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物理试题 > 内容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现状调研报告】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1-23 08:01:31     阅读:

精准扶贫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河北等地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这为我们的扶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2012年,中央启动实施国家重点支持罗霄山脉片区扶贫攻坚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
省委、省政府也同步启动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开发工作,每位省领导亲自挂帅与省直有关部门组成扶贫攻坚组,对口帮扶全省各贫困县市区开展扶贫工作,这为××县等革命老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引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指明了方向。三年来,在中央和省市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县凝聚全县上下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六大”扶贫攻坚战略,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扶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罗霄山脉东段,属“红色东井冈”范围主要区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8个镇、1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3个国有垦殖场和林场,234个村(居)委会,27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万。其中,省委扶贫组挂点的龙冈畲族乡位于××县南部,是江西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面积14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50人),贫困人口1413人,辖区内龙冈村、毛兰村是“十二五”省级重点贫困村。龙冈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史迹——1930年12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歼灭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敌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纯朴善良的××人民,始终以一颗永不磨灭的爱党爱国红心,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不同的形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县成了国家扶贫攻坚的第一线。2012年,经国务院论证,××县属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38个县之一,是重点扶持县。到2014年,该县共有3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全县建档立卡共识别出贫困对象14535户33146人,全县贫困发生率达9.3%;
30个贫困村共有人口45160人,劳动人口22608人,其中贫困人口8925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19.8%。

通过分析,导致该县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基础设施差。该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水库库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山体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致使广大农民群众因灾返贫现象突出。山区乡镇,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二是人口素质偏低。一些地方由于受历史、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三是自然灾害多发。该县属水旱灾害、山体滑坡、风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农合、农村低保和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项保障制度,但标准还较低,只能缓解贫困状况,不能根除贫困现象。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该县济实力还不强,县乡财政扶持资金有限,村集体经济单薄,配套资金较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主要靠上级财政扶贫资金,一些市场前景看好,具有发展潜力,效益突出的项目缺资金扶持而不能发展壮大。五是增收渠道狭窄。由于道路交通不畅、市场信息不灵、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不广、产业化龙头企业太少等原因,以粮为纲仍然是大多数贫困户的主要生产模式,已发展了水产、果林业的贫困群众也由于后续投入资金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较窄、加工业落后,致使种养业难以形成规模,导致贫困户经济结构单一,增收速度缓慢。

二、贫困帮扶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近年来,该县累计筹集各级扶贫资金10954.87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926个,帮扶13650人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各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1.全面加快整村推进步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三年来,省级下达整村推进(村庄整治)扶贫资金共计1155万元,整合其它各类资金2630万元,安排项目217个,新修道路90.64公里,新建桥梁3座,解决了2.3万人行路难的问题;
改水966户,解决3400余人饮水困难的问题;
新修农田水利设施19处,项目受益农户590户。通过三年的贫困村村庄整治,打造了××县中村乡梅仔坪村梅仔坪组、君埠乡君埠村后街组、鹿冈乡鹿冈村丰禄源小区、坑田镇模源村模源组和堵口腰组、沙溪镇长坑村长坑组等一批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2.重点开展产业扶贫攻坚,特色扶贫产业为民增收致富。2012年,××县成为全省首批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重点帮扶县。2012-2014连续三年,该县获得了省政府每年下达的省级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三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各重点贫困村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扶贫资金,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了白茶、烟叶、食用菌、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蔬菜、白莲、百合、木竹、畜禽、水产、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12年以来,全县所有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农户35000户,覆盖贫困户8200户,预计帮助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3.不断加大移民搬迁力度,移民摇身“变居民”安居乐业。为帮助南部山区乡镇的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近年来,该县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大力开展移民扶贫,动员和组织这些深山贫困群众搬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移民扶贫成效显著。2012-2014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69.6万元,搬迁移民5562人,其中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共安置移民1840人。如今的移民安置新村,一排排崭新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一条条蜿蜒平整的水泥路通往致富之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不断壮大,自来水家家入户,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庄干净漂亮、有序和谐,营造了“水清、河畅、天蓝、气静、路通、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处处呈现出一片富庶祥和的景象。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从扶持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到对贫困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直补和贴息,再到实施精准扶贫,××县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扶贫开发的新思路。2014年,该县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永办字〔2014〕124号),全面实施“1+2”式精准扶贫,即由全县78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每年对接帮扶2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将2014年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的8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每户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为5000元。通过一年帮扶,帮助158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主要做法是:

一是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找好对象,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工作。只有基础掌握了、底数摸清了,才能谈得上“精准”。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乡审定等方式准确的找出扶贫对象。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可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根据国家制定的贫困标准,确定具体的贫困户,并张榜公示,保证确定的扶贫对象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立动态档案和帮扶台账,实现全省联网,使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挂扶单位的帮扶情况一目了然。

二是全面摸排,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县有3万多贫困人口,每家每户、每村每组的情况都千差万别。在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调研,了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贫困户生活生产情况,找出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为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该县把3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和3.3万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县直机关单位,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明确了“谁去扶贫”和“扶谁的贫”,为贫困户选定产业帮扶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指导选定扶贫项目。在找准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该县每一名科级干部对每户扶贫对象都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做到了“一户一策”。确保帮扶贫困对象的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让措施看得风、摸得着、见实效,这是精准帮扶的核心。该县的精准扶贫工作,结合了农户实际和各地资源优势,因户制定发展短、平、快的产业帮扶项目,大力发展效益好、能稳定的项目,保障农户脱贫后能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该县还制定了分类帮扶制度,除了采取“1+2”精准扶贫之外,对于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实行了县财政全“兜底”式救济。

四是精准考核,完善扶贫攻坚体制机制。精准扶贫要求规划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一户一法”。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真正实效,需要各乡镇、各部门甚至是每个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必须要落实帮扶责任制。2014年,该县建立了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同时,还与扶贫资金分配挂钩,真正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当然,在看到××县取得了扶贫工作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是贫困群众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不均衡,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群众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科技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差别化要求。

三是贫困群众抗击风险的能力弱。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受市场经济波动较大,贫困群众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导致产品滞销或亏本出售,这给一些贫困群众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因而未能形成一些竞争性的主导产业。

四是开展精准扶贫缺少专项资金必要保障。鉴于上级未设立专项精准扶贫资金,目前,该县主要是从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中划拨80%专门用于精准扶贫。由于这一千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大部分用在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上,这大大降低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无法促进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看不到他们对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四、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一直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经过近三年对××县挂点帮扶工作的深入调研、反复探索、实践操作和总结经验,我们对下一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确保取得更好实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有搞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都要把扶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和强化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县乡两级必须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并保持适当的稳定性。扶贫开发任务繁重的贫困乡镇,要成立精干的乡级扶贫机构和专职扶贫专干。

二是加大扶贫资金统筹安排。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必须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一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县级财政要把贫困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地方配套资金及移民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财政配套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大扶贫”格局。二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注意整合财政、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增减挂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支持贫困地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普及、龙头企业规模扩建等建设。三要强化扶贫资金管理。要完善扶贫资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用于与贫困户有直接关联的项目上,真正使贫困农户受益。严格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和财政报账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和审计,防止出现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如有发现,严加惩处。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要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农民是扶贫攻坚的主体,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实施和监督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要引导企业带动扶贫。引导和动员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支持、参与扶贫,拓宽投入渠道,增强投入力度。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各级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稳定的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机制。三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努力开辟更多渠道、探索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贫困群体,唤醒和激发社会的扶贫济困意识。让那些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人及时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培训,全面提升社会扶贫队伍的专业水平。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扶贫济困光荣的价值取向,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伟大事业。

四是帮扶措施要落实到村到户。针对贫困人口,明确帮扶措施。一要逐户摸底,建档立卡,并因户制宜,逐户明确帮扶措施;
二要落实责任,采取领导联系、干部挂钩、党员帮扶等形式,把帮助贫困农户的责任落实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三要加强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增收能力;
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产业基地覆盖、能人大户带动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五是加大移民搬迁帮扶力度。开展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这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
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快速发展;
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人口城镇化难题;
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

六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一要贯彻落实各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运行;
二要实行所有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信息要进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严格实行报帐制度。各重点贫困村应建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公告牌”,规划编制、实施及进展情况上牌公告,接受村民和社会的监督;
三是要引入奖惩机制,切实保证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对各重点村、移民安置点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具体安排到村实施规划的扶贫资金额度在适当幅度范围,视各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在项目资金范围内进行调剂;
四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立村级议事、决策、干事的长效机制,做到村务工作规范有序,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村级经济发展壮大,村风民情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现状调研报告】.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