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化学学案 > 内容

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4 06:20:46     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待于在各专业教育中全面推广。文章针对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补贴实训基地、高校与行业龙头合作办企、校办非赢利4PL机构等创新模式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货代;实训基地;非赢利4PL
  
  一、国际货代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
  
  (一)国际货代业对人才的需求
  自1988年3月国务院下文“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实行多家经营”,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由原有中国外运和中国远洋两家开始迅速裂变,尤其2004年国际货代审批制取消,中小货代公司一夜间蓬勃发展。至2006年,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已达6000余家,加上挂靠的二代、三代,保守估计实际数量应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依托外贸的持续增长势头,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货代业仍将保持每年50~60%的增速[1]。20年来国际货代业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代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
  目前,我国的国际货代业面临艰难转型,对货代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2004年国际货代市场开始对外资全面开放,跨国货代巨鳄携雄厚资金与先进管理经验纷纷抢滩中国,使市场竞争更加惨烈;而外资船公司也利用自身优势将触角延伸至货代业务,同时降低或取消订舱佣金,打破了诸多国内货代企业长期赖以生存的差价与佣金赢利模式。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国内货代企业不得不重新定位服务功能,试图稳固货源,找到更多的赢利方式,从而向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具特色服务的3PL(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这就要求货代人才不仅仅精于揽货、订舱、报检、报关、储运等某一环节、岗位的具体操作,更需要全面了解国际物流业务、能优化组织整条供应链、懂外语与国际商务、熟悉物流信息系统、会成本与风险管理,为客户规划、提供增值的全程物流服务。
  (二)高校供给与货代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教育部才批准高校增设物流管理专业。大体上讲,目前我国物流专业尚存在教育规模偏小,专、本、硕、博教育层次不分明,培养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况且,绝大多数高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宽泛,根本没有细分到国际货代业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市场上并无专业完全对口的毕业生可供。
  况且,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大多数停留在书本知识灌输或实验室模拟操作阶段,学生形成的知识只能是形而上的,经验只能是片断的,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国际货代企业不得不因此承受较高的二次培训成本和潜在的经营风险。货代企业对新聘毕业生通常进行培训和试用,这是企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与财务成本同时付出的过程;而业务新人一旦操作失误,企业将承担更大的出错成本。在国际货代微利时代,这样一个差错或者风险对中小货代公司来说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国际货代人才培养过程需要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高校根据货代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而企业为高校学生实践提供全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融汇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岗位实操技能,提前积累工作经验,全面形成职业素养,以期达到与将来就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困境
  
  近年,教育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高校一些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取得瞩目成效;但鲜闻在国际货代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案例。一些高职院校率先在这方面做出切实探索,主动与国际货代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也遭遇到不少问题。
  (一)合作企业分散,实习管理困难
  国际货代是激烈竞争的行业,企业众多而大多数规模偏小。以浙江宁波为例,注册在案的货代公司超过1500家,而合作挂靠公司、外地驻甬分公司、办事处等数量估计达到注册数量的3倍以上;一两间办公室、几台电脑、几门电话就开展业务的货代公司在宁波比比皆是,这样的公司自然无法批量接纳实习。一届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得不零星散布于几十家签约合作企业,给学生的食宿、交通、联系、安全管理等带来诸多不便;学校指导教师走访企业也因此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指导频度受到很大限制。
  (二)实习岗位单一,实习收获微薄
  大多中小货代企业只经营国际物流某些环节的业务,本身工作岗位种类有限;为了控制业务风险,实习安排一般来说避开核心岗位;出于工作转换成本的考虑,也不大愿意让实习生轮岗。因此,有不少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期间,被“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安排在简单、重复的岗位机械劳作,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对专业技能提高裨益甚微;也有不少学生察觉在某公司、某岗位学不到想要的知识、技能而频繁跳槽。
  (三)企业师傅不一,指导效果参差
  货代公司通常以师徒结对方式安排老员工帮带实习。实习学生将面临不同的企业师傅,其自身专业素养或高或低,性格或随和或严厉,对指导的意愿或热衷或抵触,指导方法善或不善,所以总体来说,企业师傅对实习指导质量参差不一。由于实习学生将来就业去向不明确,有不少企业师傅抱着“懒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疏于督导,只是差遗他们做些复印、传真、接电话、跑腿之类的简单活,不发问不指导,听任实习学生上班时间QQ聊天或网游。
  (四)学生频繁跳槽,考验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据统计,在货代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年实习期间平均跳槽2~3次以上,这固然有货代行业人员高流动特性原因,有企业对实习学生缺乏约束力的原因,也有学生不满薪酬或岗位、一山看另一山高的心态原因。但不管是哪种原因使然,实习学生随意、频繁地跳槽,客观上造成实习合作企业前期培训成为沉没成本、商业秘密外泄、工作衔接困难等不良后果,影响了高校顶岗实习生整体的社会声誉,考验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性。
  
  三、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并无现成的成熟模式可以因循,只有不断实践,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有可能找到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走出上述困境。
  (一)以双赢为基础,与货代龙头企业合作
  国际货代龙头企业通常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齐全的产业功能,可以提供较大容量、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一揽子满足高校顶岗实习中批量实习、集中管理、统一指导、轮岗实习等需求。关键问题是企业愿不愿意合作。企业固然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对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追求,但赢利永远是其第一需要;没有双赢的基础,就没有校企合作,或者是长远的校企合作。
  1.政府补贴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企业每接收培养一名工学结合的学生,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这种制度安排给了企业与高校合作一个实在的理由。同时,为了避免实习学生被安排简单、重复劳动而沦为廉价劳动力,由校、企、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合同,事先约定实习内容、制定培养目标和验收标准,只有学生实习结束考核通过,政府补贴或优惠才能兑现;以此来监督工学结合实习基地的培养质量[2]。推行此模式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态度。理论上,职业教育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政府对工学结合实习基地的补贴,不但是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是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间接投入,是其份内之事。所以,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于国际货代这类紧缺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应予大力扶持。
  2.创办校企合作企业。与货代龙头企业共同创办公司,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该模式结束了目前校企合作中校方表现出对企业方的单方面依赖,使校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安排实习活动的主动权;同时以共担风险的机制打消了企业方的顾虑,以子公司的形式为其贡献新的利润点,从而使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稳定、久长。这里有两点必须特别说明:第一,校企合办企业并非历史的倒退,不是政企分离改革多年后的简单回潮;该企业必须是设定明晰产权的独立法人,其日常运营管理完全脱离校方。该企业也不是高校盲目多元化的产物;因为它的设立完全为了服务于教育主业,并且依托货代龙头企业的业务保障,将经营风险降到了尽可能低。第二,合作而不是合资。合作企业并非双方简单按出资比例分红或承担风险,而是意味着双方可以自由协商所有合作的具体问题并体现在企业章程中,譬如,以资金还是以办公场所、人力资源或其他方式投入,按什么比例、以什么方式分红或承担风险,如何分工进行货代业务运作,如何安排和管理顶岗实习活动,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退出合作等等。校企双方可以在灵活的企业安排中表达已方的诉求,从合作企业各取所需,真正双赢。

《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