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生物学案 > 内容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障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6:42     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当前,国家正下决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集中表现在:一是素质教育改革进入课程改革阶段;二是从体制上部分解决了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发生变化。从目前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县级以上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不明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没有达成广泛共识。
  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但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较大阻力。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学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尚不到位。理论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批评也此起彼伏。这说明,各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尚未达成广泛共识。虽然有些共识只能在行动中逐步达成,但如果没有基本的共识作为基础,改革可能会陷入混乱而最终流于形式。
  任何一项改革至少应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被解决?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否具备?当前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需要改革并无异议,但对问题和解决措施还缺乏广泛共识。
  认识问题是进行改革的关键,只有把问题找准才能对症下药。有人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过分强调应试。事实上,考试只是社会对个体进行分层筛选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筛选。所以,与其用应试来概括我国教育的特点,不如用筛选更为确切。
  在我国,教育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家庭实现社会升迁的主要途径。通过读书“求取功名、改变命運”,是流淌在很多中国人血液中的殷殷期盼。当教育被赋予太多的工具价值之后,教育的理想价值被挤压,被扭曲,也就在所难免。实践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对考试成绩的关注,甚至超过学习内容本身。
  教育作为筛选工具,在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履行筛选职能对于教育而言责无旁贷。关键是,一个教育体系能否在进行筛选的同时,还能兼顾教育的内在价值,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人,通过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在道德、体质、审美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应试和筛选,而在于没有调和教育的工具价值和理想价值这对矛盾,在筛选中没有兼顾教育的理想价值。简言之,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弊端在于筛选标准失当。
  我国基础教育的另一弊端在于张弛失度。教育是收放结合的过程,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收放平衡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艺术之一。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管理方便,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往往只收不放,并且常常还收错对象。一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把规范从行为道德扩展到认识和情感,结果不但束缚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对行为和道德的正常规范,两边都没做好。
  按照政府和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很必要,但关键是不能因为强调规范而束缚创造性。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依圣人之言和政治行为礼仪约束言行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规范的不当迁移,造成束缚学生思维、抹煞学生个性的现象尤为严重。
  科学教育不得法是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缺陷。这与我国历史上经学教育发达,科学教育落后的状况有关。我国传统教育中有“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倾向。教育视野一直被局限在与政治关系密切的社会人生范围内。科学和科学教育作为舶来品在我国一直没有很好地扎根。
  我国的科学教育过分机械死板。面对从自然规律中抽离出来的孤立知识,学生常常只是借助记忆和不断重复的习题训练来获得肤浅的理解。这种教育方式既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没有教会学生进行探究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考试成绩也很优异,但创造力却远远落后于知识掌握程度,属于典型的高分低能。
  总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弊端是筛选标准失当、张弛失度和科学教育不得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还有教育体系自身的原因。在这三个弊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筛选标准失当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被吞噬,进而造成了教育的扭曲。相对而言,张弛失度和科学教育不得法只是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下面重点讨论筛选标准失当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初看起来,按照既定教育目标实施教育教学,然后再按照学生的表现进行筛选,并不是很难的事,仿佛只要按图索骥便可,教育被扭曲似乎很不应该。但事实上,教育实践偏离教育目标难以避免。教育目标本身包含德智体美等多维度,而各个维度的可测性不一。有些目标比如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客观测量,但有些目标如道德、情感和审美则很难客观测量。正是某些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决定了教育实践偏离教育目标的可能性。
  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必然性。只要大家对模糊性的教育目标能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教师能够坚守职业良知对学生在模糊性教育目标上的表现进行公正评价,仍然可以保证教育实践不偏离教育目标。遗憾的是,现实中入学机会对于学生及其家庭太重要,人们不情愿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依赖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了让大家放心,也为了体现公平,只好采用大家都能接受的客观标准作为筛选依据。于是考试成绩便成为升学筛选的唯一有效依据。而筛选标准的残缺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残缺和学生片面发展。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如何才能把残缺的、片面的教育,回归到理想的、全面的教育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结果引入筛选,把学生在那些不能通过客观标准测量的其他教育目标中的表现也作为筛选依据。但主观评价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信用。信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还具有公共价值。理性和客观的脚步是有限的,没有信任和信用作为基础,很多机制都无法有效运转。没有教师信用制度作为基础,教育体制同样也不能很好地运转。只有建立起教师信用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障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障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