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物理试题 > 内容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在地方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8:12     阅读: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如何能够完成“应用型人才”与高等师范院校双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授课教师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本文阐述了地方高师课堂中的授课经验,同时对建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中国民族音乐 高等师范教育 实践与思考 课程改革 课程设想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地方高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而作为培养各地中小学基础教育人才的高等师范教育,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当以“京剧进课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进入到中小学音乐教材之后,同时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逐渐升温,教育民族化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发展态势。
  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转型刻不容缓,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既要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满足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育理念受到冲击之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这门音乐学专业理论必修课程的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项技能,让学生面对就业的时候能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1.课程概况
  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国民族音乐》在不同的高校其名称不尽相同,如《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是授课内容却基本一致,都是以讲授传统音乐之中的民间音乐为主,主要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几个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的教材有很多,现将以下几本教材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袁静芳的《中国传统音乐》,除了介绍民间音乐以外,还加入了宗教音乐和祭祀音乐的内容,较为全面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全貌。
  周青青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仅对包含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的民间音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书后附了丰富的谱例,为民间音乐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王耀华的《中国民族音乐》一书用色彩区划分法代替了常规的“五分法”,按照不同的区域特征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从色彩、风格方面理解与掌握音乐的区域性特征。
  江明惇的《中国民族音乐》在“五分法”的基础上,将每一种音乐类型按照南、北方不同地区分别介绍,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南、北音乐与南、北文化特征有清晰的了解。
  杜亚雄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按照汉族声乐、汉族器乐、汉族综合艺术、少数民族音乐四种类型进行介绍,其中,汉族声乐的部分除了介绍汉族民间歌曲以外,还加入了汉族文人歌曲与汉族宗教歌曲。同时,书中收录的曲谱非常丰富,并且都是简谱记谱,便于学生学习。
  邓光华的《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赏析》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编为汉族音乐,下编为少数民族音乐。这也是已有教材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例最大的一本书。
  以上这几本教材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笔者在授课时,对以上教材进行了筛选与综合,同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的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笔者主要将周青青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王耀华的《中国民族音乐》这两本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先让学生了解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音乐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再按照文化色彩区的类型,让学生把握音乐的区域性特征,分析和总结不同音乐体裁、不同音乐形式在同一文化区域之内所具备的特征与内涵。
  2.课程改革
  音乐理论课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所讲授的是被现在90后年轻人认为很“土”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局面就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一现象的存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教学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导致上课时没有回应,没有反馈,教学效果非常不好。笔者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听课群体不同专业方向所具备的特点,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音乐理论课一贯的认识。
  2.1 口传心授
  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模式不同,导致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大差异,这一点在音乐上也有显著的体现。中国音乐体系与欧洲音乐体系最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乐音的带腔性特征上。①乐音的带腔性特征使得我们根据欧洲音乐记谱法记下的曲谱,无法准确演唱出其实际的音乐效果。比如,一段戏曲音乐的记谱,我们根据谱子记录的音对其进行模唱,永远没有办法将戏曲的独特韵味表现出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需要教师口传心授,亲自对学生进行教唱。
  笔者在教唱的过程中,重点要求学生把握演唱的“味儿”,不论是民歌、曲艺还是戏曲,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要从语言、唱腔、风格等多个方面入手,细细琢磨,反复模唱,准确抓住中国民族音乐的风味。通过学习经典唱段,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中国民族音乐有所理解与接纳,这一点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2.2 因势利导
  不同的音乐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审美习惯,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标准,因此,笔者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在欣赏的环节费了很多心思。比如,让学生欣赏并且有选择地教唱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的插曲,这些曲调具备传统民歌的特点,同时又朗朗上口,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很容易让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
  在课堂中使用的音频或视频资料,笔者会准备多个版本,传统的版本与不同时代的改编版本,让学生们比较其间的区别,同时启发学生去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在不破坏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在地方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在地方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