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浅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9 06:12:09     阅读:


  摘 要 在我国,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 教育 现状 问题 政策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民族素质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其民族素质的提高优化。民族素质越高,发展速度和程度越快越高。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民族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因此,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
  1.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经济的先进或落后决定了民族教育的先进或落后。但是,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忽视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民族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领先,要增加教育投入。
  1.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包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2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发展缓慢且很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的亟须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教员,造成教育落后,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族教育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发展,走过了起伏不平的坎坷道路。分别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到1956年这一段时期,创建了民族教育体系。在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方针指导下,正确的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顺利地、较快地发展。1951年9月,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了民族教育问题,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所作的会议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精神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首次确定了发展民族教育的总方针。少数民族教育的总方针是: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应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1956年到1978年,因为接踵而来的1957年的反右斗争以及在民族地区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运动和1959年反右倾等的一连串的干扰,未能真正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摇摆不定,也很艰难。“文化大革命”10年中,民族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教育规律被否定,民族教育特点被抹杀,中后期,民族教育逐步恢复,但“左”的思想的干扰影响还很严重,盲目追求逐步民族教育数量的倾向还存在,因而质量下降或提高不起来。
  第三个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族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民族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2002年8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要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开放和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使我国民族教育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想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民教育,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宣扬宗教。对各族师生进一步加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邪教影响的能力。要以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为主,与国家扶持及发达地区、有关高等学校开展教育对口志愿相结合,共同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把中央财政扶持教育的重点向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边远农牧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以及发展落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共享能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浅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