到了黄土地最真实的声音,“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时下年轻人常说要“仰望星空”,但往往会犯下“思想高飞、脚不落地”的毛病。越有远大志向和目标,就越离不开“脚踏实地”。工作开展不接地气,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沉下身子、融入基层,往往会不识“自家人”,不理“自家事”,不得“自家心”,就无法真正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年轻干部只有放下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自己的“根须”扎进基层这片“泥土”,让自己身上多一些“泥土味”,从群众中吸取养分,才能锻造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修己以安人。只有修身立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五、克己,养静气 习近平总书记所经历的知青岁月,远不是在农村过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从条件优越的首都来到“穷山僻壤”的黄土高坡,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作为“高干子弟”,他所受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被称为“黑帮子弟”,他所受的精神压力更是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没有沉溺于困难,而是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勇敢闯过 “四个关”,接受“黄土地”的洗礼后,脱胎换骨为村民眼中的“好后生”;
在知青们纷纷通过上大学、当兵、招工离开时,他没有消沉于失落,而是扎根农村、亲近百姓、踏实工作,成为群众眼里的“好支书”,在陕北这片宽厚深情的土地上,稳稳地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知青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在这里,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着一字”却可以受用终身的人身宝典。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有些年轻干部眼高手低、目空一切,往往因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不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有些年轻干部心浮气躁、静不下心,遇到一些摔打、挫折或考验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有些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热衷于“走秀”、“镀金”,板凳还没坐热、工作没做好就又想着下一个台阶,甚至为尽快升迁、提前上位而走歪门邪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要谦逊谨慎、虚怀若谷,谨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多尊重他人工作经验和阅历,虚心求教,避免少走弯路、走岔路、走错路,才能厚积薄发、砥砺成才;
要涵养心性、戒骄戒躁,才能每临琐事、烦事、大事、难事有静气;
要克己奉公,脚踏实地,在艰苦和困难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镇定自若、沉着应对。

六、律己,涵正气 从青年习近平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
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
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
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群众、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纪律意识和为民情怀。年轻干部要严以律己,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讲正气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补精神之“钙”,树正派之风。要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时刻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管好自己,耐住寂寞、抵住诱惑,守住底线。要淡泊名利,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权欲所惑,做一个政治干净、心理干净、手脚干净的人。要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存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个伟大人物、一部成长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正气,激励着我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指引着我们追寻大道、砥砺成长,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篇三 七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段不短的时间,而对当时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却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也是一份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来陕北黄土高原的广大知青队伍中的一员,习近平是幸运的,他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还有一群影响他一生的朋友,亲人。贫瘠的黄土地锻炼了年轻的习近平吃苦耐劳,奉献群众的毅力和信心,也造就了他为梁家河群众干实事的魄力和决心。记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群众所做的一切无不体现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村民烧柴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通过考察学习,结合当地实际,让大家都用上了沼气,解决了烧柴困难的问题。至今为止,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事依然为梁家河群众交口称赞。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心系群众,奉献群众,为群众遇到的困难着急奔走的样子,时刻激励鼓舞着我,更是我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就是党员的样子,平常看的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唯有遵守党章党纪,把合格党员的样貌做出来,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形象树起来,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坚持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时刻谨记肩上重任,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

篇四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不简单。生活清苦,没有牙膏牙刷、长期没条件洗澡,厕所又脏又臭、严重缺乏柴火等等;
身体疲累,在梁家河农村的7年知青生活,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下,在习近平同志当上大队书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修沼气池、打坝、挖井,办扫盲班等等,并大胆创新,在梁家河设立了一个非盈利性质的代销点,先由村支部与供销社公对公赊账,东西“批发”回来后,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都不挣。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又极大地方便了社员的生活,他搞的铁业社、缝纫社等也是一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习近平同志以“做事务实”“讲话实在”“锐意创新”的精神带领村民实实在在走上一条脱贫致富道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自觉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立足岗位有所担当、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始终坚持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党的群众宗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篇五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了整整七年的农民。这是习总书记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记得书中讲到,总书记到梁家河后队不久得知,一位老乡的母亲去世了,总书记主动提出去看望这位过世的老人,并向老人的遗体供恭敬敬的鞠躬。还有总书记同当地老乡一起下地劳动时,把自己的口粮换给老乡吃,他自己吃糠团子等事迹。看得出总书记对群众的感情至深,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他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农民,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办事有条理,讲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也尊重每个人,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文中也提到,只有像总书记这样,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当我拿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激动、敬仰的心情去品读的,从字里行间体会着那时的岁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共产党员,我们要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的指南针,找准方向,做心灵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强者,坦然迎向属于自己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明天! 篇六 近来在工作之余抽空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全书共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从不同视角述说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经过七年的打磨,习近平总书记由一个初出茅庐的知青成长为受全村村民拥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丝毫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不息进取、努力拼搏,用奋斗的青春诠释了人生意义。作为基层干部,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以下三点:
一是对待群众要怀有真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始终将当地村民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朋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不论哪家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村民之间闹矛盾了,他亲自上阵做思想工作;
村民家中生活困难,他将50斤粮票全数赠出;
村民吃不饱穿不暖,他想方设法、凭借一股毅力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而在后来,即便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依然和村民们同吃同劳动,并在劳动之余给村民讲故事、教村民读书写字,切切实实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

二是对待学习要抱有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的七年岁月里,始终将学习抓在手上,从来没有因为外在因素荒废过学习,即便白天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到了晚上依然劲头十足,坚持博览古今、涉猎国内外书籍,常常过了凌晨才休息。在注重学习思考的同时,他还坚持向群众学习,正如他所言,“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因而不管是劳动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遇到不懂的,他总能放低姿态,虚心向群众求教。另外,在他看来,书本知识只有同为群众多办好事相结合才更能凸显其价值。

三是对待人生要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初心就是为村民群众多办好事、多谋利好。围绕这一初心,他积极作为,办成了被当地群众称赞的许多好事。“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期间,村民吃不饱,他就带领大家一起打坝、修梯田,增加粮食产量;
村民吃水困难,他就带领大家一起打井;
村民缺柴烧,于是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的梁家河还开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这些都大大方便了当地村民,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

虽然现今时代变了,生活设施和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服务群众的真心、坚持学习的恒心、对待人生的初心依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基层工作、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服务。

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出生和成立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个人魅力、工作风格与执政理念,不仅迅速赢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拥护,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如何学习、学通这本书,就是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下来,就是要深读、研读,学习借鉴习总书记在生活历程中总结出的人生真谛,就是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近平很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东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干部,要求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学习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做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注重学习,遵守学习制度,自觉学习,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用党章、党规指导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要加强调研,为群众做实事。“近平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做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些都是习近平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采访录,这也是我们当代基层干部需要学习借鉴的重要品质。我们党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的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研。严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规定路线,你走我跟,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看多听少,文胜于行,没有群众意识,大局意识。所以在今后的调查上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理念和吃苦耐劳的思想,真正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了解透,真正做事,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要加强作风转变,扎实工作见实效。“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事的”,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做出了“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其中第八个着力就是“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其核心含义,在转作风、增信任上下功夫,要铸魂补钙,拧紧思想“总开关”。一要树立群众观念,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二是要深挖地气,甘当一名“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拉近距离,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三要求真务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四要遵纪守规,正确行使“双刃剑”。五要廉洁自律,带头树好形象,以优秀的品格、高尚的行动,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篇八 近日,闲暇之余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再现了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安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通过仔细阅读,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和道义的力量,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习总书记书中的经历让我对扎根农村、追逐梦想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是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在插队中,他不称自己为“知青”,而是常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们老陕”。一两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折射出总书记的植根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品德。习近平曾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作为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了解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如今,是我在基层工作的第三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唯有脚踏大地、才会心里踏实,只有始终站在群众中间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动力源。

二要常怀爱岗敬业的情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梁家河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由于他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能够带领群众干好,最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做事公道,勇于担当”是群众对习近平队简单而最有分量的评价,也是新时期我们基层干部最值得拥有的品质。

三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当知青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时的坚定、自信,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在农村的七年磨砺,他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这些,让我深有共鸣。作为基层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人生的态度,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八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八篇】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