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政治试题 > 内容

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09:48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2 G42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273-01
  摘要:针对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探索影响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学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
  
  新教师对新环境有一种新鲜感、对新的挑战有一种兴奋感,但他们对教育的责任并不明确,对新课改的要求知之甚少。如何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将最终决定新课程教育目标的落实效果。因此,如何整体把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内容,积极探讨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必将会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总体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工作要点。
  一、影响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初任教职的新教师踌躇满志的走向工作岗位,必然面对“新环境”、“新同伴”、“新角色”,去承接社会赋予的“新期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事物的诞生、成长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他们有最初的职业适应期,往往面临现实的冲击,诸如:社会适应能力差、教学经验少、教育能力薄弱等问题。
  影响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发展的“意向性”因素,另一类为发展的“素质性”因素。前一类因素是导致了新教师“想不想”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后一类因素则是新教师“能不能”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意向性”因素包括新教师个人对发展的需要、愿望,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兴趣,对专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等等,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特点。而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性”因素则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能力等等,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连续过程,存在内在与外在两种连续状态。内在的连续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通过自我素质内化的过程,追求形成专业自我。外在的连续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靠外界环境的支持,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机构和接受新教师任职的学校肩负着促进新教师发展的主要责任。可以说,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自身的完善和外界的推动中循序渐进的促成的。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向性”因素和“素质性”因素是新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和制定新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方向标。
  二、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也就是强调“我想”、“我要”。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要通过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和自我成长。
  针对现实中新教师专业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新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如何与同事、学生和睦相处?如何成为领导肯定、学生喜欢的好教师?”等,“意向性”因素指向新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体现了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首先,新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上岗态势。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新教师,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值和大材小用的思想,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理智的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这样就不会一上岗就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障碍,才能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正视自己的相对弱势,以增强自己的上岗自信心,为促进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个体心理素质基础。
  其次,新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即从“我为人徒”向“我为人师”转变,树立师表意识。一方面,要求新教师学会由“知识人”转变为“创意人”,即从“别人教我”向“我教别人”转变,树立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新教师都是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学业有成者,要实现学业有成向事业有成跨越,就要尽早进行人生规划和设计,学会在事业中拾级而上、在工作中进行有序竞争和合作,学会和同事、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各种理论假设与错误,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尽快使自己由一名教学新手,逐渐成长为一名教学熟手、教学能手,从“学业有成”向“事业有成”转变,树立成材意识,为促进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新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源泉。新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理论,如课程种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健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要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达到专与博、广与深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知识后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有,新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专业能力。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学过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最薄弱的方面就是学科教学能力,即专业能力。因此,新教师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常常表现为“学了但是不会”、“会说但不会做”,“能力”缺乏。专业能力是教师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针对课堂教学,主要指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学科教学能力,由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四种能力组成,这是教师展开、实施教学基本环节,如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反馈的基本技能。新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过程和方法”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将新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对学校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反思
  初任教职的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学校一直积极探索如何有效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策略,帮助新教师理解新课程,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尽快走进新课程,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使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继续扎实有效地向纵深发展。学校把有效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和常规管理,建立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评价系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校在积极建立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时,应正视现实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促进形成、完善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性”因素,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首先,学校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切忌负担过重、拔苗助长。新教师虽然有工作热情,可塑性大,但切不可不管他们工作能力如何,角色转变是否适应,一上岗就一古脑儿将教学任务和专业培训压到他们的头上,这样会使他们负担过重,吃苦受累又得不到成效,问题、缺点淤积,工作上的失误越来越多,会打击新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新教师的成长。

《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