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6:16     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困境,引发我们对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由于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异质性和关联性,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的育人工作,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中职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与困境
  作为中职学校,责任是向社会、向企业输送有德、有才、人格健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切实办出特色,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要把培养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着眼点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
  同时,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的转变,以及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例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交往与防范心理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同社会经验不足的矛盾等等。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但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和不断扩招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来看,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离预期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差距,中职学校的德育、心育工作存在一些事实困境。首先,中职学生缺乏自信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难点。相当部分的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挫败感强,对是非真假、善恶好坏缺乏辨别能力,常处于沉闷、痛苦、自责、冲动等状态之中,感觉前途无望,表现为厌学、自卑、兴趣偏颇、逆反等。他们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偏差,使行为规范与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也削弱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其次,有些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轻视职业道德人格和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再次,德育系统庞大,注重说教,但实效性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力、物力的投入不够,实效性也有待提高。最后,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互动机制严重缺失。尽管当前人们对学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问题已形成共识,但如何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共进,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
  二、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质性与关联性
  (一)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质性
  1.目标不同。中职德育的目标旨在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习惯,要求学生按照现在承担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解决学生心理发展问题,按照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为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目标是培养学生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从心理上与他人、社会、自然相互适应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2.理论基础不同。中职德育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的学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遵循政治学、伦理学、德育理论等学科规律,体现一定社会对人的规范和要求,反映一种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倾向。德育坚持价值导向原则、公开原则等,通过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加以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遵循个体自身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人成长和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心育持价值中立“立场”,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让他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其保密性原则是对心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3.教育内容不同。按照中职德育目标的要求,中职德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内容为主旋律,主要解决人的思想观念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侧重把学生放在宏观层面去考察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主要教育内容,教导学生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微观的具体个人发展为视角,强调个性和谐,侧重把学生放在人际关系层面上去考虑,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等。
  (二)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1.教育目标殊途同归。尽管中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作用于同一主体——学生,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两者若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就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价值评判偏差、价值认同失衡和价值观念错位等问题,这既是大中专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源,也是其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而两者教育目标的互补性,可以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育内容关联。中职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辨析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心理和谐、人格健全的能力。两者通过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诸要素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形成理性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两者在某些内容有较大的一致性和重叠性。例如,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心育与德育有共同之处;在表现形式上,作为心理表现形式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信念等,受到人思想活动的最高调节器——世界观的指导和定向作用,世界观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品德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3.教育方法相似相通。任何一种思想品质的发展过程都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发展过程。因此,无论思想品德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两者都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和人的行为,因而在方法上都将遵循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规律。二者在方法上的互通共用,可以大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代德育理念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园宣传、社会实践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提升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这些德育工作方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借鉴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通过情绪调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和理念调整等形式来构建学生健全和谐的心理品质。这些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方式方法,对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