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化学试题 > 内容

[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5篇]改革开放演讲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0 09:32:27     阅读:

最近改革开放 40周年作文范文 5篇第一篇恢复高考重启个体“命运之门”,也为国家发展积蓄新能量1977 年,关闭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 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在外上班,晚上在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他叩开了大学的校门,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像黄大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1977 年和 1978 年两届考生共有 1160 万人,通过 1977 年冬季和 1978 年春季的两次高考,全国共有 27 万考生迈入大学校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1977 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寥寥无几。“如果没有高考,我现在不可能在大学里做学问。”在 1978 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学者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事实上,恢复高考不仅是这些“追梦人”改变命运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转折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4 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3559 万人,居世界第一。到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50%。“回想 40 多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聊起难忘历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很有感触。他说,而今,教育改革在人民群众期待中砥砺前进,在国家发展实践中积极求解,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不断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高考制度将不仅为个人成长,更为国家发展进步积蓄更多能量。考试内容和学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折射经济社会发展脚步有人说,1977 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的确如此!事实上,大幕拉开后的 40 多年来,高考考试内容和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更印证着时代的进步,折射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脚步。1978 年夏天,已是大一新生的甘福保去高招办买了一份当年的高考试卷。从那以后,他上瘾一样每年都收藏一份。如今,他已经连续收藏了 39 份高考试卷。这位家住江西南昌蓼洲街社区的 71 岁老人,无疑成为高考风雨变迁 40 多年的见证者。闲暇之际,甘福保喜欢研究这些试卷,喜欢琢磨每份试卷的时代印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毁树容易种树难”“隐形的翅膀”“袁隆平的获奖感言”……他反复翻阅这些年的语文试卷 ——从恢复高考当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十几年 ——随着时间推移,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文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命题,转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关注个体。除此之外,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同样见证着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公开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 13 个学科门类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经济学。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想到,在恢复高考之初经济学并不受欢迎。1978 年参加高考的证监会前任主席肖钢曾透露,他高考志愿填报的是中文专业,录取未果后,自己被调整到金融专业。其实,当时他“搞不清什么叫金融”。北京大学法学院前任院长朱苏力曾在其博客中写道:“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进入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学生,总体而言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科考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学科逐渐站立时代潮头,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考生专业选择冷热的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周孝正说,从经济发展规律看,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高考仍肩负人才培养和选拔重任恢复高考,夯实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40 多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 5 年累计输送近 2000 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 万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上亿人次。2016 年,全国共有 118 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 172 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7.8%。“表面上看,高考是一种应试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进入大学深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后三年的考生中,有 90 多万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支柱力量。改革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近几年,我国关于高考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涉及高考的改革事项稳妥推进,这既反映了高考改革的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意愿。今天,975 万考生将走进考场,接受人生大考。虽然一张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从历史进程中,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映。甚至可以说,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与社会进步紧紧相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我们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制度将继续肩负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戴家干说,他相信已经驶入改革快车道的中国高考,一定能够答好改革这一时代命题。安徽省歙县中学家属院内,住着一户特殊的家庭:爷爷程松柏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上大学的“老三届”,父亲罗潇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受益者,孙子程子彦则要参加2018 年高考。祖孙三代人,见证着中国高考的时代变迁。1977 年,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大城市传到安徽歙县小山村,一颗颗年轻的心躁动起来。早几天,30 岁的程松柏就听说要恢复高考。在偏远山村小学当代课老师的他,做梦也没想到好事会轮到自己。“12 月 10 日就要考试,复习时间不到一个月。”惊喜之外,担忧又浮上心头。1967年,程松柏的高中时代被突如其来的文革阻断,很多课程还没学完就拿起锄头当起知青。10 年过去,忘得差不多了。“一定要抓住机会。”程松柏白天忙着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回到宿舍又燃起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补习功课。按当时的政策,要适当控制大龄高中毕业生的录取规模。全县100 多名大龄考生,只分配到 5 个录取名额,其中文科 4 人、理科 1 人。通过一番努力,程松柏被安徽大学数学系录取,成为县里唯一的理科幸运儿。1982 年,程松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歙县总工会任职。一直心系教育事业的他,工作不到 2 年就主动申请调入歙县中学做教师,一干就是 24 年。程松柏的第二个高考记忆,发生在 2001 年 ——小儿子罗潇赶上实行“3+X”高考模式第一年。当年,搭上高校扩招“顺风车”的罗潇,顺利考入安徽大学电子系。与他同期考入大学的全国有 260 多万考生。研究生毕业后,罗潇进入华为公司海外部,成为一名 IT精英。“大孙子这两天就要高考了,他的目标是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提起家里的小考生,程松柏笑得合不拢嘴。在他看来,2000 年后出生的“千禧一代”赶上了好时代 ——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大幅度提高,再也不用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境;另一方面高校学科门类更加齐全,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回顾三代人的经历,程松柏颇为感慨。他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的考试制度。在他看来,祖孙三代人的高考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高考见证着个人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迭变,必然成为人们记忆中最难忘的那一抹。”程松柏说。6 月,酷暑初来,一场举国关注的考试迎来最“热”时节。高考,一个让人肃然起敬又千回百转的词汇。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 1977 年 8 月,一场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果断拍板,决定就在当年而不是等到下一年再恢复高考。忽如一夜春风来。当梦想照进现实,人们内心积聚太久的渴望得到释放,在迷茫和困顿中苦苦求索的数百万青年涌入考场。现在看来,恢复高考不单单让参加那场考试的 570多万考生燃起信心与希望,更吹响了一个国家推崇知识、尊重人才的序曲。正如有人说,恢复高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数据显示,40 多年来,超过 1.3 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从1999 年教育部出台《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大高考招生人数,到 2012 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宣告高校大规模扩招走到终点,再到国家挥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 高考不断呼应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积极求解。从 1983 年面向农村和艰苦行业定向招生,到 2012 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再到 2015 年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高考回应着群众的期盼,不断朝着以人为本、更加公平的方向努力前行。当年,恢复高考为千万青年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今天,这个国家离她的梦想如此之近——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口,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人生处处是机遇,高考不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钥匙。但无论如何,高考依旧寄托着无数学子的青春热望,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许。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同样迎来新的改革。对此,人们寄予厚望,满怀期待……“高考就像我生命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光,追寻更多知识、更好的出路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曾深有感触地对人说。1978 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1977 年,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立即恢复停止 10 年之久的高考。此举,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了纸笔。10 年的艰辛与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时至今日,有很多人都难忘那样一段浸透着汗水的经历,甚至几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因为,它见证过一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事实上,高考带给人们的价值思索远远不止一场教育考试这么简单。高考制度恢复的40 多年,是知识点亮希望的 40 多年,也是我国人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 40 多年。从高考的维度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依靠教育支撑发展的坚定信念,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通过改革所奏响的时代音符。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考制度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以至于有人评价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回首走过的历程,一代代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勤奋的汗水,改变了人生的命运,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步多元化,“一考定终身”的价值观念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越发淡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改变命运”也不再是高考的主基调。我们只有去全面认识高考 40 多年的探索历程和实践经验,才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拓展新的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今天看来,恢复高考连同后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中国社会迎来了知识大放光彩的时代。人们今天之所以难忘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因为它重新确立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重新浚通了人才流动的渠道。人才是时代的翘楚,人才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管人才的原则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家战略层面日益凸显。当“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航程,人才对于党的事业,对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3 年 10 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大势作出科学判断,鲜明指出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推动生产、生产由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支撑、人才凭实力选拔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又是一年高考时。在“知识的春天”里,高考曾放飞亿万个青春梦想,也仍将继续承载起为国选人育人的神圣使命。今天,全国 975 万青年学子走进考场,共同迎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梦想的旅程已经开始,请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家蒸蒸日上提供的更大舞台期待你的闪亮登场!第二篇【概念提及】 2017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近 40 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 40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2018 年 3 月 20 日,李克强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时也说:中国 40 年来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中国人民从开放当中得到了甜头。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 达沃斯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有新变化的话,那就是门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关上门等于挡住了我们自己的路。【成绩取得】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2017 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大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 80 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 1300 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 9 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 13.5 亿人,又有 1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 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 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 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我们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沙场点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香港回归祖国 20 周年,有祖国做坚强后盾,

《[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5篇]改革开放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5篇]改革开放演讲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