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生物学案 > 内容

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1:19     阅读:


  摘要: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儒家文化传统,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近代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国人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反省等,共同促成了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于洋务运动晚期,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进入勃兴和高涨阶段,回落和转型于抗战爆发后,经历了萌发与形成、勃兴与高涨、回落与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有其认识的局限性,但其对国民的启蒙和促进社会近代化发展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救国”,与今天我们倡导的“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等发展战略,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全面考察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学术价值,也不无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救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民族复兴
  教育救国思潮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深刻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历经萌发与形成、勃兴与高涨、回落与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思潮有其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但其对国民的启蒙、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促进等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与当今“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发展理念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救国思潮,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坚定国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信念和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教育救国思潮的文化歷史根源
   学界一般认为,教育救国思潮是近代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结果。对教育救国思潮的追溯,学者们多从社会危机、民族矛盾、时代挑战等社会背景加以分析和阐释。①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笔者认为,教育救国思潮的萌发、形成和发展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儒家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儒家传统重视教育作用的社会文化心理、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近代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知识阶层对国内军事、政治、实业各种救国方案的深刻反省等,共同构成了教育救国思潮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历史根源。正如近代学者舒新城在其著作《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所言:“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故教育思想也不能独立。支配着他的势力首推政治思想,次为社会思想,第三为世界思潮,第四为学术思想。近数十年的教育思想大概都可在此四方面寻得出渊源。”②
   首先,数千年儒家重视教育作用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是教育救国思潮产生的首要文化历史根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在国家和个体发展中独特作用的认识和观念,在整个社会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有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作为其统治工具的作用。儒家经典文献《礼记·学记》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读书人所熟知。“人不学,不知道”③“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④,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体制,把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前途,以及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故而,历代统治阶级无论保守派亦或改革派,无不重视对教育的控制和利用。从孔孟到程朱、陆王,再到近代康梁等无不讲学与著述不辍,把教育作为思想和文化传承、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而实现个人对国家政治、社会抱负的重要活动领域。在儒家教育作用观影响下,传统中国社会形成了普遍而深刻的重视教育、教化在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体发展中独特作用的社会文化心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与民族危机之时,这种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社会文化心理,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不约而同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教育。
   其次,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和清末封建腐朽统治造成的国内外矛盾、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华民族的觉醒,是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产生的又一文化历史根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晚清帝国在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吓中,逐渐从迷梦中惊醒。西方资本和商品经济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日益破产,广大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清朝统治者为偿付巨额赔款和维持其专制统治,对国民的剥削变本加厉;西方列强的宰割和清末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外矛盾异常尖锐。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国内相继发生了1851年席卷大半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维新变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的救亡运动,救亡图强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伴随着国门的洞开,列强的枪炮夹杂着“西学”“西艺”不请自来,在东西文化激烈的碰撞和冲击下,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挽救国运,国人不得不学习和了解西方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制度。“救亡”和“启蒙”成为近代中国两大主题,如何在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中实现救亡的时代课题,教育无疑是最基本和主要的途径。革新传统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日趋迫切地提上社会日程。
  ·教育史研究·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三,近代西方主要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是教育救国思潮产生的第三个重要的文化历史根源。17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德、英、日等国家长期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相继实施和普及了对民众的义务教育,大力举办实科学校和公立学校,发展各种职业和技术教育,迅速成为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后,德国、日本等战败国依靠长期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迅速实现了战后国力的振兴与国家的富强,使有眼界的中国人从西方国家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中看到了教育救国的希望。如郑观应在考察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后十分急切地指出:“古今中外各国,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原本首在学校。今日本师泰西教养之善,培育人才,居然国势振兴,我国胡可不亟力行之?”⑤他希望我国也能效法日本和西方各国,通过大兴教育和学校,培育人才,振兴国势。

《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