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化学试题 > 内容

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7:49     阅读:


  摘要:面向21世纪,全面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和改革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科学合理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体系,是深化高师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面向21世纪,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先导,紧紧抓住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心环节,努力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促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这是新世纪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国际高师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引发的课程综合化改革趋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育人才,纷纷把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加大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大调整,表现出了如下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各类课程的基础,是知识体系中最稳定的内核。重视基础学科,才能为提高师范教育的科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才能为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打下基础。同时,加宽加厚基础理论知识课,是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一大趋势。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能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以及专业的转换。
  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其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放松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计划过多地强调教学方法的训练,忽视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来的教师成为了“教书匠”,而非“学者”,使科技界与教育界深感不安,于是掀起了一场“回归教育运动”,强调数学、科学知识、外语的学习,出现了注重基础课,强化专业课和精简教育课的发展趋势。在今天的美国,高校一、二年级完全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理科基础课程。美国的哈佛大学,在第4次课程体系改革中,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基础课教学,强化学生智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日本深受美国的影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院、系或专业,全部学习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日本师范教育开设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语课和体育课。
  俄罗斯对原苏联时代的“专家”培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修正,提出了要培养富有多种职业能力、专业面宽的专家,削减了专业课比重,增加了基础课时数,一些高师院校的基础课时数已达40%。
  2、提倡知识综合化。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学科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狭窄的专业划分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国高校重视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要求中学师资的培训改变过去狭窄的专业训练,实行综合教学,呈现出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课程设置综合化,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成日本筑波大学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MIT模式,英国牛津大学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的牛津模式。
  在知识的综合化方面,以日本新型的教育大学最为典型,如开设“文科、理科、体育科、艺能科、实业科、家政科”,等等,总趋势是朝着大文科、大理科的方向发展。俄罗斯一改前苏联一贯强调专业教育的传统,提出了“人文科学科学化,自然科学人文化”的改革计划,改“处方式”师范课程为“宽型”师范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培养师范生科学的“综合意识”和“系统观念”。
  3、大量开设选修课。当今国外许多高校选修课开设数量较大,范围颇广,通用性强,目的明确。不少学校的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发展,推动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更加有利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部门以及中等教育的变革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美国高校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大,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任选课开课的门类众多,供某一专业(学科)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往往达百门或数百门。就师范专业而言,美国20世纪20~30年代,“重教育课程轻专门学科”,教育科目臃肿,挤掉了专业科目。教育科目教材贫乏,内容粗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个别师范学院不惜以整个学期投入参观、实习,严重影响学科知识的学习。50年代至90年代又出现“重专门学科轻教育课程”,认为“学者即良师”,这种轻教育课程的做法,造成教师专业思想的不稳定和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下降。现在,美国普遍认为,所有的教育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通过3年研究讨论,最后达成协议,提出作为教师必须精通“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方面的知识,既要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又不放弃教育专业学习,在师范生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把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起来。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大学,在改革教育计划时,开始注重学生视野的拓展,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如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实施“三科制”,废除了“五科制”,90年代进一步削减了必修课,拓宽选修课范围。1991年7月,日本修改了《大学设置标准》中有关课程设置的条目,取消大学必须开设4类课程的规定,代之以“编排大学课程时,在考虑传授各种的专门知识同时,必须适当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个性”的规定。各国立大学在课程改革时,纷纷将过去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二分段”模式改为“四年一贯”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学生职业的适应性。
  法国大学本科的选修课,在本科4年课程中所占比例高达40%-60%,巴黎师范大学被喻为“生金蛋的金鸡”,十分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师范生日益增长的广泛兴趣与要求,应对知识与信息急增的社会挑战,为师范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当前高师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未来教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质量规格,具体体现在高师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自原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阶段成果,但整个课程设置目前尚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1、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课程结构就是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文理科课程的比例,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
  (1)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限定选修课多,任意选修课少。高师院校的课程分类,目前没有一个通行一致的分类标准。如果按专业的性质、任务划分,可将其课程分为普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若按课程功能划分,则又可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等。在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后一种分类方法是较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然而,此类方法所设置的选修课、特别是任意选修课在目前的高师院校所占比例较少,甚至在师专类学校没有,高师院校几十万学生通用一个教学计划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观,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特长,严重制约了高师生的全面发展。

《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