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9 06:15:55     阅读:


  摘要:根据2012年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础上拆分而来。系统分析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培养目标细分,分别形成以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为具体培养目标的人才体系,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人才目标的培养重点、课程体系、实现途径及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1003604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使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等与城市和乡村建设统筹考虑,作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1],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城乡规划法》,废止《城市规划法》,将规划的重心从传统的中心城区发展到注重整个区域内城乡统筹发展。这就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中,将城乡规划学作为工学一级学科独立设置,改变了原来隶属于建筑学学科的状况,为顺应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培养城乡规划人才提供了保证。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教育部1998年7月6日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高[1998] 8号)以来,由于专业本身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得到迅猛发展;但是该专业片面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课程体系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1]。因此,2012年教育部修订了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产生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并将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取消,调整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两个新专业,仍设置在地理科学类( 0705)下[2]。
  文章以探讨符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分析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着力点。
  二、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庞杂,缺少针对性
  以湖北大学为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共2 800课时,155学分)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共30周,30学分)两个体系。课堂理论教学又分为通识教育(1 114学时,63学分)、学科基础教育(1 058学时,58学分)、专业教育(628学时,34学分),分别占课堂教学学时的39.8%、37.8%和22.4%,占课堂教学学分的40.6%、37.4%和22.0%,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占比明显偏低;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占该专业全部课程体系总学分的19.4%,占专业课程体系总学分的32.6%,但是集中性实践中专业实习只有4周、4个学分,其他实践被军事训练、认知学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占据,这远远不能满足该专业从事资源管理、城乡生态建设和城镇规划的应用型需求。
  另外,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口径宽、范围广,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科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国土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管理学、遥感技术与应用、GIS应用、计算机地图制图等,涉及地理学、资源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业繁重,却无法做到学有所专,学能所用。社会上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院,还是建设局、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都不完全对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
  (二)学生专业认知度低,就业压力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3]。这种“通才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通而不专”。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普遍感觉迷茫,不清楚大学四年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如何发挥、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存在多种方向,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引导。这样大学生只会跟着专业课程开展的进程被动学习,没有做到根据未来的职业目标自觉努力地发掘自己的优势、重点设计自己的培养内容。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仍然是以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标准,而不是以市场为标准[4]。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欠缺实践技能
  地理背景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相对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在项目设计与规划实践领域等方面的要求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城乡规划设计实践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5-6]。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零适应期”和“无缝对接”,竞争更加残酷。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条件的限制,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就少有主动与用人单位交流、实践的机会,教学仍延续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核心专业课程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生很容易眼高手低。
  另外,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太过笼统,缺少科学细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需求制定对应的培养模式。而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工作方向存在多种可能,现有教学模式只是按照同一种标准进行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优势,教师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