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历史试题 > 内容

学习统帅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0:24     阅读:


  摘要 中国古代学者积累的治学论,源远流长,丰富精彩,对当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学习是使人发展天性、改变习性、使其“知心、知性、知天”的最基本途径;学习理论中把人性问题作为关注与研究的核心,这是教育理论应当借鉴的;学习理论注重对人性功能的研究,尤其对知、情、意、行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研究与论述,这是教育理论中少有的。学习理论既有对静态的学习概念、性质、目的、因素、条件、方法的研究与论述,也有对动态的认知发生、思维活动、情感欲望、步骤过程的研究与描述;它把学习者视为“种子”,强调内在动因,侧重生发、发生与价值研究;重认知发展,更重实践活动;重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德识才学创新素质的养成。这些学习理论中的规律性认识,都说明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从属于学习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论述的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启迪与影响看,学习理论确实是建构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治学论,人性,性习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9)03-0001-12
  
  教育要改革,究竟怎样改,出路在哪里?这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大难题。你如果能认真审视与考察中国古代的治学论,去寻找中国教育的“根”,就会对中国教育理论有所再发现与新认识,从而得出治学论制约教学论,或者是“学习统帅教育”的结论。
  学习统帅教育,乍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简明而扼要的命题,却体现着最精要而又深刻的教育真理:人的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学习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素质与学习能力的高低强弱,已成为现代人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学习决定着人的发展,也决定着教育的施教步调。
  考察中国学习史、教育史和哲学史发现,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最重要的训诫常常是易于理解的。“学习统帅教育”也是如此。只要能认真细致地去解读它,深悟其理,就会发现它比读上几本书更有用,会使你明白更深更有用的道理,从而有可能把你从教育教学的迷惑乃至失败中引向成功,更有可能将其作为重新建构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依据。
  
  学习到底能不能或应不应该统帅教育?从重新建构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是现代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终身学习的迫切要求。可见,学习在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 从人的性情功能与发展看学习与教育
  
  ——人从出生至老死,处处离不开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人有可知之性,物有可知之理”。学习是使人发展天性、改变习性,使其“知心、知性、知天”的最基本途径。人的实质性问题,就是人性问题;“学者当须立人之性,学者学所以为人。”(张载《语录》)无论教育或教学,都应当首先关注和研究人性问题。
  1.1学习思想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性情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兽有兽性。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思维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具有生理器官的反映机能;性的本身就包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情绪和自然欲望。如苟子就曾指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性之应也。”(《荀子·正名》)此话表明,从性、情、欲三者的关系看,性是情、欲之本。荀子又讲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这是说,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由内在的性反映出来的;情绪的反映机能是由性施发的。同样,欲望也是由自然属性施发的。古代学者的大量论述还表明,人的学习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产生,都与人的情感、欲望有关,是情、欲的机能反映。可见,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性、情、欲的机能反映。所以,无论是对学习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应以人的性、情、欲的功能与发展变化为核心。这是教育理论中很少研究的问题,今后应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去对待。
  
  1.2“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人性之可贵,就在于它本身就具有分辨事物异同,认识万事万物的能力。古人将人性说成天性,人凭天性所有的五官,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感觉器官,就能产生各不相同的特殊反映机能:“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荀子·天论》)人的感知能力是由感知器官产生的,“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庄子-外物》)这说明,体现人性的五官和心,各有各的特殊反映机能,彼此不能相互代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具有聪明、才智和智慧,就在于“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智)”;只要耳朵听力好,眼睛视力强,就有了“聪明”的先决条件;只要能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思维器官流畅,智力能力通达,即易培养出人生智慧。
  学习对人修身养性、正身立事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汉代扬雄所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相反,人若不学习,不重视养心修性,不能正确发挥生理器官(天性)的功能,其后果是“听不审不聪,不聪则缪;视不察不明,不察不明则过;虑不得不知则昏”(《管子·宙合》)韩非子《解老》中对人性的自然功能论述得更加具体而生动:“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耳目思维器官是天生的;动静思虑行为是人的活动本能。接着又说:“人也者,乘(凭借)于天明(眼睛)以视,寄(依附)于天聪(耳朵)以听,托(依靠)于天智(思维器官)以思虑……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明白)得失之地(差别)。”可见,韩非子已把人的认识能力看成是一种天然属性,它的产生有赖于天生的生理器官,并指出这些器官的灵敏度,对人的智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作用。
  上述这些认识,对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对今天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对开展素质教育、素质训练与素质培养,都有极可贵的借鉴价值。
  
  1.3如何发展才性,怎样锻炼性情
  关于人的才性的发展与锻炼问题,也就是智力开发理论,更是古代治学人关心与论述的重要问题,并且有些见解是相当精要、深刻而高明的。如明代王廷相就曾指出:“人为万物之灵,厥(其)性智且才,穷通由己。”(《王氏家藏集》卷5)说明,人有别于万物并比其更高超之处,就在于人生来就具有智慧才能的因素,如何使其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与奋斗。北齐刘昼认为,通过学习可使人发展才智,锻炼性情。他写道:“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性情未炼,则神明不发。”他常以物性比人性,肯定才性是可以发展的,具有很强

《学习统帅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学习统帅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