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训练的现代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11:21     阅读: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中国近代师范教育,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已初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1897年,《申报》载文《论盛京卿创设师范学堂之善》,对“师范”二字作了诠释:“以学为师之范”,故名师范。此文明确揭示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以教人为师之道”,而且“为师皆得教法”。1904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了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之异同:“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入学学生学历相等,故学科程度亦大略相同,惟初级师范学堂着重在教育学,故增此科,其钟点除经学外为最多,乃中学堂所无。”此后,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仍然突出“师范”特质。今天,考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训练的历史轨迹,继承其规程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进一步办好五年制师范教育,培养新型小学师资多有裨益。
  一
  中国近代教育的勃兴直接推动了师范教育的萌发。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首设师范院,是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端,至1902年的“壬寅学制”师范附设在高等学堂及中学堂内,均为附属性质。1904年起施行“癸卯学制”,师范教育乃与普通学堂剥离,得以独立建置,它相异于其他各类教育的特殊规定——师范性凸显。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根本特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为强调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换言之,师范学校的学生既要学会教什么,又要学会“怎么教”,专业训练就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考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训练,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教育类课程与课时所占比重较大
  例如,清末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第一学年开设教育史,每周4课时,占周课时的1/9;第二学年开设教育原理,每周6课时,占周课时的1/6;第三学年开设教授法,每周8课时,占周课时1/5强;第四至五学年开设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实事授业,每周14—15课时,占周课时的1/3—1/2。以上共47课时,约占整个课程的33%。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通过《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案》,强调教育科授课时间不能减少,“师范生不谙教育,即使通晓各科学,将来决不能用。”可见对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
  1913年3月,民国教育部颁行《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对教育课程作了具体安排。以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教育课程为例:第二学年开设普通心理学、伦理学大要,每周4课时;第三学年开设教育理论、哲学发凡、教授法、保育法,每周4课时;第四学年开设教育史、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学校卫生、教育实习,每周11课时,教育课程所占比重约为14%。
  随着人们对师范教育特质认识的不断提高,师范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渐趋完备。1934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教育课程科目及课时安排如下:第一学年开设教育概论,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第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二学年开设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每周各为3课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小学行政,每周4课时,实习每周9课时,第二学期开设教育测验及统计,每周4课时,实习每周12课时。教育课程课时总计达56课时,约占整个课程教学总课时(205课时)的27%,可见分量之重。
  (二)重视教学方法研究
  清末《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一切教育事宜,必应适合小学堂教员之教法实际”,“教授学科,当体认各学科教育之用意所在,且着眼今日国势民风,讲求实益”,另外,教师的教学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以启迪,“尤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领会教授之有法”。从而达到使学生不仅仅以教员所授为足,而能“自行深造学识,研精技艺”的教学最高境界。
  民国初年,《师范学校规程》对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训练也沿袭了清末的规定,强调“教授时常宜注意于教授法,务使学生于受业之际,悟施教之方”,“教授上一切资料,务切于学生将来之实用,以克副小学校令其施行规则之旨趣”,“为学之道,不宜专恃教授,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之能力”等等。
  (三)强调教材教法的教学
  1916年3月,民国教育部采录了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议案,不仅要求教授者于本科第二学年每学科均应授教授法,其目的“意在使教员担任某科,即兼授某科之教授法,以杜各科教员专重教材不顾教法之弊”,而且对各科教员分任教授法者也提出了“担任教育科教员讲普通教授外,再由各科教员讲各科教授法精意以补充之;各科教员当调查各科中之小学教材,特别注意教授方法;讲教授法时,当为模范教授,使学生参观”等八项要求。
  (四)加强教育实习
  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仿日本特设外院学堂,供师范院学生教育实习之用,其性质和现在附属小学相同。1903年,“癸卯学制”按当时初级师范课程表,将教育实习列在第四、五学年,名为“实事授业”,这可以说是师范学校的课程中,正式有教育实习的开始。当时“实事授业”占全课程总时数的10%。1911年4月,《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案》中要点之一就是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如规定:“师范学堂必设附属小学,以资各教员之实地研究、师范生之实地练习,师范生以毕业前之一、二学期,应至附属小学内实习教授管理训练等法。”1913年3月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教授实习占教育学科时数的47%,占全部课程总时数的5.3%。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注重师范教育实习》训令,要求:“自今以后,各师范学校校长教员,对于最后学年之学生,务须依照部定时间,督率指导,切实练习。使学生于教授理法,得以逐渐体会,运用自如,其关于小学校管理训练诸端,亦应随时注意。庶几经验饶多,良师备出,尽师范教育之职,奠普通教育之基。”为增进师范生实习效能并加强师范生的专业训练,教育部又于1941年12月特颁《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方法》,规定:“各师范学校(科)对于师范生之实习,应组织实习指导委员会专负计划及指导学生实习之责。”使师范生的整个实习都在一种有严密组织周密计划的有序状态下进行。
  二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师范性比较突出,究其目的,就是为使师范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很大,中师在向综合化发展中从升格为高师后,继续发挥“群学之基”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学术性同时还应加强师范性,努力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更高要求的、适应性更强的合格师资。
  首先,必须抓好教育理论课程(课时)的设置和教学。
  教育学科是教师创造教育世界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毋庸讳言,目前师范学校教育类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门类不全,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仅局限于语文、数学两科;二是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得不压缩;三是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针对性,没有生命力;四是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难以及时充分体现师范专业的特色。为此,师范院校要充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科地位,开齐开足应有的课程课时,努力拓宽增加选修课程和课时,还要加强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他们科研兴教,提高教学水平,以此来保证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毕业后成为内行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文化基础课在教法上要体现“示范性”,避免普通中学化。
  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师资,因而在教学上更须富有艺术示范色彩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讲究启发诱导和方法多样化,使师范生在强烈、清新的教学情感交流中,充分感受到教学艺术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在师范学校的学习成为引导他们走进教学艺术宫殿的开端。现在,许多五年制师范学校在预科阶段各科使用高中教材,虽内容相同,但要求教师讲授教材、引喻举例要密切联系学生将来担任教师的工作实际,教法及手段的选用也要给予学生示范和启发,避免普通中学化。
  再次,现代师范教育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抓好师范生的实践环节训练。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培养师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师范学校在教育实践训练环节的安排(如见习、实习等)及如何把附属学校真正办成师范学校的实验基地,开展教育科研等方面尚存在若干问题。现在五年制师范学校课程方案安排的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只有一学期,与近代相比,显然为少,与当今国外比较更是不多,再加上诸多因素制约,不少学校安排师范生回原籍分散实习,这给实习指导、检查等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降低了实习效能。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适量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并在实习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附属学校是师范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也是师范学校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验的基地。但据了解,不少师范附小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建议从领导体制上加以改革,附属学校在行政上应直接隶属师范本部,而师范本部也应为附校创造各种条件,切实办好附校,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实验基地。
  最后,必须抓好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过去,师范教育特别是中等师范教育往往把师范性与学术性孤立起来,扬此抑彼,抹杀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忽视了师范性与学术性应该统一和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基点之一——教育科学研究上,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不具备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将直面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必须具有科研的意识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探讨和解决现实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才能遵循教育规律取得预期效果,适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为此,师范学校除了抓好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外,还应在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法课程或系列讲座,使每个师范生都能在求学期间就初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96,508.
  [2]宋恩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周谷平著.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田正平,肖朗.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训练的现代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训练的现代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