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生物试题 > 内容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04:12     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素的剖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三个方面内容,即促进高职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促使高职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成就对高职学生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目标 建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院校数量增多,学校规模扩大,办学特点鲜明,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尤其是高职德育目标笼统、缺乏层次,德育目标研究亟待加强。
  一、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深层意蕴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设立了一个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人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然而在旧式分工存在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在狭窄的领域和职业上发展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而其他的如创新能力、耐挫能力和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被学生忽视,必须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包括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等等。而个人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实际上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最后,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的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这个条件,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建构德育目标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德育超越理论。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它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人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其本质就在于培养主体性的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我们当今的教育目标应该以重塑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为本。那么,何谓“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即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著、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行动时,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也就是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必然要以自由为前提。经验表明,随着道德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道德责任感越强。
  当然,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因为理想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从德育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看,德育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且是一种现实过程;德育不仅具有超越性本质,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性功能。如此,德育实践便不能单纯表现为对受教育者作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而更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精神需要的激发,使其在追求精神需要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周围世界,创造新的关系世界,而这种创造反过来又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得到新的提升,品德得到新的发展,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超越论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研究者们对德育的新认识,它强调德育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这对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具有借鉴价值。
  (三)中外优秀德育思想。
  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现代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德育目标的建构,可以通过对中华传统伦理精华的“现代转化”,同时可以通过对国外优秀德育思想的“中国化”,使德育目标能在厚重和宽广的伦理文化的基础上得以重新建构。
  中华伦理,博大而精深,概括起来,有五大精华:公忠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原则;尊道重德的道德自觉意识;诚实守信的处事立身品格;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
  国外优秀德育思想如卢梭的“自然论”,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杜威的“道德思维发展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三要素理论,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等,除了上述一些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外,还有其他许多国外优秀德育思想道德教育遗产都需要我们在确定高职院校德育目标时加以继承或借鉴。
  二、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现实要素
  (一)全球化发展中的伦理要求。
  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开始,到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产生了教育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等词语,全球化一词就具有了复合意义。正是在这种复合的意义上,人们把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这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思考中国道德教育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种基本维度,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具备真正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从而与时代的脉动契合起来。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纳入到宏大的全球化视野之中加以考察。“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单一化或西方化,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取向,以及共生互补的策略”。同时我们在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中也要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是显然的,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的素质问题、规则问题和知识创新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积极反思,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注重利益与价值的相互促进。在此意义上,全球化背景下的伦理要求就成为我们建构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现实依据。
  (二)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主题。同时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人类共同生活中的基本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被排除在道德涉及领域之外,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没有进行合理定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已迫使人们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单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利益的局限,人类必须承担起对自然发展的责任,结束人与自然即目的与手段二元分裂的对立状态,变为共存共依的平等关系。因此,道德所涉及的领域也必然由个人生活空间、社会生活空间拓宽到生态环境空间,它所规范调整的关系必然扩大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制订一定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三)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出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形态的复杂性、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就业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从而导致人们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学生,相应地会使高职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使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进来了,而且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进来了,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涌入我国,侵蚀我们的头脑,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流行于世,金钱万能论泛滥,这些思想必然影响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讲吃、讲穿、讲玩”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比较严重。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