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贵州武术发展简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5:22     阅读:


  摘 要:贵州在明以前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即贵州行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搜集有关贵州在武术方面的内容。得出滇黔地区并非真正的武术荒漠,而是有大量的民族武术内容,有的甚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在武举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贵州少数民族中有丰富的拳术及器械,但从今天来看,在传承上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有的已经失传。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滇黔武术也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滇黔武术 贵州 国术 武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005—04
  云贵简称滇黔,滇黔属高原地形,高山林立,交通不便,独成一体,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以云贵为主的滇黔文化。滇黔文化源远流长,滇中和黔是古人类长时间活动的地区。滇黔文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经过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交流、冲撞、融合,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总而言之,“滇黔文化是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文化汇集的产物。”[1]
  武术文化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武术研究就是把武术置于地域文化背景来探讨的。郭志禹等学者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一文中认为,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思路为:武术文化区域——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丛——武术文化特质——“武术文化圈”的武术共性文化特征——地域武术文化特征。[2]他们认为构建地域武术文化基本理论,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思路,但不管如何,从武术文化的地域性来看,在滇黔文化孕育下,滇黔武术必然也有该地域的武术文化特征。本研究将以贵州武术发展为例,力图厘清贵州武术整体发展脉络。
  1 滇黔文化与滇黔武术文化
  1.1 滇黔文化
  从整个滇黔历史来看,这里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华夏文化最早的诞生地之一。滇黔文化,主要由“滇文化”与“黔文化”两部分合成。历史上,滇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但滇黔也并非完全独立于政治中心之外,而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如春秋战国时贵州的夜郎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的影响,尤其自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滇黔文化的发展。
  1.2 滇黔武术文化
  在滇黔文化的孕育下,滇黔武术也自有它的风格。目前,对滇黔武术有明确研究的是郭振平等学者,在《滇黔武术特征分析》[3]一文中,从“地无三尺平”“歌舞之乡”“动植物王国”“节日之乡”“傩戏之乡”“少数民族种类之最”为切入点,总结出滇黔武术有“山地性”“舞美性”“普遍性”“丰富多样性”“神秘性”及“合融性”的特性,详细阐述了滇黔武术文化的特征。以上学者更多的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对滇黔武术进行研究,自有它的价值所在。
  2 贵州武术源流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起初的最大目的是使人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人与兽斗”与“人与人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尤其促进了与武对应的各种武器的创造更新。武术的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才能与时俱进,历久不衰。
  贵州在明以前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即贵州行省。清雍正年间,对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贵州省志·体育志》[4]记载,贵州武术自西汉时期开始,受中原文化以及外来武术流派影响,经过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以呼吸和功架为内容的流派拳种。唐、宋时期,贵州武术再次吸收外来武术文化,集多民族武技、医术、健身气功于一体,孕育出黔派武艺,并开始形成与全国统一的武举制度。武举制度在贵州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武术的发展。
  3 贵州武举发展概况
  3.1 武举概述
  为了改变唐朝中期以后武风渐衰的风气,武则天决定开设武举,并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式实行。武举的主要考试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科目。武则天广开仕途,选拔具有军事才能和武艺出众的人才,武举为唐朝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唐朝是武举的创制时期,但它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武举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宋代,但受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艺的发展,导致宋代的军队作战能力降低。武举在元代时被废除,到了明代时又重开武举。但即使是在明代武举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受战争与政治的影响,一度被废除。直到弘治六年(1493),颁布武举法,并经过其后数朝君臣的不断修改补充,逐渐完善。习武之风日盛,提高了明朝军队的作战能力。清代非常重视武举,其基本沿袭了明末的武举制度,改革其中的弊端,使武举朝着文武并重的方向发展。但到了清代末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废除,至此,武举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3.2 贵州武举的发展
  3.2.1 武学与武生
  据《民国水城县志草稿》[5]记载:“乾隆四十二年,读书上进者多,又由平远州拨时丰、岁稔、崇信三里并学额三名,归水城人考取,定位额,进文、武学各五名。”武学,原指古代的军事学校,一般专为国家培养武备人才。武学创始于唐,到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形成完备体制。自宋以后,只有明代设置过这一机构,并无定制。而这里出现的“武学”与前面所说明显不是同个意思,即不是武备学校。这里的“武学”结合文意,带有学科性质。
  武生,如今多指京剧中扮演擅长武艺的角色,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大类。而下文所说的武生与京剧中实有不同,根据《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6]第三章-文化情况,在科举中记载:“至乾隆二年,始设荔波县学。岁试取进文生八名,武生八名,科试文生八名,廪生四名,三年一贡。”显然这里的“武生”与京剧中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是指以武为主学生的简称,性质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理科。除荔波县外,贵州其他属县都有武生的记载,如《民国威宁县志》[7]学校志中也有记载,“岁试取入学武生二十名,又廪生,州学三岁,贡二人,谓之学贡。”武生有学额限制,学额就是科举时代考试录取的学生名额;而这一名额是通过岁试来决定的,这些武生就是通过这一制度而选拔上来。另外,贵州也有很多武童生和武附生等很多与武举有关的記载。

《贵州武术发展简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贵州武术发展简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