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化学学案 > 内容

新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4-03 18:10:01     阅读:

裴家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新授 主备人:小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总目标要求  一、数与代数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

2.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感知理解对称现象。

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记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5.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重点  1.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2.第三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  1.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第五单元年、月、日  教学进度及时间安排 第1~3周 一、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 第4 周 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第5~8周  三、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9~10周 四、我家买新房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10—11周 五、走进天文馆—— 年、月、日 第12—14周 六、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15周 七、小教练——统计 第16周 八、回顾整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 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2:采访果品加工厂-------学习商中间有0和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3: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学习连除和学习含先加后除(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2-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因该题笔算时有余数,如果有学生估计结果约为85,也是可以的。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第二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明白求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就是求445里有多少个5,用除法计算。

3、第五题:在学生自主判断并改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讨论“做除法时,应注意什么?”,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学习习惯。

4、第三、四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活动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1)    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184÷8= (2)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长葡萄多少吨?718÷9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5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自主练习:
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 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二、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6--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

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估算。

2、竖式。

3、摆小棒。

师: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板竖式:
师: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721÷7 642÷6 627÷3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 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

师板竖式:
补充练习:505÷5 402÷2 306÷3 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

活动三:练一练 1、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2、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活动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1)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428÷4= (2)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204÷2= 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7--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师板书:420÷3 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
2、先估算的;
3、用竖式计算的。

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

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

活动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活动四: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可以抽生板演。

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第六、七、八题。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 420÷3= 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662÷6= 反思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0--11练习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板书:(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 (3)960÷(2X4)=120(盒) 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再自主地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第二题:学生可以列90÷3÷5,也可以列90÷5÷3,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板书:
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 (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 (3)960÷(2X4)=120(盒) 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三第10-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学生看图: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设计意图]同过师生谈话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带着农厚的学习兴趣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5)教师小结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路,逐步训练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 自主练习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请学生明确题意:
510÷5÷2         639÷3+48        360÷(2×3) (910-485)÷5    436-360÷4       380÷(132-127) 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课本提供的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思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总结本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
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1)960÷2=480(包) 480÷4=120(盒) (2)960÷2÷4 (3)960÷(2×4)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叮当猫的带领下采访了果品包装车间,学会了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雄在家做什么呢?(课件展示:大雄在愁眉苦脸的做作业。) 原来,叮当猫给大雄出了三组闯关题,如果大雄都做对的话就带他坐“时光穿梭机”和我们一起去采访果蔬会。

唉!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让我们做做好事,一起来帮帮他好吗? [设计意图]《叮当猫》是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之一,以其作为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并激起学生积极帮助别人的热情。

二、分层练习,合作探究 让我们一起看看叮当猫给大雄出了哪三组闯关题。

1、课件出示大雄做的第一组题:
(1)380-360÷4              360÷(2×3)        =20÷4                 =360÷5        =5                     =72 (2)让我们一起看看,大雄做对了吗?错在哪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做题的好习惯。

2、课件出示第二组题:自主练习4、5、10题 (1)让我们一起小组合作帮助大雄过第二关,好吗? (2)小组合作,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注重让学生交流思想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件出示第三组题:自主练习8.11题 (1)同学们的小组合作非常有成效,让我们接着闯第三关。

(2)第8、1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题。学生先自己读题,充分了解图意后在解决问题。    (3)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利用“帮助大雄闯关”作为练习题的情景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拓展延伸 叮当猫想难住大雄的题目被我们三下两下就解决了,没想到我们同学这么聪明吧。瞧!叮当猫不服气了,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课件出示叮当猫与自主练习*12题)你们有办法解决这道题吗?(机动题目,可放在课后完成。) 四、课堂小结 大雄在我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去采访果蔬会了。在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大雄说吗?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

    3、回顾倍的有关知识及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4、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元旦快到了,老师决定在我们班里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想一想,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进行交流]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图中的小朋友为筹备联欢会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忙整理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按顺序整理] 活动二:教学左面板块     让学生先解决分组的问题:
(1)“60人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2)如果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开放性的练习,由此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活动三:教学上面的板块     师:215名学生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围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 你能估计一下吗? 你会准确计算吗?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坐3、4、5、6、、、、、、人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活动四:教学右面板块     师:观察右面的图,你都能发现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

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合作探索。]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五:教学下面板块     师:你能说说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吗?混合运算时要怎样呢? 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二)连除和含先加后除(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 320÷4=80(包) 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总结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

360÷(2X3)   380÷(132-127) 活动三:练一练     第4、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不用计算,能够正确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出商的位数。

教学难点 不用计算,能够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提高技能。

口算下面各题:
80÷2= 200÷5= 84÷2= 4×6= 58-54= 2800÷7= 2400÷6= 60÷8= 100÷2= 20-18= 17÷2= 63÷3= 6300÷9= 5600÷8= 二、加强比较,得出结论。

1.提问: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做笔算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2.想一想: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所得的商一定是两位数吗?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3.出示黑板上的两组题。

第一组:156÷3= 434÷8= 第二组:565÷5= 863÷7= (1)指名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集体订正,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第一组:
156÷3=52 434÷8=54……2 第二组:
565÷5=113 863÷7=123……2 (3)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4)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这两组算式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所得的商的位数不同。

第一组所得的商都是两位数,第二组所得的商都是三位数。

由于第一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所以所得的商是两位数。而第二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所以得到的商是三位数。

(5)思考:商的位数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使学生明确商的位数与被除数有关系。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6)小结:判断商是几位数关键看被除数,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除数相等或比除数大,那么高的位数就与被除数的位数相等。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不用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

2.数学游戏。拿出0~9的数字卡片,任意抽出4张编成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试题,并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谁编得快,判断也快。同桌两个同学完成。一人说题,另一个人判断。每人最少说3道。

3.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25÷6的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填几? ( )97÷9的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填几? ( )810÷9的商是三位数,( )里能填几?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P15第2题 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P7—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综合练习:
P16 第7题 师:今天是星期几? 再过20天是星期几?(学生只要方法合理都可以) 师;
再过30天、50天呢 2、第8题 指名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说解题思路 3、第9题 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引导学生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 最后说一说还有哪些方法估计一代大豆的粒数 4、第10题:
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应怎样学找图中的隐藏信息? 5、第11题 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第十二课时 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回顾整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计算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巩固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3个书柜能放得下吗? (2)小强修补了多少本书? (3)平均每小时贴多少本标签? (4)520本书需要打多少包? ······ 3、梳理知识,回顾整理 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可以用这一单元的知识解决。在解决前我们先想一想,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是相机板书 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1、生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评价 重点说说解题思路 3、鼓励多种方法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你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以涂一涂“丰收园”里的苹果。

反思:
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
对称 课型:新授 主备人:刘红梅 集体备课人:冯焕香 李士栋 翟静 姚书磊 刘红梅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很快的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界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其特征。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幅自己剪的图片,(展示图片)好看吗?这些图片就是利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剪出来的,你想不想也剪几幅自己喜欢的图片?下面将要给大家欣赏的图形中都含有这些新知识。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民俗节上的图片吧,请同学翻开课本19页,(板书:热闹的民俗节)介绍图片:建筑类、京剧脸谱、民间艺术、民间杂技。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感觉这些图形怎么样? 让学生自由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进一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好吗?仔细阅读课本20页,并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好,开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谈话:谁想代表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的图形的两边重合了,那么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板书:重合 对称) 谈话: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图形,你来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杯子图形) 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让同学来验证一下,对折。

谈话: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出示另一个对称图形)这个图形也重合了,这两种重合不一样吗? 学生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部分重合,一种是全部重合。

谈话:这些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谈话: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老师也想折一折,(另折一折痕)这两条折痕有什么不同吗?   谈话: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对称轴)有对称轴的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一般用虚线画出来。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知识剪出这些图片的吧?(对称)让我们再来欣赏前面的图片,它们为什么这么美呢?就是因为它们是对称图形,有对称的美。(板书:对称)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什么是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下面检验一下看谁最棒! 自主练习1.先自己思考,再交流想法。

自主练习2.组内讨论,共同判断。并做出对称动作。体订正。

四、综合实践。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来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学生找。

五、课堂拓展。

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掌握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请翻到23页,第5题。为什么老虎跳到水里去了?你能编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吗?并找出图中的对称。

有趣的故事讲完了,糊涂的老虎上了狐狸的当,白白丢掉了性命。看来学好数学知识真的对我们有用处。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新授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对称和对称轴,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对称,它们的对称轴在哪? 2.出示:信息窗的几幅图片。

提问:1)你能找到它们吗?(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什么是对称?你如何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的) 2)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出示例题图:课本23页所示图例。

提问:图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你能动手制作一幅对称图形吗? 2.思考观察,生活中对称的例子。

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

3.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图形制作的完全对称? 4.提问:你是怎样制作对称图形的?课找个别同学回答。(有困难时适当提示) 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 揭示:
5.小结:要制作一个对称图形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习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   教学反思 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型:新授 主备人:李士栋 集体备课人:冯焕香 李士栋 翟静 姚书磊 刘红梅 第三单元 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
用乘除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的难点是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定位。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5课时 信息窗1 美丽的街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吗?(出示信息窗)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新授:
1、师: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说问题,教师板书,信息:1、市府大楼门前有气球,左面的气球团有22串,每串30个。右面的气球团有20串,每串40个。

2、这条街上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

3、新闻大厦有20层,每层有24间。

4、市府办公大楼有21层,每层有32间。

问题:1、右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 2、左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 3、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4、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5、新闻大厦一共有多少间办公室?) 2、教学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要想知道右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需要哪些条件?怎样列出乘法算式? 交流算式:40×20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都应给与肯定。

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 先不管0,把0放一边,看看除去0以外,还剩下什么数字,用剩下的数字相乘,然后看有几个0,在得数后面添0。

3、教学第二个问题:左边的气球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先让学生估一估,了解大致的结果范围,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交流算法: 可能有:22×3=66,22×30=660 22×10=220 220×3=660 2×30=60 20×30=600 4、解决新闻大厦一共有多少间办公室?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这里先不强调竖式的写法,留到下一节课进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强调,美丽的街景需要大家的集体努力,好好保护美丽才能长久,渗透环保意识。

五、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观看了市府门前美丽的街景,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并且还估算了这条街上灯的数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去解决一些问题,不仅要估一估,更要认真地去算一算。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第3个红点,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谈话引导: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观看情境图,回顾其中所需的信息,并口答出算式。) 2、估算:结果是多少? 3、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23×12=?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交流、整理。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再汇总不同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算法一:23×10=230 23×2=46 230+46=276 算法二:12×20=240 12×3=36 240+36=276 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计算。

重点引导笔算的方法。

谈话引导:刚才大家利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了23×12的准确结果,但大家用的方法仍然是口算。你能不能利用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 (1)提问:我们再来看看23×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表示的意义。

(3)设问: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二)教学第25页第1个绿点。

此题以巩固练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反馈。

(三)教学教学第25页第1个绿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 算出积。

2、在交流中比较算法,体会24×20的积只要在24×2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比较简便的竖式。

3、指出:竖式标的一条虚线指出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虚线左边的24×2得48,再写虚线右边的一个“0”,积是480。

2 4 × 2 0 4 8 0 三、巩固练习。

1、选择自主练习中的笔算题目,巩固笔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 3、估算: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言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的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 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观看了市府门前美丽的街灯,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学生提问题 二、新授: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盏灯这个问题好吗?大家独立思考,观察要解决的问题与前面有什么异同?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案: (1)23×10=230 (2)12×20=240 (3)23×2=46 (4)23×3=69 (5)12≈10 23×2=46 12×3=36 46×6=276 69×4=276 23×10=230 230+46=276 240+36=276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但所用的方法都是口算的方法。能否利用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列竖式计算呢?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师:比较同学们所列竖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学生先自己进行整理,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计算方法。

2、再来解决“市府大楼一共有多少间办公室?”,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重点强调竖式的过程,注意对位。并且让学生重点理解第二部分积的写法。

3、师:昨天我们做的24×20的竖式应该怎样写?自己试一下。重点引导学生找找简便写法。

三、课堂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800棵树苗够吗”这一问题,需要计算“种21行树用多少棵树苗”,再与800棵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第五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3、以比赛的形式完成第6题,集体订正。

4、第7题是一道填表题,呈现的是一份海洋小学三年级校服订购单。练习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的意思,再来估一估各种型号校服的总价可能是多少,然后计算出得数并填表。

5、第9题呈现的是养蜂人放养蜜蜂的情境,是一道应用整十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画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再解答第一个小问题,然后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6、作业:完成自主练习的第4、8题。

四、作业: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漂亮的街心花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体验。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领悟到美的环境要靠大家的努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园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你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找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真了不起!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那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吧。

二、新授:
1、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共有多少盆花?一共有多少个喷头?一共有多少盆花?这些灯泡够吗?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2、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保护环境花坛里一共有多少盆花?你想怎么做呢?(生自己解决,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棒,你们想不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乘看,有什么发现? 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得到的积没有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乘法。

3、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美化家园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老师想把这个问题稍微变化一下,问美化家园花坛大约用了多少盆花?大家能看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吗? 学生寻找不同,小结:因为用了“大约”,所以要用估算。

学生的估算方法可以不同,只要能说明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大约得数,然后进行准确计算。

2、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学生读题,弄懂题目意思。关键是要明白从现在算起到2050年中间经过了多少年?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推算时间,简单的方法是用靠后的年份减去靠前的年份得出的就是中间经过了多少年。明白这一点后再让学生做题。

四、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看了城市街心花坛的美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二、探究新知 解决第三个红点问题:“还剩30根这样的灯柱没安装,这些灯泡够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意,明确要解决“装30根这样的灯柱,够吗?” 2、引导学生找出所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用分步,也可能用综合算式。算式如下:
①  30×6= 180(个)       ②  15×12=180(个) 15×12=180(个)           180÷6=30 (根)  ③  15×12÷6 = 180÷6 = 30 4、小组交流。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

5、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算法。

6、教师小结。这一问题,可以用一共买了多少个灯泡与装30根灯柱需要的 灯泡数进行比较;
也可以算一共买的灯泡数能装多少根灯柱与30根灯柱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3 先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再问“要批发25件1000元够吗?”小组交流讨论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时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及解题思路。

2、 3、第7题呈现的是汽车运载苹果的情境,是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然后再独立地分析解决,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该题可以先求出两辆车一共运了多少千克,再求平均一辆车运多少千克;
也可以先求平均每辆车运多少箱,再求运了多少千克。

第8题呈现的是学校运动会入场彩排的情境。

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花束队、鼓号队和彩旗队的列数及每列的人数。练习时,让学生先说说本校运动会上入场或平日做操站队等情况,再出示该画面,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想知道调整后每列的人数或排成的列数,先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解题的思路。

5、“聪明小屋”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可让学生先用列举法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该题共有8种情况:飞机—汽车—飞机;
飞机—汽车—火车;
飞机—火车—飞机;
飞机—火车—火车;
轮船—汽车—飞机;
轮船—汽车—火车;
轮船—火车—飞机;
轮船—火车—火车。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壮丽的观光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相关问题,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利用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到美丽的街心花坛游玩了,大家玩得很开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到观光塔游玩观光。

出示信息窗3观光塔的挂图,请同学们观察。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观光的过程中解决观光塔带给我们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壮丽的观光塔 二、自主探索,体验情感 活动一:
1、带领同学们参观观光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汇报交流:
(1)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参观? (2)买6张票,100元够吗? (3)6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是多少辆? 3、这节课我们只解决第1个问题,第2、3个问题我们放入问题口袋里,以后再解决。

活动二:
1、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参观?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交流,教师板书:28×39 3、教师:28×39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再小组内交流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4、小组选代表交流想法和算法。学生可能有如下计算方法:
(1)28×40=1120(人) 1120-28=1092(人) (2)列竖式计算:
2 8 ×3 9 5、请列竖式的三名同学到黑板板演竖式的计算过程,针对学生列竖式时出现的错误,学生讨论错因,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学生整理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乘看,体会用这两中方法可以进行乘法的演算。

三、多层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3、出示投影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使学生体会这样的题目可以估算,不必求出精确的数字,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4、数学游戏:火眼金睛辨对错,看哪组能很快找出竖式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五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用乘除混合运算的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积极参与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参观了壮丽的观光塔,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学生观看情景图,回顾提出的问题。

二、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1、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解决我们前面提出的:买6张票,100元够吗这个问题好吗? 2、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意,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可以先求出6张票是2张票的几倍。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4、小组交流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5、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都可。

6、尝试练习:刚才我们想了几种办法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下面请大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自主练习6。

三、应用知识,巩固深化 1、出示投影:毛衣编织车间加工毛衣的情况,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加工的毛衣件数、加工天数、加工总件数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学生计算填表,解决问题,集体交流。

2、小组比赛: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出示投影:计算面食店卖出食品个数和钱数的题目。先请学生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出示投影,根据8×8=64,7×9=63;
14×14=196,13×15=195。

观察寻找这两组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后两组题:25×25=□,24×26=□;
48×48=□,47×49=□。完成后,请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五、总结体验 1、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继续复习巩固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总结作业:表扬作业完成认真的同学,讲解错题,强调重点。

二、巩固练习:师黑板上出几道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算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对。集体交流订正,总结。

三、新课:
1、完成自主练习4,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题目可以估算,不必算出准确的得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自主练习5火眼金睛辨对错,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中的错误,让学生回答,然后把错题改对。全班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自主练习6,指名读题,理解题目意思。要求5天应付多少钱,可以先求出什么?学生回答后做题,然后订正。

4、完成自主练习7,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每天加工毛衣件数,加工天数,加工总件数的关系,渗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然后在计算填表,解决问题。

5、完成自主练习9,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计算解决。

5、完成自主练习10,首先让学生弄懂题目意思,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及要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从北京到上海全长大约多少,先求什么?学生回答出先求出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14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求出了从北京到上海的全长。

6、完成自主练习11,先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品牌的花生油,弄清楚各自的升数和钱数,然后再独立的解决下面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说明第一小题的答案是第二小题所必须的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通过解决前两个问题,可对第三个问题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花生油平均每升的钱数做出判断。

7、完成自主练习12,引导学生先观察前两组题,寻找每组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后面两组题。完成练习后,可以让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四、总结:表扬表现积极的同学,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信息窗4:多彩的街道夜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习比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观光塔,同学们去过观光塔吗?在那里你见到过什么?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2、教学第一个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观光塔?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电梯限乘28人,今天运送了39批乘客。

解释什么叫限乘。学生列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 1、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39看作40,即39≈40,40×28=1120,所以 28×39≈1120人。

2、可以用笔算的方法。

2 8 × 3 9 3、可以看作今天运送了40批乘客,先求出40批乘客有多少人,然后减去1批乘客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今天上观光塔的人数。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8×40=1120人,1120-28=1092人。

师小结,只要方法合理,都予以表扬。重点强调比算的算法和算理。

4、教学第二个问题:两张票30元,买6张票,100元够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教师提示:要想知道买6张票,100元够吗,先要求出什么? 学生回答,先要知道买1张票多少钱? 问:一张票多少钱,怎么求?根据哪个条件来求? 学生列算式解答,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做。

问: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做?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可能是:先求出6张票是2张票的几倍,然后再求需要多少钱,做后和100比较大小。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5、师出几道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总结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巩固运算。

三、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做题,找4名同学到黑板做,重点说说比算的算法和算理。

2、自主练习2,指名读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交流后集体订正。重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拓展延伸:
师问: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辆大约有93辆,12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辆共有多少呢? 指名回答,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解答。

五、总结:
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强调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算题时,每一部分积应该怎样书写,弄懂算理。

六、布置作业:自主练习3。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

2、复习巩固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挂图,学生观看画面,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课: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条街上同样的广告灯有29个,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29个广告灯4天的租金是多少? 2、48根灯条,每根灯条上有71个灯泡,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3、5棵圣诞树用了75米彩线,用400米彩线装饰剩下的25棵 圣诞树,够吗? 4、甲种车限乘25人,乙种车限乘8人。租4辆甲种车正好,如果租乙种车,需要几辆?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集体交流,总结。

解决第一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出要求29个广告灯4天的租金是多少,先求29个广告灯1天的租金是多少,列出算式。

解决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解决第三个问题:先求出一棵圣诞树用了多少米彩线,然后求出25棵圣诞树需要多少米彩线,最后与400米比较。

解决第四个问题:先求出4辆甲种车可以做多少人,然后在求出同样的人数租用 乙种车需要几辆车?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1,教师看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口算能力,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2、完成自主练习2,先用竖式计算,然后连线。

四、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第3题,让学生自己读题,明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第4题,练习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表。

3、完成第5题,是一道综合运用乘除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要想求出少年宫有多远,需要先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远,要想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远,需要借助第1小题的答案和9分钟来解决。

4、完成第6题,让学生自己看表格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8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完成第9题,让学生自己看题自己做,提高学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7、完成第10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图来找到解题需要的条件,然后自己解决问题,集体订正,重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8、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11题,这是一道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12题,这道题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13题,让学生回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独立完成表格。

4、完成14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明白要想求出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这是混合运算的题目。

5、完成15题,引导学生自己读题自己解决,注意做题的准确性。

6、完成16题,是比较简单的混合运算,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自己完成。

7、完成17题,是一道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先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教师的楼层数与楼梯层数的关系,然后解决。

8、完成“我学会了吗”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和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集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9、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大家都完成的很好,同学们想不想检测自己学习的怎么样? 二、 巩固练习:
(一)出示题目 1、(1)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多少? (2)两位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 2、连线题:
3456 2448 48×72 36×96 68×36 72×48 73×34 35×29 3、先笔算下面各题,然后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2 23 36 45 ×11 ×11 ×11 ×11 应用上面的规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各题吗? 13×11= 24×11= 38×11= 49×11= (二)小组讨论分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三)交流方法,解决疑难。

(四)学生独立完成。

(五)集体订正,小组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及时对合作效果好的小组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提高练习:
(一)出示题目 1、计算 24×25+125 24×33-68 330+27×16 313×(300-295) 36×(270÷9) 296÷4×16 1、学校礼堂有32排座位,每排38个座,我们学校有1500人,这些座够吗? 2、奶牛场有5个牛栏,每个牛栏有15头奶牛。每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油13升,这个奶牛场一天能产多少升? 3、爸爸的工资除以3后,在480元和500元之间。妈妈用爸爸资的一半买了一台洗衣机。(1)爸爸的资可能是多少元?(2)买洗衣机大约用了多少元? 4、一个旅游团有35人,从烟台到沈阳旅游。先乘船到大连,每张票40元,然后包一辆车去沈阳用600元,请算一算,这个旅游团从烟台到沈阳一共需要多少元? (二)以组为单位讨论完成。

(三)指生交流,教师点拔。

(四)订正并改正答案。

小结、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学习的都不错,课后认真复习,准备单元检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 一、直接写出得数。

16×6=         500×7=         318×0=      600×4= 90×30=        120×40=       16×40=      200×6= 21×70=        150×6=         270×3=     290×3= 二、填空。

1、50×9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2、15乘20得(    )个十,积是(    )。

3、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4、学校买43盒油画棒,每盒14元, 计算总价的竖式如下。请做完左边竖式,再填空。

1  4 × 4  3   (1)买3盒油画棒应付(      )元;

(2)买40盒油画棒应付(      )元;

(3)买40盒油画棒应付(      )元;

5、(      )×(      )=总价    (      )×(      )=工作总量 (      )×(      )=总产量  (      )×(      )=路程 6、把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7≈          523≈         972≈         8449≈ 7、用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要和因数的(    )位对齐。

8、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一般采用(           )法。

9、3823省略最高后面的尾数约是(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10、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

11、要求一批数学书的总价,必须知道书的(      )和(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500×20=1000,积少了一个0。

(    )2、要求工作总量,必须知道工效和时间。

(    )3、每条围巾20元,每套西服100元,妈妈卖了23套西服,共收多少钱?算式是:20×23 (    )4、李师傅每小时加工38个零件,4小时能加工零件多少个?这是一道求总产量的题目。

四、笔算下列各题。

27×38=            48×45=             149×36= 209×25=           450×12=            848÷8= 750+3560=     370×40=               567×13= 五、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5×12÷7         380-280÷4        729÷(1000-991) (126+75)×60       620÷2×30        60×23-1728÷8 六、列式计算。

1、123的43倍是多少?           2、56与36的积是6的多少倍? 3、120除以8的商再乘90得多少? 4、一个数比45的12倍少320,这个数是多少? 七、应用题。

1、一套昆虫标本75元,张老师买了24套,一共用去多少元?(先写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式后,再列式解答) 2、__________________,每个洒水壶8元钱。一共花了多少元钱?(先补充一个条件,再解答) 3、李明骑自行车去买东西,每分钟行160米,行了8分钟。________________?(先补充一个问题,再解答) 4、果园有桃树840棵,苹果树比桃树少28棵,苹果树、桃树共有多少棵? 5、“六?一”儿童节前,三年级同学做纸花布置教室。全班36人,平均每人做5朵纸花,纸花做好后,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0朵,余下的布置教室。布置教室的纸花有多少朵? 6、王大爷家养鸭38只,养鹅17只,养鸡的只数是鸭与鹅总只数的2倍。王大爷家养鸡多少只? 7、果园里新种枇杷树5行,每行15棵,还新种桃树60棵。果园里新种了多少棵果树? 8、小王开始学打字时,每分钟只能打15个字,现在每分钟打字的个数是开始时的9倍,他现在打一篇1000字的文章,打了7分钟,还有多少字没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一、 填一填 1、42×20就是42与2个十相乘得( )个十,也就是( )。

2、25×96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3、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 )。

4、36个26是( ) 54的48倍是( ) 324是3的( )倍 比586多267的数是( ) 二、在○里填上“>”、“<”或“=”。(提示:先看看有哪些题是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大小的。) 24×26 ○ 26×24 52×16 ○ 13×64 35×36 ○ 36×37 58×70○ 58×72 42×46 ○ 64×24 25×36 ○ 25+36 三、选择题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 ) A、一定是两位数 B、一定是三位数 C、一定是四位数 D、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125×8的积末尾有( )个0 A、1个 B、没有 C、3个 D、4个 3、最大的三位数除以最大的一位数,商是( )。

A、1 B、11 C、110 D、111 4、比较一下0×45 ○ 0×8的大小( ) A、 > B、 < C、 = 5、下列算式中与28×36乘积相等的是( ) A、14×27 B、32×34 C、39×22 6、乘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 A、32×28 B、35×43 C、76×10 四、判断题 ( )1、5.87读作五点八十七。

( )2、笔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

( )3、镜子中的人与照镜子的人,大小、前后、左右是一致的。

( )4、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5、计算37×26的过程中,用26里的十位上的2去乘37时,所得的积末位应对着十位来写。

五、阳阳水果店的苹果每筐卖85元,昨天卖出了12筐,今天又卖出了16筐。

今天比昨天多卖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
方法二:
六、刘玲今年12岁,奶奶的年龄比她的6倍少9岁,奶奶今年多少岁? 课后反思:
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型:新授 主备人:刘红梅 集体备课人:冯焕香 李士栋 翟静 姚书磊 刘红梅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1、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

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应用 学情分析: 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开始,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必要基础。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信息窗1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习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 排   数 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总结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 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 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信息窗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 周长和面积。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在运用所学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谈话:你们知道文登有那些漂亮的景区吗?(学生说说文登有哪些风景区)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文登的风光。

(课件播放) 在学生欣赏后,设置疑问:你知道昆嵛山森林面积是多少吗?(学生猜测着)教师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问:到底谁猜地比较接近呢?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到的答案是:森林面积多少公顷。

谈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公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公顷的问题,如:什么是公顷?这里的面积单位为什么用公顷等等) 引出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二、 学习新课 活动一 1、感受1公顷的大小 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时用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活动:在操场上用测绳测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观测1公顷的大小。

2、说一说什么的面积是1公顷 小组活动后,集体交流。

活动二:
1、认识平方千米 师:公顷很大,那么测量比操场大的多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呢?你知道有公顷还大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引出平方千米。

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右以写成1km平方。1平方千米=100公顷。

2、学生根据公顷的大小猜想1平方千米的大小。

小组活动交流。

3、师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当地的土地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等,感受平方千米是用来测量更大的土地面积的单位。

活动三 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1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体验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练习。

二、练习 1、比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如果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2、第5题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怎样包书皮,亲自动手包一包、试一试,然后再出示该题让学生思考。得到:长方形纸的宽应比书本的长长一些,长要比书本宽的2倍多些。从而判断用这张纸来包书皮是完全可以的。

3、“聪明小屋” 可以先求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再算6个长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周长36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在计算周长时,如果学生用(12+6)×2一定要让他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要给与充分的肯定。

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信息窗4:面积 单位。

教学目标:
1、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换算。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3、 体会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情况及周围环境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当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产生困惑时,必然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借此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进率是教学的难点。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从而得到1公顷=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及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如每个乡镇的面积有多大,高唐县的面积有多大等。对于公顷与平方千米来讲,它们都属于“大数”,大数的概念的建立,表象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思考模型,象前面所说的大家围起来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就是一个思考的模型。

另外我们为学生补充的资料也可以看作是思维的模型,如新疆的面积大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大约是150万平方千米,当学生知道了山东省的面积大约是15万平方千米之后,学生思考150万平方千米就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型,既学生可以把它与山东省的面积进行比较,知道大约是10个山东省的面积那么大。

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53-5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正确运用进率进行换算。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公顷、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利用公顷、平方千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练习课 为下面做练习题做好铺垫。

2、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间换算的练习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组织交流,说说换算方法,教师还可以补充些题目进行训练。

3、第7题 是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研究周长一定,长、宽、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的猜想、操作、测量、计算、找规律,从而发现用一定长度的铁丝围成的不同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是相等的,但面积是不相等的,这里要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4、第6题 虽然是一道选做题,但算理并不难,关键是需要把2公顷化成20000平方米后才能列算式进行计算。算式:2公顷=20000平方米 20000÷4=5000棵 5、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1、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50米,宽30米,这块地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张大爷用了这块地的一半种萝卜,种萝卜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整理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 )分米,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 = ;
长方形的周长 = 。

2、正方形的面积 = ;
正方形的周长 = 。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300公顷=( )平方千米 307公顷=( )平方米 280000平方米=( )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

⑶方桌高7( ),桌面面积大约是63( )。

⑷一把小刀约10( )。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

(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图① 图②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5厘米 12分米 16米 15厘米 36分米 16米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1) (2) 周长:
周长:
面积:
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教学反思 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第五单元    走进天文馆    课型:新授 主备人:翟静  集体备课人员:冯焕香  李士栋  姚书磊  刘红梅 第五单元    走进天文馆 单元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 经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认识年、月、日。

教学难点:
求经过的时间和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24时计时法。第58~6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 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二、新授:
动手动脑  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

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动手拨一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旧知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 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 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 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组练习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学生口答,独立解答,还有同位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扎扎实实地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拓展练习  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

(1)小组合作,讨论 (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 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

反思:
信息窗2: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三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新课 “年 月 日”。

   老师和同学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用课件演示并向学生解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 月 日”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引导探索 谈话: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31天:1、3、5、7、8、10、12     大月 30天:4、6、9、11             小月 一年有12个月             29天:2月    闰年            特殊月 28天:
     平年 教师应交代清楚:二月份是28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平年。

           二月份是29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闰年。

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片,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在2007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再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等。

 请你想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如:父母的生日、妇女节、教师节、建军节、元旦、春节、圣诞节等。

 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在此渗透情感教育。

(2)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谁能举例说说? 谈话: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个月呢?一日呢? 3、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谈话: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1)左拳记忆法(尝试让学生教,再集体教) (2)歌诀法 (出示投影)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学生记忆) 师应指明:“腊月”指的是十二月,“冬月”指的是十一月。

4、教学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1)观察年历卡,看看你年历卡上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同桌。谁能说说应该怎样判断平年、闰年? (2)引导学生探究     A、谈话:同学们通过看年历卡能判断平年、闰年,如果没有年历卡,应怎样判断呢?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不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年历卡上的年份,老师能很快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我们试试看!(学生说年份,老师判断)  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不看年历卡片就能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B、请同学们观察1980——2006年二月份的天数,看看平年、闰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C、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出现跟数字4有密切的关系。

D、请你用所有的年份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分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E、说一说:如果给你一个年份,你想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3)考一考:请你判断哪是平年?哪是闰年?    1984、1990、1996、2000、1900、2008、2100    1900年是闰年吗?看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教师应指出:因为像1900年这样是整百年份有点特殊,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算算1900除以400有没有余数?确定1900年是平年。

 这个问题和宇宙中三个星球的运动是有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看太阳、地球、月亮在宇宙中怎样运行的?师解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谈话:对这方面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一下《十万个为什么》 (4)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运用歌诀记忆:“四年一闰,一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出示投影) 4、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 (1)师:大家都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那么你能计算出全年的天数吗?(小组讨论并计算) (2)学生汇报:(以平年为例)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31×7 + 30×4 + 28=365         31×12 - 7=365         30×12 + 5=365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3)谈话: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而有的年份是366天?(学生思考后说出原因)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1、填空。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五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3)北京奥运会将于(    )年召开,这一年是(    )年,有(    )天。

(4)今天是2月28日,离儿童节还有(    )天。

2、判断(学生出示反馈牌) (1) 每年都是365天。

(2) 今天是9月1日,明天是国庆节。

(3) 凡是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3、想一想  小明说:“我今年12岁,可我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35 分钟的课堂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愿意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大家吗?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用的年里都是科学家编制出来的。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成为小科学家,编出合格的明年一月份的日历。不过,请同学们编日历前先看看今年最后一天日历,明天我等着同学们的好消息! 作业:自主练习1—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一、巩固旧知  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年”的知识,对于“年”的知识,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咱们一起交流交流。(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学会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日”的知识。

(板书课题:日)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第二个绿点。

(1)出示课件,展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转。

(没有课件的其实可以借用科学教具——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怎样的运动呢? 生交流后明确: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

师讲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1日是24时。

(板书:1日=24时) (2)师拿出钟表模型。

谈话:1日是24时,钟表的时针走几圈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来拨一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拨钟表时针) 学生完成后明确: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

(板书:1日=24时  时针走两圈) (3)练习:P63第4题(出示课件) 谈话:看来女同学要给男同学提几个问题了。比方说:请一名女生读黑板上的 一日=…,请一名男生回答。用此方法请女生读题,请男生回答。

(男生肯定也很想给女生提问题,等男生把题都做完之后,请男生仿例编题提问女生) 2、教学世纪。

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做得可真好!现在呀,电脑小博士有话要说了!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纪的知识。

教师适时总结:1世纪=100年。同学们是21世纪的新人,大家要努力学习,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发展技能 1、填一填。(P64第5题) 5月份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大家能帮帮他吗?先自己把你计算出的结果写在书上吧! 学生做完后,指导学生进行订正。今天是5月22日,10天前他参加了运动会,10天前是     几月几日呀?你是怎样算的? 2、教学季度(P64第6题) (1)同学们,这道题出现了季度,什么是季度呢?你能从读书中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读书P64第6题。

(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寻找答案的能力) 学生读书后找到答案并读书: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

(2)谈话: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那第二季度包括哪几个月呢?那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呢? (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可以让全体学生更好的掌握季度这一概念) (3)你们回答得可真好呀!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和3月,你能算出今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吗? 学生思索后,可能有的学生能首先想到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样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正确答案:平年:90天,闰年:91天。

(4)我们又学了季度这样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现在一共知道哪些时间单位了呢?  (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板书,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3、张健横渡渤海。     2000年8月8日 7时50分,北京体育学院教师张健从旅顺(课件出示旅顺)出发,横渡渤海海峡(课件出示“渤海海峡”),8月10日10时22分在蓬莱(课件出示“蓬莱”)登陆。他是我国第一位横渡渤海海峡的人。他横渡渤海海峡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计算时,可引导学生分段计算:先计算日,再计算时,后计算分,最后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顺着8月8日7时50分后推到8月9日7时50分是一日,再推到8月10日7时50分又是一日,再推到10时22分是2小时32分,共50小时32分。

谈话:张健老师多棒呀!你们会游泳吗?你能连续游多长时间?张健老师游了50多个小时,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只要能克服困难,不断的挑战自已,才能战胜自己! 4、知识长廊。

出示:电脑博士阅读。

(一年有多少天?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攀出一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份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我国古代人很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还多1/4天。

5、编制月历表。

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 )。推算一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根据上面的信息编制今年6月份的月历表。

谈话:要编制六月份的月历表,必须知道什么呀?怎么才能求出来呢?请大家回家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四、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学习了时间这些单位之后,让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抓紧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地学习吧! 教后记: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自我检测。通过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为“丰收园”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巩固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据老师所知很多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又学到哪些课外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引领学生进入 一个熟悉的情境,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 1、出示第65页第1题情境图 谈话:手工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手工制作,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个月有多少天? (2)    猜一猜,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 (3)    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 (4)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哪天? 2、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5月份有多少天?你还知道哪些月份和5月份的天数一样?这些月份叫什么 月份? (2)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这些月份叫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大小月的?(让学生介绍儿歌、拳头等记忆方法) (3)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回顾平年、 闰年的相关知识) (4)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在年历卡上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

(孩子们都会很快找到自己的生日,对于父母的生日部分孩子是记不住或根本不知 道。) 谈话:同学们,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每年都会给我们过生日,从不 会忘记,可是我们却没有记住他们的生日这样应该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 表扬那些记住父母生日的同学,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一样体谅父母,懂得感恩, 做一名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3、科技小组活动。

谈话: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假期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出示第65页第2题的图和表格)出示问题:
(1)小刚周五坐自行车去看《月球探险记》,13:00出发,能准时到达吗? (2)他周六坐公交车去看《神秘的天体黑洞》。如果公交车每分钟行1千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 (3)    同位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场次时间,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准确的表达要解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表达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让小组同学评价一下谁的表达最完整最清楚。

三、拓展活动 1、猜一猜 出示:过生日的场景 小红: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

小刚: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

小美: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

小明:我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

小华:我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

根据小朋友的话,你能猜出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把你的生日也变成一句这样的话,让小组里的同学猜一猜你的生日是哪天? 2、玩一玩 每个月份出生的同学各选一名在教室按顺序站成一排。

谈话:听老师口令,看看谁反应最快。

(1)大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小月出生的向后一步走。(为什么有个同学没有 动呢?) (2)第一季度出生的同学挥挥手;
第二季度出生的同学蹲下;
第三季度出生的同 学笑一笑;
第四季度出生的同学跳一跳。

(3)建军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想对解放军们说点什么?国庆节那 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有什么话对祖国说?母亲节、父亲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们有什么话对爸爸妈妈说? 之后可以让下面的同学出题目。

四、总结深化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教后记: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 主备人:翟静            集体备课人:冯焕香 李士栋 姚书垒 刘红梅 六、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信息窗1:书房和客厅中的小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课件出示:0.3   2.5  14.3   1.25 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 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 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
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

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    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 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    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   米=0.1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   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 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 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第二副情景图 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

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

指名读。

问:要知道0.48米  0.03米  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 米有多长) 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     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 1 100 米=0.01米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0.01  米。

说一说  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 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   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    0.4    0.07    0.8    0.01    1/10    4/10    7/100   8/10    1/100   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    0.19    0.06   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  )米    9角=(  )元 19厘米=(   )米      7分=( )元 6厘米=( )分米   6分=( )角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读出小数(自主练习第68页1题) 2、指名说说0.3和0.07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书房中的一些小数,知道了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 谈话:刚才,大家提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只解决“0.5米和0.3米比,那个长?”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①通过意义比较  ②利用数轴比较  ③利用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  ④利用感性经验:亮灯泡应离桌面远,暗灯泡应离桌面近…… 3、说出理由。

谈话:选出你最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 4、请你比较0.25和0.3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涂一涂,比一比(课本第69页7题) 2、数一数,比一比(课本第69页8题) 3、哪辆车能从桥下通过?(课本第69页9题) 四、总结新知,回顾整理 谈话:这节课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不少知识,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系统提问,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独立完成,基本练习 1、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课本第68页4题) 先举例由学生讨论出不同的思路,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课本第69页10题) 独立完成,订正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走进生活,综合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课本第69页6题) 分工合作,独立完成。

2、将到文具店调查的各种笔的价格,用元作单位表示出来。(课本第70页11题) 3、那种糖果最重?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象一袋奶糖比一袋巧克力多多少千克、共多少千克?这类问题要用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解决。

反思:
信息窗2:厨房和卧室中的小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 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江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 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
0.7+0.6=     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   你准备怎样计算? 请大家先独立试 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 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     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    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 竖式计算:
    米  分米        0.  7     +  0.  6 1.      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
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 )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
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 你愿意用学到本领解决问题吗? 二、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谈话: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知识殿堂,但必须闯关成功才能拿到 入场券,你们有信心吗? 为成功地巩固知识做好了准备。

1、小试身手 (1)算一算 0.3+0.5=    1.3-0.6=    3.5+2.3=    1-0.6=    1.7+0.3= 0.9-0.8=    2.7-1.5=    2.6+0.5=    1.1+0.9=    1.3-0.6= 2.6-1.2=    1.8-1.6=    2.5+0.8=    2-0.8=    1.9+0.2= (2)连一连(自主练习第4题) 12.50元     0.01米     0.7元     0.05米 7/10元       5厘米      1厘米     12元5角    2、我会计算(自主练习第3题) (1)每千克香蕉的价钱比葡萄多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先让学生明白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含义,理解了数量关系之后再解决问题。

3、智力比拼(自主练习第5题)             第一小组身高统计表 谈话:(1)王亮和李小龙比,谁高?    (2)你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这组同学的身高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扩展练习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别骄傲,胜利就在眼前啦! 1、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自主练习第6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表述情境图中的故事情节,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2、综合趣味练习 谈话:想一想,这些动物一次运过河,至少要用几只船?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寻找解决办法,然后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动脑筋, 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谈话: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顺利地拿到了知识殿堂的入场券。让我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许多需要用小数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总结)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 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 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 (一) 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写作:(     )   (    )    (     )   读作:(      )  (    )    (     ) 2、用小数表示。

(二)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评价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 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反思:
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统计 课型:新授 主备人:姚书垒 集体备课人:李世栋 冯焕香 翟静 刘红梅 姚书垒 第七单元:小教练 --------统计 单 元 备 课 单元名称 统计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教育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具体课时安排 平均数 1课时 走进生活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单元检测安排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单元检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5—8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其实在解决篮球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

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比总分不合理——怎么办——比平均得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把两人得分制成条形统计图,在统计图上进行移多补少。

(2)把两人在小组赛中的得分合起来,再用参加的场次去除。

引导学生理解在统计图上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

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 三、拓展应用 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

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 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理解意义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也可以举例说明,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3、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1和2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尽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达到复习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目的。

二、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

(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

(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

(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

(3)列算式解答:
(6+3+2+5)÷4 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变通 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 A、(54+25+35)÷2 B、(54+25+35)÷3 (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 A (22+38)÷ 2 B、(22+38)÷3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3、4、5题。

3、想一想,填一填 三年级同学植树情况如下表,已知平均每班植树23课,三(2)植树多少课? 班 级 三(1) 三(2) 三(3) 平 均 棵 数 23 ? 21 23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实践运用 1、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 2 3 4 5 6 身高(厘米) 131 136 138 140 141 142 师问:
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 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题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反思:
第三课时 我都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我都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

二、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92页第一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相当于”的含义,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除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5个学生包比1个女士包贵 多少钱”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此题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全班学生独 立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清解题思路,使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2、解决课本92页第二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边指自己所拼图形边说计算的周长和面积,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图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拼法,再发现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解决课本92页第三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找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解决课本93页第四题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放手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独立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图,通过: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启发学生自然的想到:每4年过一个生日,肯定是在闰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 拓展延伸 1、一共有476名同学参观恐龙馆,平均分成4批参观。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每批有多少人? 2、学校计划买18个排球,每个9元。如果从买排球的钱中拿出45元买跳绳,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排球? 此题要注重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3、一头奶牛的体重是540千克,它相当于3匹马的体重,一匹马的体重是一只小侯的4倍。

(1)一只小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匹马和2只小侯一共多少千克? (3)6只小猴比一匹马重多少千克? (4)你能自己提个问题并解答吗? 4、用24米长的篱笆在一堵墙边围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平方米? 5、用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所围的面积分别是24 平方厘米和25 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框架各边的长。

6、在一次语文考试中,王明考了88分,李丽考了94分,张林考了86 分,而王明、李丽、张林、刘红4人的平均成绩是90分。刘红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还是在平均分之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反思:
实践活动——饮水情况的调查 教材简析:
虽然饮水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但孩子们大都是渴了才喝水,对每天喝多少水比较合适、喝水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并不关注。“饮水情况调查”实践活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学生学习了统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
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水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借助统计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水对身体的影响,养成适量饮水的习惯。

3、在统计的调查活动中,初步获得用统计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拓宽视野。

课前布置作业:
1、调查同学们每天的饮水情况,并填好统计表。

饮水杯数 1——2杯 3——4杯 5——6杯 7——8杯 9杯及9杯以上 人数 引导:怎样调查省时省力? 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组长做好分工,合作完成上表。

2、调查:(1)人一天喝几杯水合适? (2)水对人身体有什么影响? 提示:可以网上搜索,查阅书刊,询问家长等。

并把调查结果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既能功固和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交流作了充分的铺垫。

二、课中交流,共同收获。

1、出示信息窗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展示调查的饮水情况。

谈话:课前同学们也调查了咱班同学的饮水情况。哪个组想把你们调查后填好的统计表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指名一组展示,并简介调查情况) 哪个组还有不同意见?(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通过调查、整理,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某段人数是多少;
哪段人数多;
哪段人数少等问题。

3、谈话:那么人一天喝几杯水合适?水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把你调查的结果,先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收获多?并选出代表,准备交流。

(小组内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几个小组内了解情况。) 4、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的收获介绍给全班同学?(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并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收获吗?谁还有补充?(尽情让学生介绍) 5、谈话:同学们,通过大家课前调查和刚才的交流,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感想吧! 谁想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名回答。) 6、教师小结。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真不小,老师也从你们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其实每个人每天都需补充一定的水分。不仅喝水能补充水分,吃水果、喝稀饭、喝饮料等都能补充水分。我们要养成适量饮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时间与空间,让其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通过交流信息、分析统计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调查的意义和必要性,从而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引发情感,付诸行动。

1、谈话:同学们,针对调查情况和交流后的收获,你对饮水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名回答。) 2、组内交流。

谈话:你想用什么形式向同学们和家长进行宣传?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组建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宣传办法告诉全班同学?(指名小组回答) 4、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非常愿意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方法,向全校同学和家长进行“良好饮水习惯”的宣传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对饮水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宣传形式,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加强了情感教育的渗透,引发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反思: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1)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整理: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参考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 283÷4 408÷4 32×30 40×27 40×30 (2)900÷3 545÷5 23×20 50×80 25×24 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课后记: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反思:
第二课时 整理与复习(2) 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千米与吨的知识,了解这是两个比较大的单位。

2、整理与复习分数的一些知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3、整理与复习年月日的知识,掌握其中较多的知识点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千米和吨:
这学期我们认识了两个单位:千米和吨,谁来说说与它们相关的知识? (比如: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其他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1千米很长,几千米的长度基本就是一种望不到边的感觉 虽然摩天大楼很高很高,但还不至于望不到头,所以它只能用米做单位而不能用千米做单位 用千米做单位的都是一些很长的,如河流、道路等 …… 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其他的重量单位还有千克和克 相邻的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 1辆小轿车差不多重1吨 一些很大的东西才会用吨做单位,比如集装箱等等 ……) 练习:3千米=( )米 2000千克=( )吨 注意读的时候再次感受进率1000 二、分数复习:
1、12根小棒,每次分别拿出它的、、、、,每次各拿出多少根? 让学生分别说说每次的几分之几是怎么算的。

2、右边正方形中有16个相同的方格,请给方格总数的涂上颜色 问:方格总数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涂色。老师巡视。

3、一杯饮料300毫升,小明喝了一杯饮料的方格总数的,小军喝了一杯饮料的,他们两人各喝了多少毫升?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看了图之后,你觉得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复习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这三个是时间单位,请说出关于它们的知识 (一年有12个月 按天数来分,31天的为大月,分别是:1、3、5、7、8、10、12月 7、8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之前是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是双数月是大月。

一年有7个大月 30天的月为小月,可以对照大月,找它们剩下的月份。除了2月,还有4、6、9、11月。一年有4个小月。

剩下的2月最特殊。

7个大月+4个小月+特殊的二月=12个月) 平年、闰年:
通常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年是闰年,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就应该是400的倍数 板书:××××年份都是四位数,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只要用后面两位除以4就可以了,但遇到整百的年份,如××00,就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可以把前两位除以4来判断 所以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这句话是错误的。

季度:一年分4个季度,三个月一季度 1、2、3月为第一季度,4、5、6月为第二季度…… 想一想,哪几个季度的天数是不变的?算一算。

第二季度:30+31+30=91天 第三季度:31+31+30=92天 第四季度:31+30+31=92天 而第一季度由于二月天数的变化,所以有两种情况:
平年:31+28+31=90天;
闰年:31+29+31=91天 算:从7月17日开始到9月23日结束,一共经过了多少天? 分月计算:7月:31-16=15天 8月:31天 9月23天 和起来是15+31+23=69天头都算还是要算一头. 指出:求这类问题主要要分清楚两 今天是几月几日?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这个月合几星期余几天? 这个月所在的季度是第几季度?这个季度一共有多少天? 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今年一共有多少星期余几天? 上半年指的是哪几个月或是哪几个季度? 分别算一算今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有多少天? 比一比,哪个多?多几天? 合起来呢? 练习(略) 反思:
第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3)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知道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可以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2、复习面积单元,进一步了解面积的有关知识。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规范解答。

教学过程:
1、复习观察物体:
完成书上的第14题,提问:一个正方形有几个面?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是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的。

按照书上的样子,也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分别说说从三个面观察能看到什么样子,用线连一连。

2、复习面积:
我们学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说说它们分别上怎么算的?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花坛 交流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设计成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20厘米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 周长指的是2长加2宽,那也就是说1长加1宽是10厘米 所以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10可以分成9(长)和1(宽),8(长)和2(宽),7(长)和3(宽),6(长)和4(宽),5(边长)和5(边长) 学生完成表格,并写上图形名称、计算出面积。

交流:这张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其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前几天,有谁吃过粽子?你知道吃粽子的由来吗? (1)有19条龙舟参加比赛,每条乘坐13人。“胜利号”3分划行了744米,“屈原号”2分划行了500米,哪条船划得快? 要求学生交流规范的解答格式:
胜利号:744÷3=248米 屈原号:500÷2=250米 屈原号划得快。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先估计一下,再计算。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找到相关的信息:19条龙舟,每船坐13人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这道题可以把19看成20,20乘13等于260,得数接近260,但不会超过260。) 列竖式计算,得数为247,与估算的结果作比较,发现一致性。

商店为比赛特制了360个礼品粽,每2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一共装了多少盒? 问:这一盒究竟装了多少个粽子呢? 学生解答。

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注意格式的规范。

(2)(p.112第8题)观察画面,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这辆汽车每分行1千米,到粮库还要多少分? 注意解答这题,先要把5000米改写成5千米 这辆汽车到粮库运35吨大米,要几次才能运完? 指出: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单要看文字信息,有的时候还要找到相关的图片信息。

(3)(p.113第12题)找到信息:8分米的蓝花布,1米4分米的红花布。

请你用小数来表示这两种布各买了多少米? (注意关键字:小数、米) 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
第四课时 期末测试练习卷 一. 大家好,我是贝贝。能来到青岛真高兴啊!我们想去中山公园看看,只要做对这些题,就能得到免费的门票,你们愿意帮帮我们吗? 1.口算:
540÷9= 3600÷6= 12×20= 40×22= 250÷5= 880÷8= 34×2= 12×7= 50×8= 13+49= 15+78= 23+47= 870-390= 650-280= 150-60= 100-(25+33)= 10×9-90= 30×6-80= 2.竖式计算:(带 的验算) 23×32= 16×64= 75×34= 19×17= 620÷9= 642÷4= 452÷3= 308÷5= 3.脱式计算:
75÷5×25 25×24÷8 38×(56-47) 88×12÷8 = = = = = = = = 4.估一估,连一连:
42×59 88×89 32×77 91×92 2400 8100 5.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免费门票,中山公园的游园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的4:30。游园时间有多长?__________。你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这两个时间吗? 9:00__________ 4:30__________ 二.我是京京。我们来青岛的这几天住在朋友家。你知道我和贝贝的房间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分米吗?谁的更大些?大多少? 5米 4米 3米 朋友家正好要购买家具,在我房间安置的衣柜高2.25(读作________)米,贝贝房间里购买的书桌高0.8(读作________)米。衣柜和书桌谁高?高多少米? 三.我是欢欢。来青岛的这几天,我拍了好多美丽的照片。你们知道哪些是对称的吗?(用“√”表示出来) ( ) ( ) ( ) 我想把其中的两幅画下来,你能帮我画出另一半吗? 四.嗨,我是迎迎。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问题。如果你们能答对,我将送给你们全套的福娃纪念章。今天是2006年的7月。今年是( )年。7月共有( )天。2008年是( )年。我们现在正处于( )世纪。

五.我是妮妮。这是我和迎迎玩打耙游戏的成绩。迎迎说他的成绩好,可我觉得我的成绩好,你们帮我们裁判一下吧。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迎迎 ----- 8 8 ----- 9 妮妮 7 ----- 6 7 9 六.我们要回去了。同学们送来好多礼物,让我们带给北京的小朋友。

1. 3个班的同学共送来了252个亲手做的书签。平均每个班送来了多少个? 2.同学们还送来了小树苗,要让友谊树在北京常青。每捆有36株,29捆共有多少株小树? 3.这些 6个装一盒,4盒装一箱。840个需要装多少箱? 4.我们坐火车回去。2 反思:
第五课时 一、 填一填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公顷=( )平方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封面面积约是4( ). 学校操场的面积约是2000( ),绕学校操场跑一圈有200( ). 课桌长约16( ) 公园面积约是6( ) 3、填空。

(1)在一个长方形里,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量,正好摆了4排,每排摆6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如果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量,顺着长能摆( )个,顺着宽能摆( )个。

(3)小名家有三口人,住房面积是138平方米,他家人均住房面积是( )平方米。

(4)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如下的图形 甲的周长是( ),面积是( ) 乙的周长是( ),面积是( ) 二、选一选。

1、沿着操场的四周走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操场的( ) A、面积 B、周长 C、无法确定 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平均切成100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1平方分米 B、1平方厘米 C、1平方米 3、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 )厘米。

A、24 B、16 C、8 4、6米比4平方米( ) A、相等 B、不相等 C、单位不相同,不能比较 三、仔细观察下面每个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A ( ) B( ) C( ) D ( ) E ( ) 四、动手量一量,再计算出图形的轴承和面积。

周长 周长 面积 面积 五、走进生活。

1、一正方形手帕,边长20厘米,手帕的面积是多少? 2、学校电脑房的地面是长方形,长100米,宽2米,如果给电脑房地面铺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3、要给一张边长是18分米的正方形桌子配上一块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如果在桌子的四周再固定一圈木料,需要多长的木料? 4、一幅油画长13分米,宽9分米,如果给这幅油画配上玻璃,玻璃每平方分米3远,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5、有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10米。

(1) 在它的周围围上一道栏杆,栏杆至少长多少米? (2)如果每平方米中8棵月季花,这个花坛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月季花? 反思:
2013-1-25

《新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