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物理试题 > 内容

大学理念的解构与建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10:56     阅读:


  摘要:在比尔·雷丁斯看来,尽管大学理念纷繁芜杂,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三类大学理念: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当代的一流大学。这三类大学理念都指向某一外在的目的,导致大学要么被理性规定,要么成为民族文化的生产地,要么为数字和绩效所累,导致大学什么都是,但唯独不是它自身,大学不可避免处在废墟中。基于此,雷丁斯认为后现代大学理念是思想,即大学是一思想共同体。思想自由一直都是大学所追求的,但只有在后现代,大学才能真正地追求思想。
  关键词:大学理念;理性;文化;一流;思想
  
  自纽曼提出理智培育的大学理念以来,许多思想家相继提出不同的大学理念。如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959)提出科学研究的大学理念,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1911-2002)提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提出精神交流的大学理念,艾伦·布鲁姆(Allan David Bloom,1930-1992)提出文化陶冶的大学理念。在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1966-1998)看来,尽管大学理念流派纷呈,但无外乎三种: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理性大学理念、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文化大学理念、当前的一流大学理念。作为一个后现代教育家,比尔·雷丁斯解构了这三种大学理念,并建构了后现代的大学理念。{1}
  
  一、康德理性大学的内涵及其解构
  
  1.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思想自身原则的能力,在这样的意义上,它建立根据和说明根据。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直觉和判断,是依据思想自身具有这样一个原则的能力。没有这样一个原则的能力,人是不可能去直观去判断的。康德强调要以理性来审视上帝的权威和宗教的虚妄, 故而倡导一切要在理性的法庭上予以审判。通过理性审判的,就是真理,不能通过理性审判的,就是谬误,即使它是权威。尽管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往往匍匐在上帝或其它权威的脚下,以至于不会思考。在此,大学就应以理性为最高的指导原则,承担起启蒙的责任,使人成为主体,而非他人的附庸。
  2. 理性为什么是大学的理念?在康德看来,理性建立了大学的存在根据,同时也说明了大学存在的根据。从建立根据看,大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人的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之所以是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学{2},而且在此之后涌现出大批的学园,在于古希腊人发展了追根究底的理论理性。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源于中世纪人实践理性的召唤。为了防止宗教势力和世俗势力干预教学活动,他们仿照当时的行会组建了大学。可见,大学天生就拥有理性的基因,是理性发展的产物。从说明根据看,古希腊大学更多是培养人的美德,从而服务城邦。城邦“必定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本质的社会,其机构的活动必定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其成员得享那种本质”[1]。简而言之,只有每个人拥有了城邦的美德,城邦才能繁荣昌盛。美德是古希腊大学教育的核心。中世纪大学更多是培养人的虔诚,从而服务上帝。在中世纪,“没有任何人再比教师更重要和更有影响了”,因为只有教师才能“引导人们到耶稣那里,并了解他的天国和人所具备的标准才能”[2]。在康德看来,现代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启蒙,即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主人翁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凭借理性过着自我筹划自我决断的生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目标生活。当大学承担起这个任务的时候,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得到保证。古希腊大学要服务城邦,这是理论理性规定的。中世纪大学服务上帝,这是实践理性规定的。现代大学要服务人,这是创造理性规定的。{3}
  3. 理性大学如何运作?从国家与大学的关系看,彼此应该相互尊重。对于国家来说,不应该干预大学,并保护学术自由。对于大学来说,大学不应该置于国家事务之外,应为国家培养公务员。国家与大学之所以是平等的,在于两者都是理性的创造物。那就是说,国家和大学都是人这一主体的理性的创造物,即客体,因此都服从理性的规定。从院系与院系的关系看,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都应该受哲学院领导,因为哲学就其本身而言就是理性。[3]这三个学院只有接受哲学院的领导,才不会迷信外在的权威,如神学院不再迷信《圣经》的权威,法学院不再迷信民法的权威,医学院不再迷信有经验的医生的权威。这三个学院不再迷信外在权威后,才能借助于理性的自我批判,专心致志的从事高深知识的探索。这会给院系带来活力,并且还使得大学与技术学校(诸如行会)和专业学院(诸如皇家协会)等区分开来。[4]从“人”与“人自身”看,“人”是人性,“人自身”是当下的人,他完全受欲望支配,和一个动物没什么区别,因此,“人”要与“人自身”相区分。当“人”与“人自身”相区分的时候,人才能与动物相区分,人首先不是动物,而是人。如果人首先是动物,则丧失了人的高贵性。人要成为人在于教育,通过“长者的帮助,把自己理性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引生出来”[5]。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工匠和技术人才。
  4. 理性大学的解构。雷丁斯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解构理性大学的:(1)从国家与大学的关系看。既然国家和大学都是主体,同时又受理性规定,这就意味着大学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大学作为客体,它没有任何自由性可言,由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完全不可能。大学作为主体,它是自由的,可以凭借理性完全游离于国家之外,没必要和国家的行为保持一致。如果大学真的要和国家的行为保持一致,大学丧失了主体性。(2)从院系与院系之间的关系看。既然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受哲学院领导,那么大学的知识是事物本身所是。哲学院作为理性的代言人,有责任代表国家的权力和意志,那么大学的知识是事物应该所是。不管是“是”的知识还是“应该”的知识,它们都不是真正达到自由的知识。这是因为“是”的知识限制于事物的规律,而“应该”的知识限制于事物的规则。由此,大学还受到规律和规则的支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雷丁斯进一步解构哲学院处于领导地位的观念:国家是专家治理的,这些专家到底由谁培养?从专家具有的技能看,应该由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培养。从专家具有的素养看,应该由哲学院培养。可见,哲学院与其他学院的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3)从“人”与“人自身”的关系看。人不完全是理性的,人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强调理性而排斥非理性,培养出来的人只是“半人”而不是“完人”。
  
  二、洪堡的文化大学内涵及其解构
  
  1.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文学,这个观念来自于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兴于18世纪后半期,盛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歌德、海涅、格林兄弟等人为主要代表人物。它起源于新教统治下的北德意志,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运动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崇尚古代文化,颂扬人的价值与伟大,提倡个人解放,讴歌心灵自由,反对封建桎梏,重视理性知识,贬抑盲目信仰;所不同在于:新人文主义是对古希腊而不是对古罗马文化的依恋。[6]但新人文主义并不是回归希腊文化,而是借助希腊文化演绎民族文学,其中格林兄弟是其中的佼佼者。新人文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洪堡,“洪堡抓住了其时代的思想脉搏,把新时代的一切力量都融合于他的思想之中”[7]。洪堡的大学理念打上了新人文主义的烙印,这表现在他的完人教育理念上。“完人”有六条特征:“1)充分的自由性;2)适度的规律性;3)生动想象力;4)高超的思辨能力;5)独特的个性;6)完整的民族性。”[8]洪堡认为,只有六条标准都达到,而且保持和谐统一,才真正算得上完美无缺的人性。在洪堡看来,大学就要使人成为人,还要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大学理念的解构与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大学理念的解构与建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