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地理学案 > 内容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有效选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09:36     阅读:


  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应是解决“民工荒”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看似矛盾的问题的有效选择之一。
  
  关键词:农村 民工荒 技工荒 中等职业教育
  
  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广州、福建和浙江等地区用工短缺问题凸显,这一现象被称为“民工荒”。而与“民工荒”并存的一个现象是,我国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技工荒”日趋严重
  
  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但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的统计报告却指出:在2004年第2季度,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12个城市,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108.7万人,缺口38.3万人,民工在上述市场的供给缺口与需求之比达34%。这样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矛盾状况:既出现所谓的“民工荒”,又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或转移后无法充分就业。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缺工严重的主要集中在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等加工行业,而且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劳动力市场并不缺少普通民工,真正缺乏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尤其是青年技术工人,主要是缺少20~30岁的年青工人,30-40岁供求基本平衡,40岁以上者供过于求。可见,“民工荒”反映的是优质劳动力、年轻技术民工相对紧缺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就是“技工荒”。
  “技工荒”表现在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用工短缺。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7000多万,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0.5%,初级工的比例则高达60%左右。如果包括农村的务工人员,那么,中级工以上的工人的比例不到20%,初级工的比例则高达80%以上。而我国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工人占80%以上,在中国现阶段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却正好颠倒过来。这种现象所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局面。
  
  “技工荒”的成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呼唤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现实中,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是举步为艰,从1998年开始,在一些农村地区,整个职业教育系统更是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规模不足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它的投资来源主体应是个人和企业,政府发挥的是最后调节者的作用,进行必要的补充性公共投资,而且所需的公共投资部分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一般由市县一级政府承担。但是,从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三个投资主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均存在问题,影响到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普遍歧视职业教育,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更是不愿投资于职业教育。自1997年以来,除了2004年以外,我国技工学生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同时,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比起初等教育来要多得多,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从而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有效投入不足。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要受到企业自身的行为动机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极为有限,影响到他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地方财政的角度看,各地方政府把大部分教育财政资金集中于义务教育,农村县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无暇顾及。2003年,职业中学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有普通中学的8.36%。另一方面,由于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人才呈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就很难激发起农村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热情。而且,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加上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使得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在承担了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之后,无力承担其在职业教育中应负担的教育经费支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使得政府一方面需要发展办公共化程度较高的一般性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也推动私人利益为主的专门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然而,农村地方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很难为中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造成农村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由于经费困难,办学条件很差,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过多地涉及本应由市场提供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成本中由政府负担的比例过高,或政府直接参与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这将导致其多样化难以出现,不能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来灵活调节教学内容与方向,最终导致稀缺教育资源的浪费。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对策
  
  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向,增加地方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要积极培育农村地区的财源,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而且,应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重新合理划定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比例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从而保证有更充裕的经费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要加大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农村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力度,以补偿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因教育外溢而遭受的损失,鼓励这些地方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使他们逐步消除对人力资源正常流动设置的种种人为障碍。
  通过多种财税措施,特别要注意结合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引导非政府资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展“企业联盟”、“订单培训”和“校企联办”等多种模式,形成从就学、培训到就业、管理和服务的一条龙式劳务输出链。各地方政府不仅要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让走出校门的农村青年都有一技之长。而且,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各主管部门各自工作的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况也同时存在,处于“散”状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一方面科学制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农民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在进城务工之前参训,帮助农民提高技能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展和建立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要发挥桥梁作用,搭建信息传递渠道和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市场信息,向企业提供民工资源信息,从而降低务工和用工的搜寻成本。
  地方政府可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机构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人才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收集国内外各单位和企业的用人信息,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及招生人数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单列的常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就业期货机制及市场。在这一期货机制及市场中,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契约关系,通过期货契约,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为用人单“量身定制”各类人才,保证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而用人单位则要保证依据合同接受毕业生就业,并相应给予学校一定的保证金,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助学金和就业机会等。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贫困生提供职业教育奖学金。为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是鼓励农民子弟接受职业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覃志刚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黄君洁,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有效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有效选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