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政治试题 > 内容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0 15:21:20     阅读:

4. * 花之歌 【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我是婚礼的冠冕;
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 增( ) 凝( ) 寇( ) 赠( ) 疑( ) 浆( ) 仰( ) 孤( ) 桨( ) 抑( ) 狐(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 )的风光 ( )的眼睛 ( )的琼浆 ( )的小草 (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
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教学反思】 学习这类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散文诗,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花的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整齐的句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品析句子,理解文中体现的哲理,进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理解追求和信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