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地理学案 > 内容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6:13     阅读:


  摘要: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分析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走从地方资源中孵化专业特色、从办学传统中提炼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专业特色的路子,用较短时间形成比较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建本科; 创新; 特色专业; 路径
  
  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我省 “强校工程”和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启动以来,共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10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6个,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25%。新老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大大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致使其生源质量下降,社会声誉不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新建本科院校在新一轮特色专业建设中必须正视这一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开阔思路,找寻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找寻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从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入手。除了诸如办学时间短,所处区域偏,办学经费困难,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等诸多一般性因素外,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打造特色专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形成特色专业的路径选择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趋同
  据统计,我省新建的本科院校,特别是居于各地级市的7所多科性院校,由于受专科时代自身办学条件的制约,在已设置的专业中,同老牌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专业趋同率几近100%。不顾及生源质量的差别等多种因素,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到教材选用,也几乎100%的趋同。还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专业设置缺乏长远的规划,不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只注重短期利益,突击拼凑“资源”,热衷抢占“专业阵地”,致使不少审批到手的专业,由于不具备办学条件,多年闲置,不仅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也会造成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举办本科专业的时间短,本科教学经验弱,本科教学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走一段模仿别人的路子;第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盲目地按照1998年国家确立的249种本科专业建设整体框架下进行专业设置;第三,受自身办学条件限制,无力根据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导向实现特色发展,因而不能形成和发展特色专业。
  2. 专业目标定位不准
  具体表现为:一是我省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初期都把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宗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却没有一以贯之,由于缺乏具体的措施和实际步骤,落实不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二是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顶层设计不考虑自身实际能力,不结合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盲目追求提升学校的层次,把申办硕士、博士点,培养高层次高规格人才作为学校专业学科建设定位的目标。三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不准确,不具体。专业培养目标只是对学校整体培养目标的翻版,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还有,在“尚名”倾向影响下,受我国大学排名重在学术水平的影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靠拢,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不切实际地发展基础理论性学科和专业,用力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是从师范类专科过渡至多科性本科院校,普遍缺乏“转型”的基本功,从专科向本科过渡时期的内涵准备不足,普遍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抽象、模糊,没有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设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因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应用性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如实践、实训、实习等缺乏应有的重视,人员、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
  3. 服务地方功能不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但从实际办学过程来看,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解决好“面向”、“结合”和“服务”的问题。第一,绝大多数院校对地方认同感不高,没有真正融入地方、热爱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第二,专业的设置、学校的发展同地方经济建设基本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联系的学校对地方的了解也不透彻、不具体、不深入,缺乏及时全面互通信息的机制。第三,没有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寻找结合点,更不可能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文化,即使设置了适应地方发展的专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明显。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到所在地方政府、社会对这类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认可和政策经费支持力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的高校扩招,使新建本科院校成为承担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生源的充足和教学任务的繁重,使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主动性不够,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二是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7所是由1958年设立于各地的师范专科学校为主体与其他学校的合并和调整升格而来的。在升本前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师范性是其学科专业的主要特征,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所属区域中小学输送基础教育师资。升本之后,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被设定为多科性院校,历史的局限加上学校对应用性专业建设的认识不充分,经费投入难以保证等方面原因,使这类院校难以担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思考
  在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始终是高等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为我们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专业指明了方向。我省新建本科院校无一例外地赶上了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在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就必须坚定地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
  1.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地方资源中孵化专业特色
  “地方性”是地方赋予当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天然资源。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以此为依托,开创一条“人无我有”的专业发展新路径。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设立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从其名称构成 “地名+学院”、“地名+学科门类+学院”即可以看出,“地方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属性之一。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打有深深的“地方属性”的烙印。从历史沿革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多为在当地有数十年办学历史的专科院校构成,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定位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建立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整体布局结构的调整。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服务面向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点是要为所属区域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属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名牌、老牌本科院校和同类本科院校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没有地方特色,脱离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没有了生命力。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