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化学学案 > 内容

中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与比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5:02     阅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全面落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高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在详细的资料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并对影响高教发展的几个因素做了相关分析,以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各地区高教发展的现状与进程,为更好地指导和规划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高教发展评估指标
  
  对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估与比较,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地区高教发展相应指标的差异程度来反映的。各地区某一指标差异愈大,说明高教发展在这方面的差别愈大,反之某指标差异愈小,说明高教发展在这方面的差别愈小。因此,应选择差异较大的指标构成评估指标体系。综合所有各项指标的差异,便是我们对各地区高教发展进行评估与比较的依据。在统计学中,指标的差异一般是通过方差反映的。因此综合指标不仅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指标的总方差。这种把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的方法称为主成分分析法(2)。综合指标F1、F2、…FP分别称为原指标x1x2、…xp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或称主因子)。它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即
  Fi=aliXl+a2iX2+…apiXp (1)
  (1)式中的指标X1…Xp为标准化变量,对应的系数ali…api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该系数所对应的指标越重要。每一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称为该主成分的贡献率,它反映某主成分综合原指标的信息能力。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并依次递减,最后一个主成分贡献率最小。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删除指标的原则是:逐步删除最后一个主成分系数绝对值最大所对应的指标。现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详细资料,先从中选取与教育发展有联系的共19项指标,然后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SA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经筛选得到如下10项指标作为评估不同地区高教发展的指标体系。这10项指标是:每百万人口学校数(x1);每10万人口毕业生数(x2);每10万人口招生数(x3,)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x4)每10万人口教职工数(x5)每10万人口专职教师数(x6)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的比例(x7);平均每所高校在校生数(x8);高教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x9);生均教育经费(x10)。
  这里选取的10项指标既包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UNESCO Statisticalyearbook)[3]中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也包含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4][5]中有关高教发展的全部指标。
  
  二、高教发展评估指标的分析
  
  将上述10项指标值标准化,每项指标的均值为0,方差为1,10项指标的总方差为10。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得到10个主成分,然后根据最初几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来决定主成分的个数。表1根据1990年30个地区10项指标的统计资料[4][6][7]给出了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和占总方差的比重以及累计贡献率。同样根据1992年各地区10项指标的统计资料[5][8]得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7.3321、1.5428、0.5701、0.3134,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3.32%、88.75%、94.45%、97.58%。这就是说,用4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原指标98%的信息量,而丢掉的其它主成分仅占2%左右的信息量。因此,我们选用4个主成分即4个因子即可。通过因子分析法的正交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每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哪些指标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影响高教发展的基本因素。
  
  表2给出了1990年和1992年4个因子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从1990年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看,前6项指标在第一个因子的载荷都在0.94以上。即每百万人口学校数(x1)、每10万人口毕业生数(x2)、招生数(x3)、在校学生数(x4)、教职工数(x5)、专职教师数(x6)在第一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其大小反映各地区高教发展的基本状况,可称为一般高教因子。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数(x8)在第二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它的大小反映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可称为规模因子。高教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x9)、生均教育经费(x10)在第三因子有较大载荷,其大小反映政府对高教经费的投入,称为教育经费因子。高级职称占教师的比例(x7)在第四个因子有较大载荷,它的大小反映高校师资水平,称为师资因子。
  现比较表2中1992年与1990年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经费因子与学校规模因子位置互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1990年高校数多于1992年,而学生数少于1992年。总之,中国高教发展由一般高教因子、教育经费因子、学校规模因子、师资水平因子构成。
  
  三、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
  
  首先由原始数据得到10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求得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为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向量的分量为(1)式中变量x1x2、…xp对应的系数。将10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代入(1)式,这样可得到各地区高教发展的4个主成分。由4个主成分构成高教发展评估的数学模型如下:
  E=C1F1-C2F2+C3F3+C4F4
  (2)

《中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与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与比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