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历史试题 > 内容

内地和香港学校德育目标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2 06:12:43     阅读:


  摘要:
  内地和香港的学校德育的目标有着传统的道德来源,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特点,找出其共性与不同,旨在揭示香港学校德育目标给内地德育工作者所带来的启示,以推进内地学校在新形势下德育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内地;香港;学校德育目标;比较
  学校德育目标是指国家社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教育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内地和香港,二者在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学校德育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分析其各自德育目标特点,找出其共性与不同,对推进内地学校在日渐多元化的形势下德育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内地和香港学校德育目标的同质性分析
  (一) 继承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拥有同样的道德来源。
  内地和香港的学校德育目标,都是在传统文化长期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的精华。
  香港,虽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华人社区,儒家传统伦理的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注入香港同胞的血液之中。在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上,两地都在努力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吸纳到为现实道德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二)坚持与时俱进,拥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内地学校确立了以培养具有“五爱”等优良品质为基本内涵的德育目标。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指示,要求“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育目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明确地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总目标。
  二、 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异质性分析
  内地和香港尽管同样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但由于香港曾沦为英国殖民地一百多年,回归后香港成为一个在中国领土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这就使得内地与香港在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上具有本质的差别。
  (一) 德育目标体现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
  在内地,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德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如内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任务,都把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作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内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社会主义性质。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殖民者在统治香港时期,便在香港推行殖民主义的“疏离”教育、“无国籍教育”,淡化政治,淡化国家观念及民族意识。尽管后来德育目标在表述上有所变化,但在实际中,港英当局通过各种途径,向香港的青少年灌输西方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使其产生对英国的归属感,疏离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为巩固港英殖民统治服务。
  (二)德育目标体现的侧重点不同
  内地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贯强调目标的方向性和先进性。从建国初期到现阶段,我国内地学校的德育目标始终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明确提出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而且还提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等。
  现阶段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理性和负责任的社会好公民。这样的定位,体现了其道德教育目标具有注重基础性和广泛性教育的特征。
  三、香港学校德育目标对内地学校德育目标的启示
  通过内地和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地在学校道德教育目标方面既有各自比较成功的地方,又都有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方面。由于本文是想借鉴香港学校德育目标的经验,因此着重揭示香港学校德育目标给内地德育工作者所带来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德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一方面,要认清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危害,肯定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从两地的德育目标比较来看,由于香港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难免存在资产阶级意识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我们要认清其实质,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坚决扬弃它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德育目标中,要坚持集体主义,既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最终实现了个人利益。
  另一方面,要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香港曾长期受西方的奴化,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没落的人生观、剥
  削阶级思想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渗入。对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德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并在目标设定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完全符合学校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二)德育目标应突出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使之成为高素质的现代人,是当代高科技社会对新型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这方面,香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针对我国内地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的实际,应该从培养“政治人”逐步向“社会人”的目标转轨,即在坚持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把培养健全人格、“合格公民”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三) 加强香港和内地德育工作的交流
  香港回归祖国后,虽然具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毕竟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就使加强两地在各方面的交流,包括学校德育工作的交流成为必然。通过交流,可以使内地借鉴香港学校德育工作的某些好的做法,以便使内地德育目标的设定紧跟社会需要的学校德育目标,使两地的德育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共同进步并统一于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轨道上来,使我们国家德育工作更好的顺利进行,使我国的德育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内地和香港关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我们从中吸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完善内地学校的德育目标,使学校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同时要强调德育目标的实效性,强调德育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P193.
  [2]引自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教育年鉴》(1949一1980),729页,73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4]张鸿燕. 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 ,2000,(5).
  [5]顾明远、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内地和香港学校德育目标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内地和香港学校德育目标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