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地理学案 > 内容

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失衡风险及其防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5:45     阅读:


  [提要] 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一个高等院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长期平衡的过程中出现失衡现象。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状况失衡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出现破产现象,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出现拖欠工资、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失衡风险;防范
  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X11—48)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日
  一、失衡风险存在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并非独立于政府而自主运行的法人实体,高校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通过国家或政府机构取得、使用的经济资源,为国家计划服务的过程。高校对当前和未来运行活动所需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分配过程,也就是高校财务活动的全部。因此,传统体制下我国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提供,资金运用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高校财务出现失衡的可能性很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使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借贷主体出现,这是高校财务状况可能出现失衡的前提。为规避高等学校财务状况收支失衡的风险,有必要具体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导致高等学校流动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收支失衡,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同时也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风险。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高等学校的许多行为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事实上,不少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长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高校的扩张欲很强,在经费紧缺的时候,学习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模式,实行赤字预算,而忽略了还本付息的偿债能力分析,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危机。这是高校运营过程中潜在的最大威胁。
  2、筹资渠道不畅。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大学资源竞争日趋紧张。尽管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仍在增加,但由于大学迫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以及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大学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甚至还有所恶化。在大学的各种支出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赖财政拨款,难免会发生流动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导致财务状况收支失衡。在计划经济下,高校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其管理也以“节流”为主,不需要“开源”。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大收支的模式,多渠道筹资,并以“开源”为主。《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高校对“开源”重视不足,筹资渠道不畅,就很可能导致财务状况收支失衡,从而带来风险。
  3、财务控制不严。在新的教育体制下,财政拨款已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开始广开渠道,自筹资金,为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出现了支出控制不到位,流动资金断流的风险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对支出的控制严重不足,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关于财务支出方面的制度很不完善,仅有的《预算法》对支出也仅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实际操作性不强。以前建立的一些有关支出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结果造成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管理不严,监督难行,预算约束软化十分严重,经常出现在预算执行中随意追加支出等问题。因此,健全、完善财务制度十分必要。
  (2)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经费开支的需要。日常性支出的设立,对保证各项重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日常性支出项目过多过乱,会使有限的资金被瓜分和肢解。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性包袱过重,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吃饭型”特征日益显著,加大了收支平衡的难度。我国高等学校支出结构失衡,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3)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并存。学校在对各个院系及机关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方面,为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财务包干制度。在支出预算核定上,基本沿用基数加增长比例的方法,保证了各单位的既得利益。单位的各项支出能增不能减,使实际已经变化了的支出格局得不到调整,增强了财政支出的刚性,该方法一方面造成各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另一方面导致支出中的不足与浪费并存。
  二、收支失衡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高校财务状况收支失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法人经济责任制就是将这种责任(或者说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这样有利于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增强其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为保证学校发展更合理地筹措资金,使用好教育经费,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以便从财力上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2)继续实施受益者补偿教育成本政策。高等教育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高等教育是教育消费,是非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费用理所当然的应当得到成本补偿。当前这项计划的实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考虑现阶段受教育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是部分补偿,以后应逐步实施个人全额补偿。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出让专利产品。出让专利和技术是获得经济回报的一种形式。虽然目前专利转让费并不很可观,但考虑到其快速发展的势头,专利转让不仅可能成为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还很有可能成为高校经费收入中的亮点。
  3、硬化预算约束。我国教育财政经费无论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效率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硬化教育财政经费的预算约束。硬化预算约束,一是要提高教育财政经费预算的计划性和透明度。建议将教育经费预算作为一项特别预算编制提交人大审议,而不应仅仅在整个政府预算报告中罗列一两个指标。教育预算计划性越强,透明度越高,监督也就越有力;二是要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活动中的法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教育法规的各种行为以及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各种决策,不能允许当事人以种种借口推卸责任,必须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4、提高经费管理水平。目前在我国对高等学校财政拨款经费的管理还留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这是造成教育财政资金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1)改进财政拨款预算的编制。我国财政中,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与财权相分离的状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别划归财政部门和计划部门。这种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的情况严重削弱了教育宏观调控能力。建议预算编制改革,由教育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计划部门编制教育经费预算,经同级政府和人代会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将教育经费划归给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和调度。
  (2)实行零基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各项支出均以零为起点,对各预算单位和项目重新作出选择,区分轻重缓急安排支出顺序,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洁和高效。采用零基预算,有利于建立公平、科学、高效的预算约束机制,有利于促使高校资金分配的规范化、程序化,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5、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制度体系,使财务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规范地进行。没有制度的强制约束,支出的主观随意性就难以避免,硬化预算约束也是一句空话。在制定财务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内部的协调工作,以避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就是要加强财务审计的力度,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造成支出浪费的行为,必须从严惩处,以维护财务制度的权威性。

《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失衡风险及其防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失衡风险及其防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