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地理试题 > 内容

旗袍的年代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07:01     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服饰——旗袍,其魅力让世界设计界为之折服。将旗袍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已是服装设计界关注的重要内容。早在上个世纪——十年代的上海,各种式样的旗袍装成为了民国女子标志性服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民国旗袍将自身传统的服装造型与西方剪裁相结合,曾登上过中国女装潮流的顶峰。通过深入研究民国旗袍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将其与国际服饰流行趋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新的定位。从而能够丰富人们的衣生活,将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国文化;旗袍;女性;设计元素
  说到旗袍,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张爱玲那张双手叉腰,下巴抬起。眉眼和唇角都极力上扬的照片吗?说不上貌美,但那从骨子里散发出来孤傲叛逆的神情,足以摄入人心。那着旗袍的女人们,摇曳生姿款款而行,一颦一簇都带着性情和气质,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将东方的神韵传达得淋漓尽致。
  旗袍是最美的女人服装,它对女人的要求高标准,不能是瘦骨嶙峋,也不能精神萎靡,不能俗不可耐也不能肩宽背厚。成日沉溺于欢场,精神荒芜的女子也不行。旗袍是有灵性的,它高贵、华美、温润、知性、含情。它得含蓄之美的精华,你看那高耸饱满而又圆润的领子,尽显女人的含蓄之美、内敛之美、娴熟之美;它深得野性之美的要领,那高高的开衩,让女人的一双玉腿在若隐。旗袍,不是单凭精致五官可以穿的出来味道来的。那大概是种专属中国女人的味道。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妩媚傲气,再苦难再卑微,也要挺直背,以一种傲人的姿态迎接面对。那是生长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可言传。
  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旗袍梦”!无论高矮胖瘦,每个女人都会觉得旗袍是心中最美的一件衣裳。二三十年代旗袍还是变装,在大街上,婀娜多姿的女人穿着各种之地款式的旗袍,各具风韵,各领风骚,这就是最传统的中国颜色姿态,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女人的服饰装扮。
  旗袍是展现东方女子的传统美,亦是半遮半掩的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不相干的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更让自己逆香在时光的流里自已漂泊。不同于西方女性,西方女性形体上的骨架大,个子高大,性格上的冲动激动;东方女性则体态娇小,性格保守谨慎,平和,不禁想起林夕的一段话:“有谁冒犯你,如水般温柔待他,即使一时未能将钢铁氧化,好歹都让自己如水般滑溜,避过锋芒。”中国女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形象。旗袍,本身是种美,更被民国时代着旗袍的女性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1]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士,是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当然也是一代名媛。嫁与张先生之后二人一生相偕,在乱世之中倾家荡产抢救国宝,为中华传统艺术的保留和发扬作出卓越贡献。陆小曼,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交际场上的名媛。她的美貌连胡适都要赞叹说: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宋氏一门三姐妹,皆是王佐之才。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令当时三大顶级才子动心的女子。她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建筑学家,她是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即使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敬称她为“先生”。孟小冬,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她们都拥有着如此大气勇敢的性情,这不得不算是旧上海的一个传奇。
  民国是丰富的。有拥有如此大性情的大小姐,也有斯斯文文的大文人,民国时期的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西思潮产生激烈的碰撞,可谓又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国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最先进,最成熟的文化,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2]陈丹青评论鲁迅的长相:“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在陈丹青眼里,民国人物几乎都好看。民国,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涌现出鲁迅、茅盾、丰子恺、夏丏尊、应修人、陶孟和、陈寅恪、郁达夫、梁思成、林徽因、胡适等大人物。他们有文化有修养也有气度,有一种范儿,难以言喻,让人一看到会记忆深刻,那是种不可言传的力量,也是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那种气质,感觉 悄悄渗入心里,像是氤氲着一圈光环,如玉般透露着光芒不耀眼,温润谦和。谦和低调下,有蕴含智慧和品味,从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中,可以感油然而生出一种感觉,不禁崇拜。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國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想想中华文化为何得以继续传承?大概是因为有一群不怕死的文人志士吧。”[3]硝烟弥漫的年代,那座只在历史上存在了八年的教育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为了保住文化血脉,师生们开启了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一路向西迁徙,“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尽管吃的是沾满砂子的锅巴,住的是茅屋牛棚,他们还是保持单纯,刚毅卓绝,功利心不严重,他们拒绝了丰厚的年金,车夫,保姆,走上一条艰苦的道路——为躲避炮弹,他们不得不一路迁徙,卖掉汽车,变卖家财,为维持一家生计,不得不挂牌治印,上街买米糕,没有钱置购校舍,用茅草搭建教学楼,拿不出足够资费,方案一改再改,从高楼改成茅草屋,在牛棚里攻克世界级数学难题,为给病妻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那个年代,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刚毅坚卓,文人风骨。民国在时间上只是短暂的一段,而谈到意义,却是浓厚的一笔,实在重要。民国已成一段历史,而民国留下来的气息不绝,丝丝缕缕还存现在今日的气息里,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这不仅是民国,更是中国人的代代相传,中国人重视气节,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三斗米折腰,这种精神大概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旗袍的年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旗袍的年代.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