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物理试题 > 内容

外语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5 06:19:38     阅读:


  摘要:我国外语教育过度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尤其严重。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以培养有独立思想和人格、能用外语自由表达的人才为宗旨,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兼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此我们提出:首先,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将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融合。其次,教师本身应加强修养,对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塑造。最后,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外语教学;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1-02
  一、引言
  人才的培养是立国之本,对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高校外语教学来讲,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我国的外语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地受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主义倾向。外语教学无论以传统的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导,还是以跨文化或学术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都把外语的交际作用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社会道德、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尤其严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外语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其授课形式融合语言学习与作为语言载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将语言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概念来自于英语中的“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指的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幸福、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为人文主义所倡导,提倡公平、理解、宽容、和谐,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生命,尊重自然、人类的自由、权利、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间的差异等。在物质主义盛行、个人主义至上的当代社会,唤醒人们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日益恶化的矛盾关系。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人文意识引导的匮乏会导致学生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以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自20世纪末开始对人文精神及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实践予以充分关注[1],他在2007年“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人文教育的危机》一文中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的力量,人文教育就是要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尊严、自由、健全、理想。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以培养能用外语自由表达的、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才为宗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置应兼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合近年来外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懂外语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以大连理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外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四化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人文关怀全球化”是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关怀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人才,使他们的解决问题意识能够投向整个人类的现实与未来。“人文知识现实化”,是指使学生在中西人文知识体系中,将人文知识传统与现实有效和有机结合,将人文知识应用于全球化的现实;“科学意识交叉综合化”,是指使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跨学科的融通科学观,以“大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方法意识中西结合化”,是指使学生具有以结合中西思想为基础的方法意识,培养出具有不同层次科学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此教育理念框架下,为全校学生开设英国(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明史、欧洲历史与政治等通识教育课程,效果显著。
  此外,可考虑外语学院与人文学院教师合作增设人文类外语课程,将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与人文类课程的学习相融合。欧洲已有不少跨院系、专业合作授课的成功先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技伦理学的教师与工程专业教师合作讲授工程伦理课程),国内理工科高校也可以考虑将外语课程融入人文教育元素,外语教师从语言角度、人文教师从人文精神角度开展内容与语言融会式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为人师表者,言传身教,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高度。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注重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对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塑造。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若具备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修养,则能在授课时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承认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教学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例,例如,在所承担的英语高级视听说课上,笔者精心设置了战争、历史、教育、音乐等主题,结合相应视听材料安排学生讨论。在战争主题课堂,通过电影《辛德勒名单》与学生探讨战争的残酷、当代世界和平的意义、战争中的人性等话题。在分析二战犹太大屠杀的血腥历史文化背景后,将话题引申到当今社会对艾滋病患者、贫困人群的歧视等,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己、对抗挫折的态度。
  最后,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理工科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因此营造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建设人文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可举办英语校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文歌曲大赛,设立英语沙龙、书友会、电影俱乐部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自觉汲取人文、文化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外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课,外语教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或考虑教师跨院系合作增设人文社科类外语课程,将语言知识技能的提高与通识课程的学习相融合。另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柏成.中国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34-37,46.
  [2]何凤梅,张莉.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2-25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JGXM201257)

《外语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外语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