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地理学案 > 内容

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4:45     阅读: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核心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认真总结我国高校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手段和方法,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已经结束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即将开始的第二轮评估,话题都集中在要不要评估?谁来评估?怎么评估?评估的结果怎么利用等方面。这些问题无疑是一轮评估结束后新一轮评估即将开始时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但评估工作的改进走向不应该就评估论评估,而应纳入《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下来研究和思考高校评估的走向和未来。
  
  对第一轮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和反思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以往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评估合并。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2003年~2008年,共对国内近600所本科院校进行了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对于已经结束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社会上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但其积极意义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促进了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建设。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1990年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人数为380多万人,2002年达到1,600万人,2007年达到了2,300万人。这一发展速度首先对各高校的基础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这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又没有引起高校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通过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化了办学条件在质量形成和提高方面的前提保障作用,促进了相当一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的到位和改善。如果没有第一轮评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是不可能有现在的水准的。二是各级政府、各类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等观念问题上,其实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教学工作都是大学的本质核心所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心目中,存在着重视科研、发表论文等,而对给本科生授课不够重视的现象。本科教学评估有助于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程度得到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主要观测点组成。这一指标体系实际是对大学教学管理体系的整体诠释和梳理。对这一体系的个性化理解和落实,能使得本科教学工作趋于规范化,从而达到保障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据第一轮评估结束后对有关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及评估专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普遍认为“教学条件与利用”“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等指标对学校的促进作用最大。具体而言,评估工作在“改善教学基本设施”“促使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规范了日常教学工作”等方面对学校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这说明,第一轮评估工作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主要在于规范高校教学的外在条件,而对提高教学过程本身质量的影响相对薄弱。这也反映了评估工作注重教学条件保障、忽视教学活动的不足。
  评估本身只是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和措施,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界通用的做法,并无对错可言。但是,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确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对评估对象的分类。我国目前存在多类型的学校,用现有的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各类高校显然非常不合理,这是第一轮评估后各类高校反应比较集中之处。二是在评估方法上,没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评估的积极性,高校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三是功利主义太强、形式主义过多。对学校质量工作成效最符合实际的反馈应该来自于学生和教师,但学生作为教学质量改进的载体,教师作为教学质量改进的促进者和见证者,他们对评估工作本身的了解和参与程度都有限,从第一轮的经验来看,他们仅仅是以被观察者的身份参与评估工作,所以从教学评估关注的重点人群上看,似乎与评估目标有所偏离。
  总之,评估只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一环,不应该希望将所有的质量管理预期都通过一项评估得以全部解决,这是任何评估都无法做到的。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下来分析质量保障的中长期目标、各方主体的质量保障职能、各种评估测量工具的选择利用等问题。
  
  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对高校起到问责和认证的作用
  
  1 细化分工,应有可实施的项目设计和中长期规划
  评估是手段和基础,其赖以发挥作用和改进的依据不仅仅来自于本身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主要的应受制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和体制。针对我国现行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笔者认为,首先,应制订《规划纲要》下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战略。没有清晰明确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规划引导,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步骤和措施工具的选择会在一定时期内仍处于含混状态,不利于各方主体主动、有序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如澳大利亚等国就专门制定了教育质量保障的国家战略。通过教育质量战略明确任务分工、实现政策突破、确定未来10年的阶段目标任务、参与国际质量合作等战略实施措施。《规划纲要》在第一章中就明确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战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在评估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将教学评估所担负的多种功能剥离开来,赋予每一种质量保障功能以相应的保障工具。例如,教学评估不应兼备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的功能,应该将质量认证的功能交给办学资格认证或者专业学院与专业认证来完成。此外,还应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和社会参与,从而保证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引入中长期的专业认证和学校认证将鼓励学校和社会着眼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为建立长期的高校质量保障机制提供基础。全面和细化分工是我国高等教育外部保障机制的发展方向。《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中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这从高校分类管理、评价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角度要求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多样化。
  2 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是外部质量保降体系的主体
  有了《规划纲要》下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战略,接下来就是谁来保障质量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外部质量

《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