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5 08:14:00     阅读: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 【篇一】 从安徽到上海打工已整整18年。每年一到腊月底,我们一家三口总要想方设法返乡过年,与留守家园的老人团聚。过年后又辞别故乡,再次回到打工的地方。

安徽到上海,往返一趟将近1000公里。这段路程,如今不算啥,在过去那可真不容易。

记得我们刚来上海那几年,是乘坐中巴车出门的。那些中巴车都是民营的,一辆车里挤了三四十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座位不够,就放置几条长板凳和数只小板凳,人挨人,头碰头。最难熬的是夏天,车里没有空调,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大蒸笼。

这样的长途跋涉,遇到晴好天气倒还将就,若是碰上大雪封路、道路结冰,不折腾十几个小时,根本到不了目的地。

那些车经常晚上发车,或者是凌晨三四点钟发车。为了能乘上车子,我们经常一两点钟就得起床。

再往后几年,镇上有人购置了几辆大巴,开始合伙跑长途。大巴相比中巴,车况和性能都好了许多,安全性也有保障。一到春运,不少大巴老板们还从上海的旅游公司租赁大巴,聘请司机增加车辆。即使这样,仍难以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

这些大巴车就在老家的小镇上驻点。每逢年后出门,我们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的。为了方便,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乘坐大巴出行。而年前返乡,我们则会选择乘坐火车。

乘坐火车,又是另一番滋味。

最早的时候,我们总是乘坐慢车(普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慢车,就是大站小站站站停,有时还临时停车让道。就拿我们常走的上海到滁州的这段线路来说,约350公里,走走停停要花6个小时。

慢尚且能忍,最难忍的是挤。为了能在节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每一节车厢都挤满了乘客。车厢连接处、过道里站满了人,甚至连厕所里、椅背上都挤满了人。那时候,大家都是拼了命地挤上车,从车门挤不进去的,就从车窗往里爬。有的是一家子,这个刚挤进去,那个还没挤进去,火车就开动了。

从1997年到2004年,中国铁路实行了好几次大面积提速。那时,也有快速、特快、直达列车可供选乘。由于绿皮火车票价低,大多数打工者出行还是选择乘坐慢车。

随着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和2009年合武高铁、武广高铁相继通车,我国高铁飞速发展。飞驰穿梭在高铁线上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快如闪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乘坐的舒适度,也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还拿上海到滁州来说,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家了。

如今,那承载过我们太多回忆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坐在宽敞、整洁的动车车厢里,人们有说有笑,心情轻松而愉悦,真是一种享受啊。

回首过去,从摇晃颠簸的中巴,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是中国地面交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我们见证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创新带来的辉煌成就,它带来的是极大的便捷和舒适,真正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福音。

【篇二】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
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篇三】 收拾储藏室时,一支铁笔让儿子感到茫然,不知有何用,却勾起我对过往日子的回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上小学时,看电影《红岩》,有一个片段,描写一群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中用油印小报宣传革命思想,在我脑海里留下很深印象。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后,我开始接触油印机。那时老师们都从教导处领一块钢板,一支铁笔,几张蜡纸。钢板有10厘米宽,30多厘米长,上面是密密竖纹或斜纹的格子。刻字的笔杆是黑色的硬塑料制作的,中空。笔尖尖锐锋利,是固定死的。蜡纸装在淡黄色的纸筒中,大多为“光明牌”。蜡纸比较脆,尤其冬天,宿舍里冷,刻起来稍不留心就会划破蜡纸。

刻蜡版是个讲究运力的技术活。刻时力度要恰到好处,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弄得试卷上墨迹斑斑,不雅观;
刻轻了,印出的字模糊不清,影响学生答卷。刻蜡版又是个费神的精细活,只能心细如发,一丝不苟,不然一出差错,就前功尽弃。刻蜡版要有一股韧劲,一套试卷刻下来,人累得手指生疼,眼睛发涩,脖子酸硬。

字如其人,蕴含着教师的文化修为。一套清晰明了、干净整洁、字体美观的试卷,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书写习惯。记得有几位老师有着不一般的刻写功夫,银钩铁划,力道十足,刻出的每份试卷疏密有度,楷体、行书各具特色,似一件件书法作品,赏心悦目,常令我这个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羡慕不已,也逼迫自己平常多练字。

时光已逝,记忆不灭。在当时艰苦环境中,昏暗的灯光下,老师们静守校园,以笔作犁,钢板为地,辛勤耕耘。记得教语文的李老师办起油印小报,选稿、刻印一个人全包。已过不惑之年的秦老师,除认真备课、上课外,一有空就伏案为学生刻印复习资料。复杂的数学图形,在他的铁笔刻画下,规范小巧、跃然纸上。

刻好试卷后还要油印。油印机是个木匣子,匣子里面有一个网纱状的框子,附带一个橡胶制成的油滚。先把刻好的蜡纸粘在油印机的纱网上,用铁夹子固定好,下面铺好了一摞纸,在油滚上蘸些印油,着墨均匀,把纱网按平,缓缓推着蘸满印油的滚子向前。印油透过蜡纸,把字迹印在白纸上。当年我为了学会使用油印机,给易老师帮忙,一边揭印好的试卷,一边数着张数。看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动手学着印。刚开始,试卷印下来,手、脸、衣服都沾有油墨。时间一长,摸着了窍门,手上沾的油墨越来越少,印刷质量也越来越好。试卷印好后放在炉子旁,烤干油墨,字迹愈加清晰。

日月更替,时代在不断进步。上世纪90年代末期,学校教导处有了机械打字机,主要是打公文,偶尔也为毕业班打试卷。时常听到兼职打字的钟老师“咔嗒、咔嗒”的打字声,老师们戏称为“磕头机”。老师们用油笔直接写在打字蜡纸上,这比起刻板就轻松多了。

2000年,学校买了第一台办公电脑和针式打印机,教导处又响起打印机的“嗞嗞”声。因为没有速印机,给学生印试卷仍用油印机。这一时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日益得到了重视,但苦于经费有限,只能望“机”兴叹。2001年,学校集资建微机室,老师乐意,学生兴奋。2003年教育局为学校建立微机室,配了速印机和复印机。学校将原有的电脑配到办公室,并配了一台小型打印机。

时光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的同事有的正颐养天年,有的仍坚守着岗位。老师们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至今回想起来不禁肃然起敬。这30年,失去的是岁月和旧物,留住的是敬业精神 【篇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不禁让我热血沸腾。

今年二月份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快闪系列活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节目,每次看到这个节目,无论在哪里,无论谁在唱,都无比激动,热泪盈眶,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为中国人爱国之心感到幸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推出这一档节目来表白祖国,而我也想讲一讲我和祖国的故事。

我出生于1990年,勉强算做九零后,人们常常觉得九零后都是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没有努力吃苦的品质,可是我敢大声的说“我不是这样”,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不足以对我娇生惯养。在我出生的前两年,爸爸妈妈把家搬到了建三江管局大兴农场,我们在稻田中找一片空地建了房子,从此那个地方占据了我整个童年,房子是土坯的,妈妈就把墙上都粘上了报纸,屋里也是干净整洁的;
到了晚上,我们只能点蜡烛,因为电路还没有铺设到我们那里,妈妈就在烛光下为我们缝缝补补。那时候种地还都是靠人工,似乎每天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对于我来说,玩耍的地方只是房前屋后,也很少有机会离开那“一亩三分地”,我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可那时候我也是开心的,春天拔柳枝做口哨,夏天采野花,秋天捡落叶,冬天是最快乐的,不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拉爬犁,抽陀螺 我渐渐的长大,生活也悄悄的在发生变化,年少的我并不懂什么国家政策,只知道爸爸脸上的笑容多了,妈妈也会打扮自己了,我也可以常常有新衣服穿了,餐桌上也可以顿顿有肉了,我们也结束了没有电的生活,因为爸爸买来了发电机,虽然一天只能开几个小时,依然是让人兴奋的,更令人欣喜若狂的是,爸爸买回了电视机,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惊喜已经快上小学的我,终于有了第一个玩具----- 一个洋娃娃,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还可以忽闪忽闪的,红色的连衣裙格外的漂亮。当时的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直到现在我依然保留着这个娃娃。

读的书多了,见识多了,才开始明白,我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变化都源自于国家的一项项政策,对农民种地的补助,粮食价格的保护,推广种植科技等等,都是对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在我大学期间,每次假期回家,都感觉家乡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土石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厂部建起了一幢幢楼房,我们家也从曾经的土坯房换到了现在的楼房。曾经以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遥不可及的梦,却不曾想到原来是唾手可得。拥有一个洋娃娃就心满意足的我,不会想到如今商店里竟可以有如此多种类的玩具,也不会想到小孩子可以有一个叫“电子产品“的伙伴,其实这不就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体现吗?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体现国家的不断发展,不断强大。庆幸的是我们依然拥有蓝天碧水,依然可以采野花,堆雪人 我不能把国家的每一项政策都烂记于心,也不能把国家的每一点变化都描绘细致,只能把我生活的变化写出来,因为我和祖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都和祖国有个故事,我们每一个小故事就汇聚成了国家的故事。我对祖国的爱,相信你有过之而无不及,祖国给予我的荣誉感、自豪感,相信你一样感同身受。

爱你,我的国!加油,我的国! 【篇五】 读完莫言的《拾馒头的父亲》,思绪便在岁月的河流回航,像妈妈那个年龄的人都忘不了那个贫穷年代刻下的记忆,为了生存,尊严早已陌生,为了活着,谁不卑微啊。

但艰难的生活里也有幸福的回忆。

那时妈妈刚上小学,身上穿的是那个年代流行的传家宝,就是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妈妈是家里的老四,上小学时穿的是大哥小时候的衣服,一件洗掉色的黄棉布上衣缀满补丁,大家都穿的差不多,也不觉得磕碜。

妈妈说她还清楚地记得,每天吃完晚饭,外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坐在昏暗的15瓦灯泡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母亲心灵手巧,那些破旧的衣服在外婆精心的缝补下,变得整齐干净,那时的孩子真的不挑吃穿,有一件不露身体的衣服就可以信心十足地去上学,去满大街地玩耍,去成长,去把时下的日子熬过去。

可是衣服的破洞实在太多,就外婆也常常犯起愁来,一次,外婆一边缝衣服一边叹气:唉,要是有些碎布头也好啊!妈妈记住了外婆的话。

第二天妈妈便满农场的去捡布头,可是那个年代又有几家舍得把金贵的布头丢掉呢,妈妈跑遍了大半个林场竟连一块像样的布头也没捡到,下午,妈妈又跑到林场南头的垃圾堆碰运气,因为那儿的附近住着林场唯一一家的裁缝铺,既然是做衣服的地方,一定会有不用的布头扔出来,妈妈真的猜对啦,裁缝铺的门口放着刚扔出来的一小堆布头,花花绿绿的,像春天盛开的一小簇野花。当妈妈把那些布头捧回家,外婆见了也像得了宝贝一样的高兴。

晚上,外婆就着灯光,小心仔细地拼接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布头,妈妈和小姨趴在炕上,眼睛盯着外婆的手,看着那些碎布头在外婆的摆弄下,变魔术一样变成好看的沙包,方方正正的坐垫,小姨的旧书包也变成缀满花朵的新书包,而妈妈那条磨破了膝盖的裤子第一次补上了崭新的补丁。

从那以后,妈妈成了那家裁缝铺门口的常客,裁缝铺扔出的布头并不都归妈妈所有,因为农场还有和妈妈一样捡布头的孩子,但每次妈妈我把捡到的布头拿回家,外婆都会很开心,这让妈妈觉得很幸福,也很快乐。

家里有了碎布头,妈妈那些破旧的衣服变得更加洁净温暖,而且在外婆精巧的缝补中,那些黄蓝黑的衣服总能恰到好处地多了鲜艳的色彩,外婆把草绿色的布头缝在领口和袖口都磨破的蓝布外套上,那件衣服妈妈和三舅争着穿,外婆在小姨的裤腿脚缝上一圈印着小红花的布头,小姨高兴的逢人就抬起小脚让人看她的花裤子。碎布头真的给她们那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现在想想,那时的人对幸福的要求有多简单,仅仅是一些碎布头,而且还是人家扔的。

【篇六】 有一块沉睡千年的处女地,那是亘古荒原的北大荒。曾经有一个诗人看到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他激情的说:“北大荒的土地肥到家,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长叶,埋根火柴能发芽”。于是这块荒原就有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在祖国的边陲,有一块占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享有小三江美称的大型国营农场群——建三江,建三江作为地球上最为宝贵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油油的黑土、丰富的宝藏,吸引着古今中外多少人的目光,这里曾留下沙俄霸权主义的足痕,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大东亚的铁蹄践踏,可他们都奈何不了这无尽的荒原、高寒的冰雪、神秘的沼泽,不得不带着无尽的遗憾央央的离去。

却有这样一群手握钢枪的人,放下钢枪,拿起锄头,在党中央的号召、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在“向地球开战”的响亮口号声中,从全国各地奔赴开垦北大荒的战场,他们带着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带着经历战争磨练而成的坚强意志,带着创建美好三江的坚定信念,在茫茫荒原上开发组建了胜利农场、勤得利农场,扩建了859农场、七星农场,他们头顶蓝天、脚踩黑土、起草贪黑、艰苦创业。经过几代肯荒人不懈的努力,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大片的荒原沼泽变成了万亩良田,为开发边疆、繁荣边疆、巩固边防、建设商品粮基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十年代初,建三江管理局改制完成后,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在进行土地连片,扩大现有耕地面积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提高作物单产、提高作物效益上。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提出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交给了**垦区。1980年5月10日,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并引进全套美国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现代化国营农场——洪河农场正式建立。全新的农业机械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垦职工带来了别样的喜悦,新设备、新感觉、新干劲,使农机工人迅速掌握了这些先进设备与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洪河农场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颗闪亮明珠。大规模成套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组建现代化农场不仅拉动了建三江管局农业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也提升了整个**垦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加快了北大荒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考察首站来到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习近平强调,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大荒原,现在是国家最大的水稻商品粮基地,号称中国米都。建三江管理局已然成为中国最东方一颗闪亮的明珠。

【篇七】 按照节气,进入立夏代表春天便结束,茵茵夏日来临,时光翻开崭新的一页。

但北方的节气总是很晚,已经是阳历五月初,广袤的林海仍然沉寂在等待的怀抱,草在绿,花在开,日头一天比一天的温暖,却没有那种蜂拥而至的气势,它不紧不慢的往前走,好像一个沉稳的老人,一边走,一边把季节的色彩描画,昨天朝阳的山坡添了明黄的浅绿,今天窝风的山谷增了淡淡的花香,前几天山脚下的草甸露出几簇翠绿的马蹄莲,这几日看到树林里长出来山芍药与何晴花的幼苗,真是急死人,夏天了,柳树叶还没长出来,迎春花也没开 可是急也没用,该来的总会来。

昨天,在农场散步,休息时,一个同事说:“今天早上我看到燕子回来了,两只,停在房檐下,对着去年的巢看了又看。“这个消息立刻让大家惊喜,燕子是最知道时令的鸟儿,燕子只吃飞虫,天空是它的世界,燕子是人类的朋友,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因此,燕归来,就像远行的亲人回到家中。

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家房檐下的变化,还钉着朔料布的窗户上面正对着一个葫芦形的燕巢,精巧的设计,牢固的构造,朝南的入口,虽然经历一个冬天的风霜雨雪,它仍然完好如初,像半个葫芦倒贴在房檐下,可是燕子呢,我家的燕子呢?我望着有些发暗的天空期待着 夕阳正把群山收拢,门前的柳树上柳絮蓬松,灰瓦房上炊烟袅袅,阵阵暖风传送着落日的祝福。

群星烘托着明月,碧水流过山峦,初夏的夜带着翅膀的温暖,连梦也该是甜的 “叽叽,叽叽”还以为是梦境,但那清晰的呢喃送给我一个朦胧的黎明,透过模糊的窗户,燕子,是燕子,我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小巧,精灵,标致的燕尾,灵动的眼睛,它们也在看我,温存的目光里满是家人的真情。

燕子回来了,梨花就要开了,梨花一开,就可以种地了 望着旭日的笑脸,一双燕子飞舞在山村上空,原野被隆隆的机器开垦,黑油油的土地上播种着丰收的喜悦心情。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七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