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_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与读《摆渡人》有感7篇合集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4 08:25:53     阅读: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与读《摆渡人》有感7篇合集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
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认真研读此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成长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在宁德这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他基本都在下乡,他看到宁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宁德的老百姓的贫穷。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本书才取名《摆脱贫困》而非“消灭贫困”,“根除贫困”。正因为他感到宁德不能一下子消灭贫困,“根除”、“消灭”贫困一下子很难做到。所以,他就定位为“摆脱贫困”。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脱贫事业是需要几代人来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毕竟是时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后来在总结这本书的时候说扶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两天、一蹴而就的工程。

仔细想来,不仅扶贫是这样,哪一个工作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取得的?世界上没有成功的捷径,幻想一日成功,一夜暴富,最后品尝的只能是失败的苦酒。坚持自己的初心,勿贪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会发现成功已经在向你招手。就像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他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现象——滴水,岩石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柔软,它居然可以把岩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岩石滴到地下一个凹凸,凹陷下去,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在工作中拥有这种“滴水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滴水精神”的内涵不仅在于培养坚持的意志,还在于养成从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坚持做好的良好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引用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的话提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从小事做起才能把大事干成。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工作中更是如此,认真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
掌握和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为大事认真去完成。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一定能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作为一名高速人我们身上不仅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钢铁般的意志,更要在一件件小事中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铁皮收费亭中用青春燃烧人生的价值;
在路政巡逻车里用汗水保证道路的安全通畅;
在监控室里上传下达、眼观八方,耐得住幕后付出的寂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培养滴水穿石的意志和久久为功的信念,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定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篇二) 《摆脱贫困》是我个人阅读的第一部由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汇编的书籍。之所以能够潜下心来读完习总书记的著作,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关于政治方面的讲话和文章,习总书记的讲话总是那么深入浅出,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历史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一种情怀,一种心怀大义、亲民爱民的浓浓情怀。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总书记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全省上下脱贫攻坚工作也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员,个人认为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和启迪思维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先扶志。书中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贫困的斗志,可怕的是不思脱贫,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只要充分激发了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坚定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摆脱贫困就一定会指日可待。

其次,要发扬“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精神,扶贫唯有实干。产业扶贫,是一项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直接决定着贫困群众能否实现长期而持续的收益,切不可拔苗助长而最终劳民伤财。要甘于奉献、苦干实干,相较于非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弱鸟先飞”,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苦干实干,以此来弥补其它的先天不足。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一定会带动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再次,要发扬“四下基层”的作风,注重一线推动。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推行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当地群众感念至今。“四下基层”作风同样适用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只有我们的指挥员常到扶贫一线去,才能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和举措;
只有我们的战斗员常到扶贫一线去,才能有效推动扶贫措施落地落实,进而坚定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我想,这种对待事业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不正是当前“两学一做”主题学习教育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的么?不正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么?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摆脱贫困》都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飨食的精神食粮。

(篇三)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职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其内容虽然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和思考,但核心都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包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思考和学问。

全书开宗明义,首先通过对闽东九县的调查研究回答了“弱鸟如何先飞”这个难题。

弱鸟要实现先飞,首先是解放思想,树立“先飞”意识。书中明确指出,摆脱贫困,核心是摆脱思路和意识的贫困。要扫荡“等、靠、要”,“穷自在”的思想,内心深处深耕摆脱贫困的渴望。其次是分析现状,提升软实力。敢于参与国际化的竞争。面对落后地区硬环境还缺少条件的情况,积极提高自身的软环境,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提升竞争力。第三个是因地制宜,增强硬实力。要使得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要有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闽东地区农业基础较好,要抓好大农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发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四是从严治党、为政清廉。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志向,期待弱鸟先飞,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

书中深刻阐述了滴水穿石所带来的启示。

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是无数粒滴水,前赴后继,终能达成穿石之功。

滴水穿石,喻之于事,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面对困难和复杂局面,若有水滴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勇气,久久为功,亦终将达成穿石之功。

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了闽东经济发展的几种关系。

如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需要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相结合。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容易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因此需要客观、科学去发展经济。既要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规划简单化。

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速度和效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一。

如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正确制定产业政策,结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速度和效益。

如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对于闽东地区,开放和扶贫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和扶贫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是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提倡用开放的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
第三是开放和扶贫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扶贫的成果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促进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

全书共29篇文章,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但都围绕经济建设一个主旨。虽然全书的实践发生在闽东地区,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去探索,去实践。少年强则国强。有理由相信,随着广大青年一代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定能实现滴水穿石之功。

(篇四) 在今年南京书展上,我向读者推荐了三本书,第一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既是一部实践论著作,也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包含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哲学内涵,许多深刻洞见所透射出来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这本书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尽管是针对20多年前的贫困地区提出来的,但对于我们今天为官干事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这一著作,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从他的重要论述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

领导干部要立政德——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做过多次强调。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领导干部立政德提出了要求,深刻指出:“‘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这一条恐怕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官与发财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学深、悟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官”与“发财”的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南京各级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谨记并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谆谆教诲,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持严以用权、始终廉洁从政,做真正的共产党人。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他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认为欠发达地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大家都期待看到巨变、质变,岂知这些巨变、质变背后靠的是“滴水穿石”般锲而不舍的实干。对此,“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滴水穿石”,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一种久久为功的坚持和韧劲,是一种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政绩观。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既胸怀长远目标,又立足当下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
既做那些容易出显绩的工作,更埋头苦干抓潜绩;
既做那些立竿见影的工作,也做那些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的工作。

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关键要摆脱“思想贫困”。事业要发展,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的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思想解放问题,他在宁德工作期间就特别强调要摆脱“思想贫困”,认为“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所谓“思想贫困”,主要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最终导致怨天尤人和“等、靠、要”的精神状态。要摆脱“思想贫困”,需要加强学习,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虚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进入新时代,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打好“思想脱贫”之战。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摆脱贫困》中汲取营养,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脱贫”,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要始终保持思想活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破解新难题、打开新局面,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篇五)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记录了对闽东九县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凝聚着习近平执政感悟和智慧心得,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书语言平实,简明易懂,细细研读,使人豁然开朗,深受启迪。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如何将“摆脱贫困”的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上级党委、纪委的决策部署;
通过学习,摆脱头脑贫困,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做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坚持问题导向,把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

二是反腐倡廉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以及近期巡察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员干部腐败行为有所减少但还没有绝迹,廉洁自律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思想自觉。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必须认清当前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握紧反腐倡廉的接力棒,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加大教育和惩治力度,向一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行为“宣战”,向一切违反作风建设规定、顶风违纪问题“说不”;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向一切“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现象“开刀”,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特别要加强扶贫领域涉嫌违纪问题信访举报督办工作,严肃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更好回应群众的期待,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风气。

三是脱贫帮扶要落实“扶贫先扶志”的方法。针对当前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以及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要正确引导扶贫帮扶对象,打破传统保守观念,淡化贫困意识,开动脑筋想思路、谋发展,千方百计增收致富。要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解决好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好扶贫帮扶,做到明基础、稳起步、真脱贫。

四是为官从政要有“终生廉洁”的志向。“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就是服务,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图自己实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也会变成谋取私利的手段。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为人处世底线,学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主动将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不伸手、不计较、少抱怨,既要在事业上开创新功,更要树廉洁新风,以实际行动践行“要‘干事’,更要‘干净’” 读《摆渡人》有感7篇 【篇一】 克莱儿麦克福尔,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中饱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独白。《摆渡人》是她最著名的作品,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是非常励志。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因与母亲无话可说,又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转学离开了,所以她决定离开家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路上突发交通事故,她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此时,一个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而是特意在此等候。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命运就开启了一场奇迹之旅。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爱的匮乏,她的心是一片无尽的荒原;
穿越之后,因为爱的丰盛,她蜕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摆渡人,摆渡了他人,将自己的爱人引领回家,脱离无形的控制。因此,可以说主人翁在被救赎之后也救赎了他人,爱在此间传递。

而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我们迷茫时,我们也需要“摆渡人”来帮我们,给我们指点迷津,带领我们走过心灵的荒芜。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老师们,他们也是默默无闻的摆渡人。

这摆渡啊,可不是单纯地说表面的意思,而是进一步说精神方面。老师,这样一位摆渡人,使我们从一个个幼小无知的孩子,蜕变成为一个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少年,使我们获得成长与收获。老师,这样一个摆渡人,踏着春夏秋冬的节拍,满怀希望地,轻轻地摇响播种收获的风铃。伴着风铃的叮叮声,我们便开始学习了,拼命地,努力地学习了。老师,这样一位摆渡人,用自己的光阴岁月,用心教导我们;
在那三尺讲台上,用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那四十多个人的教室里,在那八尺的讲台前,用粉笔勾绘着知识的要点。就像一阵阵清风,拂去花儿的羞怯迷蒙。作为一位摆渡人,老师带领我们驶着小船,在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航行,一点一点地朝着彼岸驶去。在行驶途中,遇到风浪,老师便豉舞我们决不能气馁,要勇往直前;
风浪平息之后,老师又告诉我们,不要以为风平浪静就放松下来了,因为更大更强的风浪正在前边等着我们。老师这位摆渡人,把我们从这一头渡到知识的彼岸,默默无私。

向我们的“摆渡人”致敬! 【篇二】 近来公司事情慢慢少起来,也许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资本寒冬。外面尸横遍野,每天都听到之前的朋友、同事跟我讲公司裁员,公司不行等类似的话。

内心难免焦虑,一边全力以赴的工作呢,一边也在看看市场,在空寂之余只能找些精神食量来治疗内心的焦虑。顺便补充补充营养。还是那句话环境不好咱就好好学习,好好充实自己。

同事桌上摆着《摆渡人》已经多日,顺手借来翻翻内容简介,说不上吸引。开始阅读,打开与故事主人公一段心灵之旅。

文章开篇给我的感觉,非常的压抑,压得透不过气。15岁的迪伦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妈妈琼是一名医生。迪伦跟妈妈也没有什么交流,在学校里面跟同学没法沟通,身边充斥着烦躁,暴力,讥讽,嘈杂、、、、、、 也许是对血缘的渴望,迪伦希望见见自己的亲生父亲,(之前记得有个很好的朋友之间谈到婆媳关系,我觉得她说的一句话对我的震撼还是挺大的——不要轻易的去挑战血缘的权威,割舍不断的。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也许一部分迪伦也想逃离现在的生活。内心既是期待又是忐忑。

怀着这种心态迪伦踏上去见爸爸的火车,但是火车在进入隧道之内发生事故。恍惚中迪伦自己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她走到一片草原遇见了自己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历经千辛万苦中崔斯坦终于把迪伦安全送达所谓的“家”。崔斯坦将进入下一个摆渡人环节,周而复始,无始无终。也许是对崔斯坦的爱,也许迪伦天生骨子里就是那种执着的人,孤身一人从“家”出发,冒着灰飞烟灭,永世不得重生的危险,没有摆渡人的保护,挑战权威,孤身一人走过黑水湖,沼泽,草原、、、、、最终自己获得重生,也改变了崔斯坦千百年来 不生不死无始无终摆渡人的命运。

在文章的最后,重生过来的迪伦看见高大帅气的崔斯坦向自己走来,我仿佛看到他们的会心一笑,嘴角也不由的上扬。

合上书我想到底是谁挽救谁,谁是谁的摆渡人。也许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感觉是内心充满爱,就会充满力量。

【篇三】 某个黄昏,我逆光而行,感受到血色的夕阳洒在我的身上,影子跃在我面前,紧紧地贴向热度尚存的大地,似是在探寻生命的轨迹。

我想,那些平日里感到微不足道的人和物也都如影子般缘地而存,或者说是缘己而行吧,时左时右,时前时后…… 对这些影子,我们并不会刻意去想,但其实,他们是我们行走世间最柔软的盔甲,也在无意中成为了我们生命的摆渡者。我喜欢听自己的脚步踏在大地上的坚定声音,喜欢看影子紧贴大地的轮廓。只有这样行走,我双脚亘过的路线才能让我感到我是真实存在的。

完整的生命,珍影迹所指,惜心之所向。

《摆渡人》前言中有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好吧,那我承认,我需要你。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在寻父途中,遇上突发的交通事故,并与一名叫崔斯坦的神秘“摆渡人”相遇。他不愿直接向迪伦说明她已死亡的真相,直到她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才逐渐接受这个事实——现在的她不过是一纸灵魂。迪伦在崔斯坦的指引下一步步穿越荒原,去向不知名的另一空间。这种跟随是一种信赖,暧昧一点来讲,这就是需要。

把灵魂摆渡到一片全新的世界,去延续下一段生命的历程,这不算悲伤,只是这段旅程让人备受煎熬。荒原是最孤独的,行走之上,你会想到生前的一切依靠,家人、朋友,甚至是爱宠,他们仿佛咫尺远近,却又无法靠近。此刻,你身边只有摆渡人和一望无际的荒原,还有那躲藏在阴影里的魔鬼。

将这一切映射进我们实实在在的生命里,那一行行生命碰壁后回归的行径,都是影子的摆渡痕迹。

生命不可倒行,也不与昨日停留。

人生总有些许遗憾,或许人死后真的如书中所绘:再也无法回头地带着遗憾的心情步步向前,却还能感受到喜怒哀乐。对于摆渡人而言,他不是你的明天,就像影子,无法陪你到最潮湿的雨季,无法共你熬最长的夜,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送到彼岸,然后你们便消失在彼此的世界里。人前一杯酒,各自饮完;
人后一片海,独自上岸。

掩卷长思,在这个人人奔波于苟且当下的小时代,我们迫切地追随憧憬而遥远未来,可一路阻拦,让最初坚持的追梦理由破碎不堪。于是渐渐发觉:很多事情不是不顾惜一切就能做好的,世间千百般繁杂、亿万种曲折,命运给予的时间沉淀得越久,波澜层层压过曾澎湃的心潮,浮躁熄灭了心焰,初心的炽热也一度一度弱了、退了、散了……灵魂摆渡者拉扯着人们沿着既定的轨道缓缓行矣,目标单调而统一,可否有人再愿去冒险回归,去唤醒曾经单纯的想象。

崔斯坦对迪伦说过,灵魂没了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没了。恶魔一路狂野围追,贪婪地堵截着一个个灵魂,在摆渡人牵引下,灵魂有地可栖,但不是每个灵魂都有幸风平浪静地安然过渡到温柔地带,也不是每个灵魂都宁愿被圈进别人筑构的玻璃帷幕里。在这段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路途上,迪伦慢慢地爱上了他的灵魂摆渡人,而迪伦对崔斯坦的信任与关心也逐渐唤醒了他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并不入她所愿,她渴望的、她怀念的、她爱恋的全部都无法在这里圆满,于是她冒着失去灵魂的巨大风险,往生命的终点奔去,以“终极死亡”为赌注,去换取一个重生的机会。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崔斯坦履行了摆渡人的职责,神圣地将灵魂引到天堂;
迪伦也实现了强者的自救,最终找到了世界的出口,遂心一路狂奔,完整了自己的生命。

黄昏烬了,我半蹲下来,注视着影子从轮廓一帧帧模糊到一点点黯入夜色。我仰头张望,星辰熠熠,却辗转难碰。我想,我会愿意去接受那些铤而走险的冲动,重拾最初的梦。

【篇四】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记得当时只读了有20来页吧,然后就把它扔在窗台上,让它在那里安静地躺了一个多月。再次拾起它,就是这个寒假了。记不起是什么原由让我接续着原来读过的地方往下读。一个月前读过的已经有些模糊混乱了,但读着读着我却发现自己的阅读欲望越来越强烈了。

这看起来不是一本适合成年人的书,主角是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这样的人物角色好像更适合中学生去欣赏阅读。可是作者奇妙的构思却把不惑之年的我深深吸引。迪伦,一个青春萌动的叛逆女孩,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烦躁与不满。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却发生了交通事故。等她从失事车辆中爬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荒原。自此迪伦开启了自己的一段灵魂之旅。

在荒原上,迪伦遇到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从崔斯坦口中,迪伦获知自己才是车祸的唯一遇难者,而崔斯坦的任务就是护送她的灵魂穿越荒原,进入灵魂栖息之所。崔斯坦告诉迪伦:“荒原位于两个世界的中间,你必须要穿越它。每个人都要穿越他们自己的荒原。”迪伦坦然接受了这一事实,与崔斯坦一路艰难跋涉,不断冲破恶魔的围追堵截。在这个过程中,迪伦与崔斯坦产生了感情,迪伦体会到了什么是爱。而正是这种爱的责任与担当使迪伦由叛逆迷茫、心灵脆弱走向了勇敢坚强。这是一个女孩心灵成长的跋涉之路,也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历程。

“你的身体是你心灵的映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崔斯坦的话总是灵验的。每当迪伦心情不好时,天气就会变得阴沉灰暗,道路也会更加艰难。而每当迪伦心情舒畅时,荒原往往会绿草萋萋、繁花遍地。迪伦在进入灵魂栖息之地后之所以能再次重返荒原,大概也与她的心灵有关。由于对崔斯坦的思念,迪伦的心一直还停留在荒原之上,所以她看到的栖息之所也不象别的灵魂所见的一片升平,而仍是荒原之景。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情会直接影响到他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想看到一个美丽和平欢乐的世界,那就需要拥有乐观积极阳光的心情。

“如果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将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将发现,在不同的时空,我们将拥有不同的摆渡人。我们的成长生存过程中将会存在种种的困顿挫折,那些在我们身处困难之中施以援手的好心人都是我们的摆渡人。我们的朋友、亲人、师长甚或是陌生人,千千万万个摆渡者在忙碌着,帮助我们前行,鼓励我们成长。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的摆渡人,要相信自己,没有翻不过的坎,也没有扑不灭的火焰山。只有在经历困苦艰难之后,你才会有风轻云淡的放松与释怀。就像书中的结尾,迪伦;
“原来你在这里”,崔斯坦:“我在这里”。

这是一个让人久久回味的故事,读罢掩卷,总觉心灵仍在悸动。这也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籍,相信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也是这本书,让我对“摆渡”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看到这两个字会想到渡口的小船,现在发现,摆渡可以在更广的方面,像书中的“摆渡人”,还有那天去高铁站看到的“摆渡车”。大概有人走动的地方就会有摆渡,就像空气中的风儿一样,只要空气在流动就会有风儿飘过。

【篇五】 零晨三点睡眼朦胧的打开台灯,摸起床头那本静等了我一宿的《摆渡人》,品读着迪伦与崔斯坦的故事,克莱儿的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动人,以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饱含了许多真实的人生况味和隐喻。当我们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你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后悔?当读完最后一句“我在这里。”嘴角亦然上扬。肉体与灵魂的回归,灵魂伴侣的相聚相伴,相偎相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深吸一口气,转向窗外,点点灯光,天还未亮,时钟指在五点整,黎明近在眼前…… 迪伦死于火车的事故,当她的灵魂出走时,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段长旅行?在生命的列车上,相伴同行的人络驿不绝,真正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寥寥无几。谁又是你的常旅客伴你到终点?当海伦和崔斯坦相遇之时,他蓝色的眼晴,从眼里读到的内心感触,深入骨髓,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分开之后,迪伦不管他的身体变成什么样子,名字是否改变,只要看到这双眼睛笃定能够认出他。一个原本看似弱小的女子,却支撑起了回程的全部信念。谁是谁的依靠?谁又是谁的摆渡人?灵魂若有归处,谁将帮你安放?爱情中是双方的,无论谁摆渡了谁,没有孰强孰弱,没有谁为谁,有的只是穿越彼岸依然手手相牵,心心相连。

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看待它,它便回报你加倍的体验。我们也经常会有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交替存在,消极心态会导致事情进展拖延,这些消极的思想就是心魔,荒原中的恶魔,你停滞不前时,它笑的最欢。

当灵魂走到所谓的家之后,他们虽然安全,但一切却是被动等待,只能等着与逝去的亲人相聚,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不会做出去寻找的行为,更不会冒险回到荒原,因为前途未卜。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舍弃自己的生命,执意大胆去追。

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担忧。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她再次返回荒原,信念的坚定,即使没有了摆渡人的保护,她依然可以排除一切干扰,恶魔也无法触及到她。她不仅开始了对崔斯坦的摆渡,也开始了自我心灵的成长。

再次与崔斯坦相遇,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对于他来说,摆渡过的人都是他身边的过客,来回不停的工作,没有自己的归途,自己究竟是谁,只有当迪伦义无返顾的带他返回人间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他们是彼此的摆渡人,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在返回荒原时,迪伦看到恶魔拉扯那个孩子时,不顾一切的,毅然决然的去救,那是一种纯真的人性本能,而现实社会有太多处于自保的人,看着惨烈的事情发生,也无动于衷或者无能为力。

克莱儿或许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广,告诉我们身体是躯壳,人的高贵在灵魂,灵魂死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的灵魂,就有可能找回自己的身体,做一个真正存在的人。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篇六】 仅仅用了三个晚上的空闲时间,我就把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成名代表作《摆渡人》看完了,当然了,我看的是中文译本。正如某位读者的评论说:这是一本你捧起来,就放不下的书。确实,当我捧起看了几页后,我真的放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的内容才搁下。

《摆渡人》可以说是一本人物很简单的书,全书出场的主角配角加起来不到十个人。比起那些人物陆续登场的小说,这本书里面的每个名字,都会让读者过目不忘,一下子就记住了。但,书的内容与要传输给读者的信息,无疑是震撼与深刻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带着炽热的体温与狂热的心跳,震颤着读者的心灵。

女主角迪伦,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在单独去看望父亲的火车上,遭遇了车祸,重伤昏迷,灵魂出了窍。跟随着她的灵魂摆渡人,十六岁的男主角,大男孩崔斯坦,穿越荒原,去另一个世界,去那个叫灵魂家园的地方。可是,这一段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长途跋涉的途中,他们会遭到无数恶魔的攻击。

而崔斯坦的责任,就是要尽全力,保护迪伦,并安全地把她的灵魂,送到灵魂家园,不能让途中的恶魔拉下深渊,不能让她的灵魂灰飞烟灭,永不得超生,成为没有家园的孤魂野鬼。在荒原里,时间是静止的,可他们必须要经过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白天,恶魔在阳光下,攻击力很弱,他们得拼命赶路,要在夜晚到来之前,赶到一间间指定的安全屋,那是恶魔进不去的屋子。

在这险象横生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相爱了,可是,他们都知道,这份爱没法长久,更不可能长相厮守,可还是爱得义无返顾,爱得奋不顾身。在越接近灵魂家园时,迪伦的心就越沉重。她不敢面对没有崔斯坦陪伴的日子,那是比她的灵魂灰飞烟灭,永不超生更残忍的事。但是,他们改变不了命运,灵魂家园是迪伦最终的归宿,可那里却是崔斯坦永远到不了的地方。

他只是一个荒原的灵魂摆渡人,送走迪伦,他还要护送下一个灵魂,这是他的工作。不知干了几个千年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干的,与什么时候会结束,他全都不知道。他也不能把迪伦留在荒原,这样的话,她随时会被恶魔夺走生命,永不超生。他不能失去她,他希望她能在灵魂家园好好生活,即使永不相见,他也希望她好好的。

在到达分界线的前一天晚上,在划船趟过黑湖时,迪伦想到明天,就到达家园了,这意味着要与崔斯坦分开了。她的心翻江倒海,根本平静不下来,以至于船翻了,两个人双双落入黑湖。崔斯坦说过,她在荒原经历的一切,都是她心像的投射。她没法冷静,就掀起了黑湖的滔天巨浪。幸好,崔斯坦救起了她,终于平安到达分界线。

当她跨过分界线,回头一看,崔斯坦瞬间不见了,她伤心欲绝。她去找到乔纳斯,一个被崔斯坦摆渡过的灵魂。经他引荐,又找到了最老的灵魂伊莱扎,向她坦诚自己想回到荒原,寻找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并向她讨教回去的方法。伊莱扎告诉她,这是很危险的事,在找到崔斯坦前,她随时会被恶魔夺去生命。可迪伦不怕,在这里永远等不来崔斯坦,何不孤注一掷,哪怕找不到崔斯坦,在荒原灰飞烟灭,也在所不惜。

于是,迪伦不顾一切地,返回荒原,在没有崔斯坦保护的荒原,一个人对抗恶魔。历尽艰辛后,她终于在安全屋等来了,正在护送灵魂玛丽的崔斯坦。重逢的刹那,崔斯坦又惊又喜,他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在开心的同时,更担心她的安危,责怪她的不懂事。她明明是为了他才这么做的,可此刻她在他面前,像个犯了弥天大错的孩子,用惊恐的眼神望着他。自己在返回的路上,所有的恐惧加起来,都比不上崔斯坦的生气,更让她感到害怕。

崔斯坦望着眼前的她,无所畏惧地对抗恶魔,只为返回荒原找他。这条路他走了几千年,途中的危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她,低眉垂眼,弱不禁风,楚楚可怜地等待着他的原谅与宽恕。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所有的责怪都变成了锥心刺骨的心疼。他把她拉过来,紧紧地,紧紧地拥抱着她。屋外的恶魔还在肆虐地吼叫、挑畔,可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无论天亮后,他们会面对怎样的危险,至少现在他们是幸福的。

迪伦终于说服崔斯坦,与她一起回到荒原的源头,当初他等她的小山坡,她出车祸的遂道,她生活的现实世界。她反过来,成了他的摆渡人,勇敢地拉着他,去做伊莱扎口中所说的,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走向俩人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的未来。崔斯坦说她违反了游戏规则,她调皮地说:“只要与你在一起,我愿意试一试。” 是呀,她的初心,一直没变,她所有的努力,只为与他在一起生活。就像她对伊莱扎所说的一样:天堂也好,地狱也行,荒原也可以,只要能与崔斯坦在一起生活,地方不重要,哪都行。可是她必须找到那个能让他俩共同生存的地方,很显然,这个地方不是灵魂家园,那里容不下崔斯坦。也不可能是荒原,那里容不下她。所以,她想冒险把他带回她的现实世界。

纵然不知道能否成功,正如老灵魂伊莱扎说的: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可她还是愿意用生命去当赌注,去冒这个风险。她紧紧地拉着忐忑不安的崔斯坦,摸索着走向黑暗的遂道,走向毁坏的火车,走向她重伤的肉身。伊莱扎说过:她必须找回肉身,重新躺进肉身里,才有可能成功回到她死之前的现实世界。在黑暗中本来紧紧相牵的手,在迪伦脚步趄趔时,不经意地被她松开了。

当她醒来时,看见正在搜救她的消防员,当她回忆起她松开了他,而他此时却不知所踪时,她哭了。面对恶魔的撕扯,面对黑湖的艰险,她没有哭,可现在她回到现实世界,却失去了他,她伤心地哭了。医生,消防员以为她因伤口痛,害怕而哭,不停地安慰她,说马上用担架送她上救护车,给她疗伤止痛。她依然泪流不止,没有人知道,她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都经历了什么…… 当她被抬出遂道口,她看见了他,坐在遂道出口的左侧,正是他当初等她,带她走进荒原的地方。她低声叫了一声:“崔斯坦……”看到他出现在自己的世界,她心中充盈着喜悦与轻松。他们成功了,他正向她走来,拍拍她盖着的毯子,顺着她身体的一侧,摸到她的手,紧紧地握住。她嘴唇颤抖地微笑着说:“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看到这句结束语,我心很欣慰,作者毕竟是仁慈的,给了他们一个圆满的结局。也许,在红尘三世轮回的路上,只有迪伦与崔斯坦的善良与纯真,配得起这样美好的结局。当我看到迪伦奋不顾身地去解救被恶魔重重包围,才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时;
看到崔斯坦为自己没保护好玛丽,而让她被恶魔拉下深渊而深深自责时。看到老灵魂伊莱扎,明知道她的丈夫趟不过荒原,永远无法来灵魂家园与她团聚,她仍然苦苦等候时,我忍不住濡湿了眼眶,人性的真善美,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我心久久平静不下来,有些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在这里,爱是什么?生是什么?死是什么?所有的答案,都一目了然。不信,你也可以看看,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你读灵魂《摆渡人》,会读出与我完全不同的感受,试试吧。

【篇七】 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在共同面对种种困难后,克服重重险境后,终于从荒原返回了人间。迪伦在生活中虽然遭遇了重大的车祸,浑身多处骨折和挫伤,但这些都无法抵挡她看到崔斯坦那刻的欣喜,他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迪伦的母亲在看到迪伦身受那么重的伤时,对崔斯坦充满了戒备和责难,可是这些在崔斯坦看来都无所谓,只要能让他和迪伦在一起,一切都值得,即使让他以表哥的身份跟迪伦一块上学。在这之前,他们不知道自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直到学校的行政助理将他俩分开,他们才知道有一条纽带将他俩紧紧牵连。对于这种亲密的捆绑,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会感觉厌烦,可是他们没有,相看两不厌,因为他们心里有彼此,他俩之间充满了爱,他们所表达的是对对方深深的爱和眷恋。他们不能忍受对方离开自己,有对方的陪伴就有平安,就有安全感,这是给了彼此足够的爱和信任。虽然迪伦有时会吃醋,但这也是基于爱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生活得自在。这期间迪伦甚至还见到了从未见过面的父亲,跟父亲相谈愉快。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当他们沉浸在彼此的小确信和小幸福中时,一则关于隧道中四人死亡的新闻让崔斯坦浑身一震,他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穿越过来时使一些恶鬼也穿越了过来,他想弥补自己犯过的错。他们一起返回隧道查明原因,在隧道中无意撞见了一个恶鬼,崔斯坦拼劲全力杀了恶鬼。当他们穿越回人间,崔斯坦也没有了荒原里扼杀恶鬼的本事,俩人都受了重伤。而崔斯坦也被审判官盯上了。当审判官找上门来,宣判崔斯坦的刑罚时,迪伦没有逃跑,反而在为崔斯坦争取着生的权力。人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当有患难发生时,迪伦和崔斯坦首先为对方考虑,都希望对方好好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在荒原时,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帮她渡过重重险境,让她可以有重生的机会。而这里,迪伦也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她在帮助他度过人生的险境。两个本是孤独的人,在茫茫中寻找到彼此,在不同的境况中成为各自的摆渡人,他们在此时成为真正的链接,之前可能是因为某些外在的境遇,让两个人不能彼此分开,而现在才是真正的心的链接,让他们不能抛弃彼此,不能离弃彼此。所以他们之间的链接是洁白无瑕的。这是出于爱的结果,是两人真心为对方着想的结果,是两人相互爱惜的结果,是两人互为无私的结果。

这里就与苏珊娜和杰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两个人穿越荒原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苏珊娜想要寻找崔斯坦,杰克想要重回人间,两个人虽原因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回到人间,所以两个人也穿越了回来。只是出于自私目的的链接,让他们之间的纽带不牢靠,当审判官出现时,杰克想到的是自己,即使再难受也要逃离,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抛弃苏珊娜,这也造成自己的死亡。当杰克重返荒原后,他所看到的是真实场景的荒原,而这样的场景让他难逃成为恶鬼的命运。苏珊娜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毁了一个灵魂。

这就如生活中的两类,有的可以共患难,有些只能共享福,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擦亮眼睛,找到属于自己的摆渡人,不仅是身的结合,更是心的链接。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本是孤独的彼此,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对的那个人,可能在这之前我们都是孤独的存在,但是当那个人出现,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彼此的依靠和温暖,也成为彼此生命的向导,两个人携手面对所有的困难和险境。当两个人同心,成为彼此的牵引,所有的一切困难终将克服,而这也终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愿您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摆渡人。

《_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与读《摆渡人》有感7篇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_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与读《摆渡人》有感7篇合集.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