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化学试题 > 内容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创新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4 06:13:28     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牢固树立科学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创造浓郁的法治文化建设氛围,优化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注重法治与德治的和谐发展,建立依法治校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 法制文化 法治理念 法治精神 德治与法治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赵博,菏泽学院教师,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21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师生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营造健康和谐的法治文化建设氛围,并且深入持久地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下去,它对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 树立科学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高校一向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忽视法治观念教育;重视行政管理,依法管理意识淡薄。高校学生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轻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法律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依法治校还没有形成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不仅缺乏法律知识,更缺乏对法治的信仰。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教育和引导高校师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认真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落实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把学校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与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法治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法治理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教师的手法、用法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着重强调的是树立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价值观。高校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真正地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个人的心理意识和言论行为,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从而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及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主要表现为主权在民、人权保障、权力制约、法律平等、程序正当和法律之上等方面。弘扬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最重要的是倡导公平正义,要靠法治推动我国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快速进步。努力营造高校的法治教育环境,首先从培养每一位师生的自我法治精神开始,让法治精神成为每一位师生共有的认识、原则、信念、目标,使师生充分认识到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使法治精神成为每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依法治校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二、创造浓郁的法治文化建设氛围
  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是高校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就需要努力营造法治理文化建设的校园氛围。大力推动校园普法活动的开展。第一,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提高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如学校电视台、广播、微博等,将法治理念、法律法规等内容融进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中。采用以案释法等方式,运用法律知识深入研究和剖析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第二,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法律讲坛、案例专题研究、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师生进行法治理念的教育和培养。在开展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一些诉讼程序,学生还可以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使旁听的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第三,举办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把单一的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实践教学相结合,注意观察运用每个阵地和形式,从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通俗的、普及的角度进行综合运用,努力营造春风化雨充满人情味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得到启迪。第四,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法律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第五,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体会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聘请法学专家作报告,增强学生的学术思维。让学生了解法律学科的热点、难点、疑点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牢固树立法大于权的思想。
  三、优化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目前,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只学习法律基础课程,因课时较少,授课方式一般是大堂上课,考试形式也不规范。从法律教育层面来看,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学生在思想上很难会自觉地去学习此门课程,一些任课教师由于受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太重视教授该门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法律知识普遍缺乏。高校要承担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任,必须首先对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由于课时较少,很难把我国的几门基本大法的内容讲深讲透,学生不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需要适当增加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课时,有条件的还可以专门把法律基础课部分,单独分离出来由法律专业课的教师进行讲授。第二,高校应开设一系列的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公选课。学校要结合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战略定位,在每届非师范学生中,都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法律公选课,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选修,使在校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法律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第三,改革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目前高校教师比较重视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忽视了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条文与法律具体使用的环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使学生既学知识,又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采用典型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拟实战机会,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公民义务和权利内容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公民权利方面的基本知识,让他们学会对权利现象进行合理的道义上的评价及鉴别,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觉行使公民权利的能力,还要积极培养大学生对公民权利的推崇情感,提高他们对法律尊严的真诚信仰。第五,强化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法治理念。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创新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创新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