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历史学案 > 内容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09:37     阅读: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教育不公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从当前教育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总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教育公平;财政教育投入
  中图分类号:G4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6-0074-04
  
  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关于教育公平的强调,表明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出现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又恰恰是教育投入存在弊端,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通常,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表1可知,虽然从1995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2000年上升到2.87%。“十五”开局第一年达到3.14%,2002年达到3.32%。正当大家预期2007年达到4%的时候,没想到2003年又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到了2006年,仅为2.27%。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连续3年把这个百分比定为4%,也只是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并且这种正的外部性决定了国家对各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应该是相当的。但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保留着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属地管理原则,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以此为依据来统计的。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据统计,2002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的47.33%、66.97%,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82倍和4.73倍,但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并没有体现这一现实,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34.82%、61.48%。若以生均教育经费作比较,城乡差距将更加显著,当年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998.42元、 834.26元,而农村却分别只有815.95元、723.36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导致了高等教育城乡之间的机会不公平。1998年进行的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目前,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
  2.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不均衡
  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收入存在重大差距,导致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入差距日益增大。(具体见表2)
  
  从地区差异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投入的大小也不同。无论是从财政的人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来说,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投入有较强的财政支持和其他资金来源,投入教育的经费相应较多,经费的其他来源也比较充裕;而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主要依靠财政进行拨款,但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早已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所以教育投入很少。教育投入的地区分级负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教育投入地区之间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
  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层次上呈现“倒金字塔”型,即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而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却面临危机。
  
  二、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这主要表现在绝对量上,但相对于教育需求仍是不足的,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教育的公益性,回归政府的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
  如果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作一种营利性产品的话,必然会出现学费飞涨、择校风盛行、乱收费泛滥等不良后果,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充分认识和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就要把教育当作一种“公共品”来看待,政府真正承担起提供这项公共品的主要角色,确保应受教育的儿童无差别地享受教育,品学兼优的青年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扩大全民参与度,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确保教育支出实现公平。
  (二)加大教育投入总量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表1显示,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只有2.27%,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太低。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刻不容缓。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借鉴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确定标准办学水平和实行职位轮岗的做法,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中央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
  (三)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1.调整城乡教育投入结构。调整教育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在经费投入和师资调配上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加大义务教育的直接投入;在广大农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教结合,建立农村实验学校,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
  2.调整教育投入的地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别是高度重视教育在西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西部的基础教育普及和改变西部农村贫困状况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利用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