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地理试题 > 内容

成长之路,且学且行进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9 06:07:58     阅读: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一个人的学习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积淀着、磨砺着、实践着。
  在自学自悟中积淀
  1.失败,唤醒学习的热情。
  1996年,很是幸运,我作为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了当地的名校——湖塘桥中心小学。9月1日上午的第二节数学课是我正式执教的第一节课。一早,小黑板、小卡片、作业单都已准备就绪。上课前两分钟,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叶亚平副校长走进了教室。早就听说叶校长是数学教学的行家,要求特别严格,我心中不禁敲起了小鼓,开始不安起来。但转念一想,叶校长一开学就来听我的课,说明学校对我很重视,再说,这节课只是带着孩子复习一下上学期的内容而已……我放下包袱,和孩子们进入了复习之旅。教学中我自我感觉良好,期待着叶校长对我的赞许。课后,叶校长却一脸严肃,带我来到小会议室。他首先指出了课堂中的三大不规范:板书中写错了随意用手一抹;等于号不用直尺打;教学语言随意、缺乏逻辑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上学生模仿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怎可不规范?”接着叶校长又告诉我平行班的窦韶英老师是湖塘镇十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只安排我教一个班的数学就是希望我好好跟窦老师学习……我越听越感到惭愧与不安,原来我是一名离合格还有距离的新老师,唯有努力学、拼命学才能不辜负叶校长的一片苦心。
  从此,我开始向窦老师学习:她的备课本就像是印刷机印出来的一样,每个字每个符号都那么工整美观;她批改每一本作业都是那么专注,批改中不断分析、记录学生的错误原因;她的教学语言亲切幽默,例题分析清晰严谨。我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复制教学流程,分析差距原因。我相信勤能补拙,相信付出总有收获。一个月后,我班作业的正确率与平行班越来越接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叶校长听课时的眉头也逐渐舒展。
  2.转行,开启新的学习。
  9月29日,叶校长通知我,学校人事调整,我将在10月份开始担任一(4)班语文老师。从此,我走上了语文教学之路。尽管学科变了,学生变了,但周围老师的热情没变,我的学习状态没变。宋琴华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是湖塘镇远近闻名的低年级教学专家;吴静老师的课清新灵动,最受低年级学生欢迎。与她们一起教平行班,何其幸运、幸福!白天我穿梭于各间教室,听课、上课、研讨;夜晚开始翻阅《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教育艺术》等教育教学刊物,我欣喜地发现原来课还可以这样设计,课堂语言还可以这样活泼幽默。于是我将贾志敏、于永正、李吉林、孙双金、薛法根等名师的经典课例搬到我的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中的那样精彩,但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们喜欢不同风格的课堂。
  3.收获,感知学习的乐趣。
  1999年4月,我参加湖塘镇小语评优课,执教内容经抽签决定,我抽到的是人教版四下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备课时间半天。当时我还没有四年级的教学经验,教案该如何设计,心中实在没底,好在备课组的吴群英、吴菊凤、赵晓玲老师又能干又热心,在她们的指导下我很快理清了思路。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哭”的教学设计:“啜泣”“抽泣”“呜咽”这三个词在文中都表示“哭”,意思差不多,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该难点,我找到学生录制这三种状态的“哭”。在赛课中我凭借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生动直观的媒体展示,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1999年秋季学期,我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也许是当了母亲的缘故,再面对熟悉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了新的思考,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冲动。明知公开发表很困难,但还是抱着先写出来再说的态度,跃跃欲试地写起了教学随笔、教学论文。
  在跟学比赛中磨砺
  1.跟学,开启研究之旅。
  2004年9月,以奚亚英校长为首的湖塘桥中心小学构建了“以学代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专家引领机制,搭建了团队互助平台,成立了为期三年的“第一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我有幸加入其中,这意味着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学术委员会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和江苏省内的知名教师来担任我们的导师,他们的专业指导让我收获颇丰。期间,董蓓菲教授带着我和她的研究生一起学习、实践、研究,从课程学习到课题研究,从课题研究到课堂实践,探究语文课程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创造性,一起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一起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
  三年中,奚亚英校长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请来了贾志敏、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王崧舟等小语界的大咖,这些大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名师语言的魅力和教学设计的智慧,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付出,更激发了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动力。我开始思考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即使是面对最常规的工作,我也希望能有一些突破和超越。面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愿意长时间地酝酿和思考:一个课例的设计,我一次次斟酌、审视、校正甚至推翻,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进步、发展、超越。
  2.提升,投入论文撰写。
  2009年初,我加入了常州市项阳名师工作室。项阳,人如其名,真像一轮太阳,待人温暖,成果耀眼。三年中她带着我们10位成员以课题“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为引领,开始了艰辛的研究与成长之路。一路上,我们带着录音笔,扛着摄像机,不放过一次理答;我们走进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教师的课堂,只为采集最真实的数据;我们一次次分析自己在课堂上的理答数据,一轮轮探讨数据背后的教育情怀、教学智慧。项阳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以下简称“教海探航”)的获奖专业户,和她在一起,我们总问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这么会写文章?写论文有什么技巧?”她总对我们说:“写论文没有速成法,也没有捷径,一篇出色的论文必然具有深邃的教学思想,新颖的角度以及流畅的文笔和翔实的案例支撑。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平日的观察、积累和实践的功夫,仅仅靠想当然的闭门造车,这样的论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文章是做出来的,写出来的,同时也是改出来的。”在项阳的引领下,我开始研究名师的智慧理答,关注自己教学中的理答行为,并养成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习惯。

《成长之路,且学且行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成长之路,且学且行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