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物理试题 > 内容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21     阅读:


  摘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仅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大学在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列出了可以供综合性大学参考的6种具体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综合性大学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0)35-0008-03
  
  20世纪90年代,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原则,许多师范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改制等形成新的综合性大学,并保留了其中的师范专业,迈出了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第一步。1999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8条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在此政策的鼓励下,一些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纷纷改制或合并为综合性大学,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进入教师教育领域并显示强大的实力和优势。据统计,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院校在2007年已达到218所,占全国培养本、专科师范生院校数的29%。可见,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1]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2]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仅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3]在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中,综合性大学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
  一、概念界定
  1.教师教育
  按照《中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社会科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书的定义,“师范教育”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教师培养、新教师上岗及教师在职培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教育具体实践的内容主要指教师的职前培养,而本属于师范教育含义内的“新教师上岗及教师在职培训”,在具体的师范教育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于是,出现了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逐渐代替“师范教育”这一概念。2001年5月,国务院召开了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将“教师教育”的概念取代“师范教育”。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认为:“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师范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人们逐渐把“师范教育”转称为“教师教育”,这种观点已经被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接受。[4]
  2.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的普遍定义是指囊括多学科、跨学科学术知识领域的大学,一般辖有多所学院。有学者认为,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性、科学研究性以及基础性三个特征。多学科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科学研究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基础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5]综合性大学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具备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浓厚、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创新环境好、开放办学以及国际合作等优势,这些都是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3.培养模式
  我国学者关于“培养模式”的定义,主要集中于如下的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一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组织形式或运行机制,是教育活动中培养人才的比较稳定的形式,在某一时期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人才培养程序、方式、结构等。本文所提的培养模式,主要指在一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为培养相对高层次的师资而采取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二、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以及各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影响,目前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大约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并型,即综合性大学合并一些师范院校或在原有的师范学院的基础上举办教师教育;二是升格型,即师范院校升格为综合性大学行列的综合性大学;三是新生型,即综合性大学因某些原因新创教育学院或者其它机构参与教师教育。这三种类型实质上也可以仅仅分为原有的师范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内涵式发展)以及综合性大学直接参与教师教育(外延式发展)两类。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相对独立型,即有相对独立的进行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二是分散型,即没有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师范类的学生都分散到其它各专业学院,由各专业学院进行培养。
  具体说来,现今比较流行的、可供综合性大学参考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六种,即“3+1”模式(学士学位)、“3+2”模式(双学士学位)、“4+1”模式(学士学位+教师资格证书)、“4+2”模式(教育硕士学位)、“4+3”模式(教育学硕士学位)、“4+5”模式(教育学博士学位)。这六种培养模式亦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学士学位阶段、学士后阶段、硕士后阶段。
  1.学士学位阶段
  学士学位阶段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3+1”模式和“3+2”模式。
  “3+1”模式(学士学位):即第一阶段进行为期3年的学科专业的学习,第二阶段即第4年学习教育学科知识,完成指定学习年限并通过规定的考核(考试及答辩等)后授予该学科专业(师范类)的学士学位。
  “3+2”模式(双学士学位):第一阶段进行为期3学年的学科专业的学习,在第3年根据本人志愿,经考核和选拔,第4年开始接受一部分的教育类课程并通过学科专业毕业答辩,获得该学科的学士学位,第5年全部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育学科知识,完成学习通过考核答辩,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
  2.学士后阶段
  学士后阶段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4+1”模式、“4+2”模式、“4+3”模式。
  “4+1”模式(学科专业学士学位+教师资格证书):即利用4年的时间完成某一专业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后再参加教育学科的学习,经过考核后授予教师资格证书。与前面学士学位阶段的“3+2”模式相比,两种模式学习年限的总数相同,但是“4+1”模式可以是一些本科毕业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后甚至是参加工作后再回来报考学习,而“3+2”模式在5年内一口气读完取得双学士学位,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经济适用,较受学生的欢迎。
  “4+2”模式(教育硕士学位):即第一阶段进行为期4学年的学科专业的学习,第二阶段进行为期2年的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完成指定学习年限并通过规定的考核(考试及答辩等)后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4+3”模式(教育学硕士学位):即现在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与“4+2”模式类似,区别是第二阶段学习教育学科知识的年限为3年,且在课程设计上与有“4+2”模式较大的不同,完成指定学习年限并通过规定的考核(考试及答辩等)后所授予的学位是教育学硕士学位。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