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数学试题 > 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7:38     阅读:


  摘要:《中国教育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有:明确课程定位,全面开发《中国教育史》的“镜子”功能;突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挖掘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严格教学管理,科学规范教与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基础课,授课16周,48学时,3学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它教育学科课程,及报考有关专业研究生。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我们对《中国教育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建设,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明确课程定位,全面开发《中国教育史》的“镜子”功能
  作为教育系小学教育和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学过了一定的教育类课程,也了解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大体轨迹,但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国教育史》则超越了学生直接经验的限制,突破时空的束缚,让学生“纵横几千里”,认识教育,审视教育,反思教育,从而,对中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理性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形成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进而对现实教育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准确的预测。
  因此,我们对《中国教育史》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中国教育史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其“镜子”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大学生不断进行学习。
  首先,小学教育专业和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或教育管理人才,为此,他们不但要了解中国教育的现在,而且还要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以摸清中国教育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教育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国教育史既是教育制度史,更是教育思想史, 通篇研究探讨的内容就是教育,就是人的成长发展,“教育学是使人睿智之学”。中国教育史所阐述的育人思想,揭示的教育发展规律,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及社会教育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中国教育史“不是记诵之学”,中国教育史的学习过程应是“思考之过程”、“反思之过程”、“探究之过程”,而且这种思考、反思和探究是结合历史资料和社会现实,是结合大学生自身学习现状的反思,是结合他们自身如何成长、成才的探究。这样的思考、反思和探究,既是大学生对现有发展水平、发展现状的审视和评价,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定位。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提供教学示范和真实体验。
  二、突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及其体系
  现行高师中国教育史教材的版本很多,课程内容体系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此,我们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变革,基本思路是:依据典型史实、理清内容线索;抓住制度框架、重视教育思想;充实最新成果,注重古为今用。重点在使学生把握中国教育史上的典型史实,把握众多教育家思想的精髓,形成正确教育思想和观念,借鉴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高起点地走向工作岗位既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
  我们知道,《中国教育史》内容比较多,牵扯面广,时间有限,要想全靠课堂讲授完成任务,似乎不可能。为此,审视中国历史,纵览教育发展,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具体讲授中,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教育,整合为“先秦”教育,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突出了重点;再如,关于科举制,从“隋唐时期的教育”这一章“科举”创立,到“清朝教育”这一章,几乎都涉及到这一问题,显得零散无头绪,于是,我们就删节整合,把各朝代的有关“科举”的内容重新整理,探讨,形成“科举制”这一专题报告,比较详细、具体、全面、深刻的论述了“科举”这一社会现象。这样,摸清了知识线索,删除枝节性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使学生建立一个简捷的、清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架构。
  三、改革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没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相应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只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课堂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面对教材厚,内容多,课时少的实际,教师应抓住要点精讲,并精心设计开放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充分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其次,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教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据此自学,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辨析。讨论、辨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谈评价”、“谈感受”、“谈难点”、“谈疑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本学习与查阅资料相结合。中国教育史,除重点探讨历史的教育以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问题,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学生仅仅依据课本,还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需要指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文献,寻找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质量。
  四、严格教学管理,科学规范教与学的全过程
  严格教学管理,特别是将传统的仅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管理转变为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的全程性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下列探索和尝试: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学生成绩管理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测验成绩”的改革政策,重视学生平时成绩对学习过程的杠杆作用。改变过去平常不管不问,临近考试学生背背这种现象,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全程都关注学习、认真学习、深入学习,从而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其次,建立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制度。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一学期确定几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机但又均匀的定期提问学生,并将学生的回答情况纪录在册。对缺课的、不能回答问题的、回答一般的、回答优秀的分别标以不同的符号。期末教师对每个学生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总之,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导向,以课程内容改革为载体,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核心,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为保证的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