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追问教育投入的4%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2:55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vcn/evcn201104/evcn2011041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vcn/evcn201104/evcn2011041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vcn/evcn201104/evcn2011041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vcn/evcn201104/evcn20110412-4-l.jpg
  长期以来,4%已经成为衡量中国教育投入的“标杆”。当《教育规划纲要》将这一目标的“兑现”时间最终定格在2012年的时候,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围绕4%,两会代表、委员们却多了一些追问:4%目标可期,但如何才能实现?对于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4%足够吗?4%兑现后,当如何用好这笔钱?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进行了特别关注。
  
  3月11日,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温家宝总理谈到教育问题时说:“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这笔账,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个工作目标——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温家宝总理的“承诺”,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实现4%教育经费目标指日可待。掐指算来,从1993年提出4%这一目标,到2012年“达标”,国人翘首等待了近20年。
  
  如何兑现4%
  
  漫长的等待,并没有磨掉满腔的热情。在采访中,对于2012年实现4%的目标,“两会”代表、委员有着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十分振奋”,这一方面基于政府的“承诺”,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将4%写入政府工作时间表。另一方面,目前教育投入比例,距离4%目标着实不远。
  虽然代表、委员们对于预期目标实现并不担心,但对4%如何实现却有许多的疑问。毕竟这样一个承诺已经整整延后了10年。有委员指出:尽管4%是一个明确的数字,但具体落实下来,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明确的目标,需要清晰的路径。”
  关于钱的问题,财政部显然最有发言权。在今年政协教育组联组讨论会上,针对委员提出的4%问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明确表态:“财政部一定会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确保实现2012年教育支出4%的目标。”
  已经连续4年列席政协教育组小组讨论会议的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指出,从去年《教育规划纲要》确定4%目标开始,财政部就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方案,并出台了一些办法,比如要求地方全面开征教育附加,而且统一了教育附加的费率。这笔费率各地过去是不统一的,有的占1%,有的占1.5%,现在统一要求达到2%。
  赵路强调:教育经费的大头还是公共财政预算的投入,公共财政预算投入这一块,主要还是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首先优先保障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各地财政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要明显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只有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投入到位,才能确保4%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实现4%的目标,中央财政起到了带头作用。从财政部2011年预算报告中,记者发现,2010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547.34亿元,完成预算的117.9%,增长28.6%。2011年教育支出2963.57亿元,增长16.3%。中央财政的教育投入占中央财政支出当中的比重,在2009年的时候是4.5%,现在已经占到了5.5%。中央财政投入占全国财政教育投入的比重,按2011的预算已经占到了20.8%,2009年的时候占19.1%。
  但从实际情况看,落实目标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而问题也多在地方。在中央财政加大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以2011年预算方案,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占全国财政教育投入的比重达到79.2%。中央、地方“二八开”的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决定了4%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地方。
  近期,经国务院或有关部门批准,教育部向各地下达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大政策措施。一是下发专门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地方政府应该切实落实有关文件,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加以优先保障,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二是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三是进一步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统筹政府各项收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首先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我当过市长,知道政府的钱永远不够用,投入方面永远会有取舍。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孩子读书的问题。治大家和治小家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家庭,在开支上是选择先买车、买房,还是先让孩子读书?一个理性的家庭肯定会优先保证孩子读书,这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
  刘希平进一步指出,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强化责任。4%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数字指标,它的任务如何分解需要认真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核算各地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一起,按照4%的要求,根据各地教育人口、教育消费情况,特别是物价水平、各地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群众对教育不同的需求等,来核算一个地方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这笔支出不仅是年初预算的支出,也包括年终超收部分。现在离目标落实不到两年时间,这项工作要尽快做好。
  而事实上,在落实4%经费投入目标中各地有着不同的困难,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地方财政,存在着切实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中西部代表、委员多提及的问题,他们积极呼吁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支持力度。
  然而,身处西部的重庆市却在教育投入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来自重庆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重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1997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68亿元,增长超过1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3%,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教育已成为该市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2010年财政教育投入已超前达标,占GDP的4.1%。重庆市市长黄奇帆道出了率先实现4%目标的秘诀:“重庆政府的预算里给教育20%,决算的时候,增收部分也给教育20%,只要做到这一条,4%一定实现,就这么简单。”
  显然,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时候,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地方政府有所作为。只有中央、地方实现政策联动,才会保证4%目标顺利实现。
  
  如何用好4%
  
  资金投入到位以后,更重要的是把资金规划好、使用好。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河直言:“教育投入只有实现有效配置,才会对教育事业产生实际作用,才真正让学生受益,让群众得实惠,才会体现出4%的政策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4%的目标令人鼓舞,但如何用好更加重要。目前教育经费尽管稀缺,但其使用却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大量经费没有有效使用。
  因此,在教育投入使用问题上,最为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投入方向,投向不正确是最大的浪费。
  4%用在哪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用好了这笔钱。对此,不同的委员、代表有不同的答案。总结起来,衡量标准还是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而这两个方面,也完全契合《教育规划纲要》所确立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宗旨。
  正如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强调的那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财政政策要跟上发展和这种进步。”朱光耀希望教育资金真正落实到位,希望教育财政投入能够尽可能地发挥效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显然,用好4%,要有前瞻性的思路,要有明确的导向,为此要进行科学的筹划、合理的分配。为此,左东岭建议成立课题组,专门研究如何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明确:“要进一步合理配置经费,更多地向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指出:“对教育投入的使用,建议进行结构性调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新增教育经费要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教育中最基础、最薄弱、最急需的方面,促进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均衡增长。”

《追问教育投入的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追问教育投入的4%.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