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地理试题 > 内容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新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5:29     阅读:


  内容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就是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我们特别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要求无疑体现了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特征。本文试对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院校 素质教育 行为规范 能力
  
  作为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健全的人格素质的养成教育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应该以健全的人格素质的养成为根本。人格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统领其他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由高等师范教育所培养的特殊对象所决定的。
  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合格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它所承担的是塑造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产品不同于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医师、农技师等)。它培养的人是走向社会后教育青少年怎样做人的。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它要以健全的人格教育与师德养成教育为本,塑造未来的教师之魂。
  既然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那么,它就必须研究了解基础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对青少年学生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首先要以健全的人格、优良的思想品格教育为基本前提。基础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合作,具有合作精神与集体主义意识;爱集体、爱人民,爱亲人,具有感恩意识;乐于奉献,养成自尊、自信、自律、自主、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品质等。这样一些素质是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合格毕业生,要承担起这样一个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自身必须接受严格的健全的人格教育训练,要有高度自觉的师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从师之本。把“传道”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在我国一般对“师范”职业的理解,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诠释,我国五十年代制定的教育方针把“德”放在首位,也突出了人格养成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突出地位与重要意义。整个高等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强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人格养成教育皆应放到重要的地位,而师范教育尤其要放到最为突出的位置。
  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注重伦理和道德教育,《礼记·学记》中郑重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作为学生首先要学习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教学生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启蒙课本《弟子规》,在开篇总叙中就提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教学有四门课程,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语言,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孔子的弟子都是要求身体力行“弟子规”的。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素质。笔者认为应该将《礼记》、《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只有教师身体力行,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未来社会接班人。
  二.优良行为规范的职业素质教育
  高等师范的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它的职业化的素质特征上。一个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应该以文明的行为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熟练的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优秀的职业道德为准则,形成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规范。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产品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作用范围。师范生走向中小学工作岗位之后,将成为学生做人的表率。“师范”的“身正为范”就是强调这个职业属性的。教师的职业属性规定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群体化职业活动,要与人而且是一群又一群的人打交道(不像工程师、农技师、会计师等个体职业化劳动),而且这一群群人,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教育他们或者是指导他们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也同时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为人处世、他的言行习惯、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敬业精神等一切行为与思想中。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所接受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中他所崇敬的教师言传身授给他们的。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青少年人格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模仿性、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心理、教师对青少年人格与世界观形成的直接影响作用,决定了对师范生进行行为规范素质教育的严格要求,这也是高等师范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现在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素质教育重视得不够。一般性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中学教学法是与师范生行为规范教育有区别的,更不是我们笼统地提倡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能替代的。笔者认为,师范生除了要研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应该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古代中国是“以礼治国”的,“礼”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也是区分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行为规范,还是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方针策略。现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保留了古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现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因此,师范生还要认真学习现代礼仪,并进行严格的礼仪培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表率。
  三.系统的基础知识与文化素质教育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是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削弱基础知识的素质教育。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系统知识学习、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学生,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而基础教育的特点,是以给学生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文化遗产为主要教学任务,为青少年将来进一步学习、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贯彻素质教育,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多元发展的全面素质;二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习惯。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属性规定了我们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高等师范教育应注重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对中外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学习与了解的能力,具有面向未来的职业素质。
  高等教育中的师范教育,要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出发,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片面地理解或追求以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就会培养出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教学技能差的不合格产品,最终影响基础教育。
  当然,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的高师教育,必须适应知识更新的时代,要以尽可能先进、科学、系统的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做好知识储蓄与资源的更新。同时,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要积极扩展学生视野,学生要以尽可能的潜力更广博地学习吸收现代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藏,建构现代型知识结构系统,适应日益现代化的基础教育。
  四.多元智能和职业技能的能动性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方法中较多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过程成了教师单向的知识贯输与填充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能得到发挥。高等师范教育中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师生不可能处在平等的对话、交流的位置上,再加上传统教育观念与文化观念中,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了一种认同存异的习惯性思维,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加突出。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要实施以创新意识为主导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在思想文化观念上转变,更要从心理素质与思维习惯、个性的培养上入手,这样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才不致于落空。
  高等师范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体应该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宗旨,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动性教学体系。高校师范教育的课堂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一言堂的局面,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对话的氛围,尤其应该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给予指导和训练。高等师范教育是以研究如何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素质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的市场效益或科学技术的创新性效益。因此,注重训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掌握传授知识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的素质,这就构成了高师教育中以研究人发展人为核心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科技进步成为当前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高新技术成为跨世纪竞争的制高点,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时代,单纯的知识传授是远远跟不上知识密集性、迅速化、高难度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善于创新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人才的新要求。
  
  吴薇,长江大学文学院教师。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新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新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