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地理试题 > 内容

[纪检干部读书征文6篇汇编]征文作品汇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9:47:59     阅读:

纪检干部读书征文6篇 【篇一】 曾有人问著名作家二月河:“清朝的帝王、大臣是什么样的心态?你二月河是怎样知道这些人的言谈举止的?”二月河答:“很简单,看书。”——“《康熙起居注》厚厚的3本,几点起床,几点穿什么样的衣服,记录得详详细细。雍正、乾隆也都有这样的起居注。”无疑,正是花费了巨大的功夫,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经过对浩瀚的清朝史料的爬梳剔抉,才写出了“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共13卷520万字的鸿篇巨制! 所以,“很简单,看书”这个回答,看似不经意,实则言简意赅、词约意丰。看书,就是读书、学习、啃书本。准确地说,看书是人的第二对脑神经在工作,两眼直视书本内容,全神贯注,通过视神经将书本内容传递给脑中杻。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知识的源泉。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读书,就等于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开卷有益”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多看书、看好书。往昔,“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主要靠看书。如今较二月河写“落霞三部曲”的时代,书的外延宽了,手机、电脑等知识载体多了,方便人们获取知识,但也不应放下书本——“放下手机,捧起书本”——许多人赞成这样的呼吁。

捧起书本不难,难在有人视看书为畏途,懒于摸书本。他们或借口工作忙而不看书,或为装点门面走形式而假看书。对有的人来说,看书是有点儿枯燥乏味,若无对知识急切渴求的热望,没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功夫,很难看有所获。我们还应保持对看书的喜爱和绝对需求,像高尔基那样“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像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专心致志,不慕虚荣,甘于寂寞,认真看书。因为,看书有益,益在“非学无以广才”“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看书”看似简单,又不简单。二月河早年在部队服役时,就是有名的“书虫”,“二十四史”曾是他日复一日的读物。至于“苦读苦耕”,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烟炙腕”:每当深夜盹困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以至多年后手腕上仍存斑斑伤痕。为写作“落霞三部曲”,他呕心沥血,积劳成疾。诚所谓看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正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很简单,看书”,说来风轻云淡,其实大有讲究。看书的关键,在于变书中的知识为我所用。比如二月河看书,“我不是拿过来照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了,要进行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只有这样看书,才能“看”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提高鉴别力,才不至于变成鲁迅所说的“书橱”。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知识层出不穷,党员干部更应多一些“本领恐慌”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看书作为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因为,在看书求知的路上,同样“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摸爬滚打的七年艰苦生活,展现了从刚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历程。细细读完这本书,我真正接收了一次思想洗礼和心智启迪。

黄土地里孕育出的“初心”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一站。在那里,他看见了与北京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
在那里,他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书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梁家河:“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然而,作为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总书记没有被艰难吓到,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逃避退缩、畏惧不前。无论是窑洞里的“跳蚤关”,还是粗糙难以下咽的“饮食关”;
无论是“黑帮子弟”禁止入党的“思想关”,还是劳动强度极大的“劳动关”,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讲到知青岁月再苦再累,习近平总书记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然而,在他准备去清华大学读书、村民们自发来送他时,有个身体残疾的身影闪过,总书记上前搀扶时,忍不住落泪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那片黄土高地上,他彷徨过、奋斗过、热爱过,七年的时光早已让他成为黄土地的儿子。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延安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奉献、豁达包容等优秀品质的熏陶下,习近平总书记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锤炼出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干部要清楚认识到,不管是在哪个岗位,都要找到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初心”。要知道,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不可能一路平坦,只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一件件的落到实处,就必定会“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书籍相伴下的知青岁月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可谓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普遍匮乏。黄土高原尤其闭塞而荒凉,习近平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几乎所有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没有书桌,在炕上趴着读;
没有电灯,煤油灯下熏着眼睛鼻子读;
自己的书读完了,就想办法与别人交换着读。总书记看书十分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分析、思考和对比,同时还能够学以致用,为梁家河村打淤坝、建沼气就是他通过学习研究并付诸实践才得以完成的惠民工程。他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在农村的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基础都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学善思、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整个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直至今日,在他的讲话、著作中,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的“习式风格”,这与他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与“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作为一名从事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新兵”,我正处于想法很多、下笔却很难的困境中。在认真读完这本书后,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今朝知拙时未晚,笨鸟勤勉早入林”。年轻的我会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其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固底板,加强观察和对比,做好知识储备;
注重记录和积累,抓住机会多学习、多练笔,克服畏难情绪,把“怕写”变为“要写”,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及时有效地把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号传递出去。

脚踩大地抒写为民情怀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郑板桥的名诗《竹石》改编的。他说:“只有扎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地为民办实事、得民心。” 当年,在报纸上看到xx农村办沼气后,他便自费去xx绵阳取经,当村里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时,因为高兴而忘记了被粪喷溅满脸的窘态。在七年知青生涯中,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村民干在一起、累在一起、哭在一起、笑在一起,一碗米饭分着吃,一只卷烟轮着抽,汗水洒在一起,泪水流在一起……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微视频《初心·梁家河篇》中他曾提到:七年的知青生涯,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也正是深入到了最艰苦的地方,才有了“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样的朴素而又伟大的誓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好党风廉政宣传工作,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我们从事纪检监察宣传的同志,要主动走出办公室,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才能收集到最鲜活的第一手素材;
要摒弃板起面孔说教、冷着脸庞宣传的传统形象,把群众所思所想所忧的事情,通过多样化形式反映出来,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好正风反腐故事和廉荣贪耻道理,让宣传工作更有深度和温度。

如今,当初那个从梁家河走出去的村支部书记、那个发誓永远要为人民做实事的黄土地的儿子,已经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史,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年轻的纪检监察宣传“新兵”,我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坚定步伐、乘势而为、蹄疾而行,开动脑筋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传播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强音,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三】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是叶剑英元帅写的一首名为《攻关》的诗。这首小诗是他几十年战斗和学习实践经验的结晶。叶剑英一生酷爱读书,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具体的读书过程中,叶剑英提出了“三遍法”,即一读、二记、三用。“一读”就是按照书里的文章先后顺序一篇一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眼看着、嘴说着、手写着,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看、说、写同时进行,非常协调。“二记”就是在书籍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段末行间作批注;
将记忆、理解和运用统一起来,叶剑英认为读书要有摘要、眉批和标记。“三用”就是联系实践理解运用。叶剑英认为学习是毕生的事情,尤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反反复复研读,带着问题去读,向马克思主义著作请教学习,看看那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怎么解决的。

叶剑英主张一个人的读书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不能仅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的书,而要视野开阔一些,涉猎的范围大一些。他反复研读过并留有批注的书籍,就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历史等领域,由此可见其读书范围之广泛、知识领域之广博。

叶剑英读书的面很宽,但他更强调“学习要走在工作前头”,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个人的工作需要读书。他曾撰文指出:“‘做什么,学什么’。这是在职干部学习问题上,应该咬紧的一句话”“革命工作的繁剧和艰巨,是要求全体干部各专一门,不是要求每一干部都精百艺,这就是说:做一样,学一样”。

在叶剑英看来,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否则,没有理论,一张白纸,就无法去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实践进行结合运用。从“读”到“用”的转变,就是要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也就是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处理和解决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

叶剑英认为:“在学术上,本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避艰险的迂曲攀登,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胜景”。为了达到这个“光辉的胜景”,叶剑英终身恪守“抓紧时间学习,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学习”的座右铭,坚持做到了“做一样,学一样。做一生,学一生”。叶剑英的读书方法,也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的光辉风采。

【篇四】 《淮南子》系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宏篇巨著,此书集众家之说归之于“道”,乃为西汉道家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也是我国思想史上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巨著。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文笔瑰丽,它提出了汉代的天人之学,体系庞大而系统,集哲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科学、经济学、军事学等于一书,表现出汉人宏阔气魄,可谓是汉代的上乘之作,后世也罕有其匹。东汉高诱曾说“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评价为“牢笼天地,博及古今”。当代学者胡适则赞誉其为“绝代奇书”。

当年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子》目的何在?刘安在其书中具有纲要价值的《淮南子》之《要略》篇已经点明主旨。在《要略》开篇即说:“夫作为书论者,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继之语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言下之意,著书立说是用来整治道德,规划人事,编撰《淮南子》不仅观察天地形象,通达古今学说,权衡事理,建立法规,度量形势,施行合宜的措施,更是为规范世人道德行为,管理世间人和事,从而达到适应变化、治理天下之目的。故历代以来,一直不乏帝王将相、有志之士重视对《淮南子》的研究,探索其中经世致用之道理。

《淮南子》中记载了先秦大量历史人物,既有统治天下的上古五圣神农、尧、舜、禹、商汤及明君周文王、周武王,也有暴君夏桀、商纣。此外,还记载了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官吏。而其中为淮南王刘安津津乐道的古代勤政廉政典型,几乎贯穿《淮南子》全书的,也是司马迁记入《史记》并以天下第一循吏身份而载录的著名人物——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在《淮南子》一书中详细提到孙叔敖之例的至少有8处之多,甚至有的篇幅中反复以之为例加以详说,可见刘安对他的重视。翻阅《主术训》《道应训》《汜论训》《说山训》《人间训》等篇章便可见一斑。

孙叔敖何许人也,竟让淮南王刘安在这部宏著中频频提及并作为重点加以引据和论述。《孟子·告子·下》有文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史料载,孙叔敖生活在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郢都人(今河南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距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蔿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得倾囊相授毕生学识。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2000多年过去,至今仍在当地发挥着作用。孙叔敖也因之受楚庄王赏识,辅佐治理国家。

孙叔敖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政绩赫然。孙叔敖出色的治水、治国、为官、军事才能,辅佐造就楚庄王独霸南方,进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惜他年仅38岁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淮南子》中,关于孙叔敖的记载描述,撇开其作为一名封建时代官吏身份来看,其治水功绩,改革弊政,谋利为民;
治国之道,顺势而为,宽政为民;
处事之道,位高权重,怀德守志,居功不贪;
为官之道,能上能下,坦然进退,不患得失;
严教子孙,淡泊名利,低调为人等,值得后世学思践悟。展开来看:
一是治水利业绩。《淮南子·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此水利工程比xx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早建成约350年。孙叔敖由此名声鹊起,传之天下,后来在楚庄王大臣虞丘的极力举荐下,做了楚国的令尹(宰相)。” 明嘉靖本《寿州志》载:“芍陂,州南六十里安丰故县,楚相孙叔敖所作,溉田四百余顷。”其志书修撰黄廷用以记的方式,对芍陂之事进行了详细论述:“予观迁史《循吏传》有曰: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行政,世俗盛美,勤恤生人,惠施无疆,尝于寿州南引六上流溪、淠、沘三水汇而为塘,环抱三百里余,可溉田万余顷,居人赖之。汉王景、魏邓艾、宋长沙王义欣,至我明邝、魏二君相继葺理,以丕承前志。旧有白芍亭,汩而为湖,因名芍陂,后以安丰邑故地今相传为安丰塘。”清代康熙年间《江南通志》卷十七载:“芍陂在寿州安丰县,亦曰安丰塘,又曰期思陂,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即此。” 二是治国之道。其一,改革楚币,变不便携带交换的大币为轻便的小币种,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秩序井然。其二,改制楚车,增加门槛高度,改变楚国人由喜坐矮车到高车的习惯,从而增加楚国的威仪。人们称赞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的令尹,以贤能著称)。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其三,无为而治。《主术训》篇颂扬说:“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孙叔敖整日安寝无为,楚国不费一兵一卒、一刀一枪,即可统治天下。“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 三是做官、处事与为人之道。处庙堂之高如何居安思危,合理应对执政风险、利益诱惑与民意指向,孙叔敖身为令尹,爵高、官大、禄厚,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道应训》篇载有其与狐丘丈人一段问对,面对以狐丘丈人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对其爵高、官大、禄厚的“羡慕嫉妒恨”,孙叔敖则以用心志越小,欲望越少,捐献越多,低调破解,从而达到“免三怨”的目的。“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
官大者,主恶之;
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作为一代名相,孙叔敖未否认所谓三怨的存在,也不愿蒙受三怨,而是平心静气地向狐丘丈人阐明了就高位而避三怨的方法:爵位越高,则其心气越宜卑下。低爵与无爵乃高爵之基,占据显贵荣耀的高爵之位,显贵之基是广大民众,故不能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民众,更应怀卑谦之心,持尊崇之情,将荣耀最大程度地还之民众。因卑下心态,故才免除各种困挠。权愈大,处事更宜谨小慎微,守住权力界限,绝不擅权用事,彻底免除君王受威胁之感;
与此同时,牢记权力的分量,慎重地依礼遵规,据实际情况处事,力求为政平稳和妥善。因谨慎小心的处事风格,其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避免了楚王的憎恶。此外,俸禄越厚,则对民众施予愈广。丰厚的俸禄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乐的本钱,而是他周济贫寒、施惠于民的资本,凭此显示了他做官为民与博爱厚施的无私高尚情操,民众早已失去了怨恨他的基本理由。

《人间训》篇中还有关于孙叔敖关于处事为人之道妥善处理三危的做法。“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
才下而位高,二危也;
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尽管孙叔敖德高多宠、才高位高、功大禄厚,他在封赏、爵禄等利益面前一再退让,直到临死之际,告诫其子孙,如接受楚庄王封赏,只能要最贫瘠的土地。对此《淮南子》不惜笔墨大加叙述,以明示后人当作警示,如《人间训》中引例再说:“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不夺也;
”《汜论训》篇:“孙叔敖三得令尹,无喜志;
三去令尹,无忧色。”还如《说山训》篇:“庄王诛里史,孙叔敖制冠浣衣”。都说明了后世著书者刘安孙叔敖氏做官处世教子为人之道的认可和赞赏,故录载书中大加彰扬旌表,教诫后世应将其作为楷模学习效仿,身体力行。

【篇五】 近读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的《闲来笔潭》,作品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到了吴官正做人做事的初心与坚守,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做人要有穷且益坚的品格。吴官正从小家境贫寒,挨饿受冻是常态,为学费发愁伴随学习生涯。但他自立自强,勤学苦读,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饱尝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吴官正,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和屈辱,没有怨天尤人和悲观失望,他奋发图强,把种种困难踩在脚下,沉甸甸的如影随形的苦难未能将他压垮,反而成了他不畏困难挑战命运的引擎,迈向成功的一个个台阶。

做人要有懂得感恩的心态。吴官正求学期间,受到初中班主任和高中班主任的关心,为此常铭记师恩,常为没有回报师恩而内疚。他心里充满大爱,从《闲来笔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党的热爱、对百姓的深情。无论身居何职、身在何处,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始终把普通百姓利益放在心头。

做人要有关爱家人的真情。吴官正就读清华期间,为了节省路费,每两年才回一次家。清华毕业后,人人传言吴官正会抛妻弃子,但吴官正回家后特意拉着媳妇到大街上逛一圈,破除了谣言。

做事要有爱较真的狠劲。吴官正在江西当省长时,特意改变考察路线,到一个酒厂考察。酒厂浪费惊人,他要求立即整改。他走后,厂长以为没事了,就没有行动。哪知他半夜杀个回马枪,发了火,厂长才认真落实整改。

做事要有敢担当的自觉。吴官正对工作极度认真,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敢抓敢管、勇于创新,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忠诚于党的事业,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积极主动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

做事要有不逾矩的意识。吴官正在童年以及求学期间,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特别是姐妹为了支持她上学,卖掉了出嫁的首饰。吴官正走上领导岗位后,亲戚求他安排工作,但他坚决拒绝了,坚守住了原则。

通读此书,受益颇深。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学习吴官正那样,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切实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时刻保持对做人与做事的警醒,走好人生每一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篇六】 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即明代晚期,中国遇到了社会转型的机遇,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与出口优势,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全世界白银资本(货币)总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明王朝的当政者们,面对好好的一局棋,最后满盘皆输,走向灭亡,这是什么情况?樊树志先生的《朝廷与党争》一书,从晚明王朝朋党之争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解读。

书中大量引用《明神宗实录》、《万历邸钞》等明代官方文献,全方位反映明王朝皇帝与朝臣、朝臣与朝臣间各树山头,各立门户,无休无止地窝里斗,最终耗尽了王朝的气数。

第一座山头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与郑贵妃拉起的帝后党。作为皇帝,朱翊钧根本不把江山社稷当回事,与朝臣们开展旷日持久的“争国本”。所谓“国本”,是指立太子,确立皇位的接班人。按照祖制,皇位接班人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继承人首先从皇帝与皇后所生的儿子中选定,如果没有,则从皇帝与其他宫妃之间所生儿子中挑选年龄最大的。朱翊钧与皇后没有生儿子,他与王姓宫女所生的儿子朱常洛是长子,朱翊钧宠幸文艺女青年郑贵妃,爱屋及乌,偏爱与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他心中的皇位继承人是朱常洵,朱常洛根本不受待见。从他当皇帝的第十四年起,就有朝臣上疏,请立朱常洛为太子,朱翊钧应付的策略只有一个字——拖,他以各处借口敷衍。朝臣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而再,再而三所上的奏疏,大部分被“留中”——压在手里不交内阁讨论。有的奏疏言辞激烈,万历皇帝愤怒之下爆粗口、书中引用了他下的几道诏旨,其中“这厮”是个高频词,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这个混蛋”,令人感叹一国之君的修养如此没有下限。有些朝臣,如言官(监察官)孟养浩因此被打了一百棍,革职为民。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将朱常洛立为太子。为立太子,皇帝与朝臣竟然打了十五年的口水仗!朱翊钧一己之私心,透支了公信力,与朝臣们离心离德,怪不得御史马经伦在奏疏中发牢骚“皇上今日以泥沙视贤才,以草芥待台省,辱国伤重,莫此为甚!” 第二个山头则是朝臣们以出生地为界,结为朋党,开展党争,主要是浙党、齐党、昆党等。这些饱读圣贤书的朝廷重臣根本没有大局观,一心只想着如何排斥异己,将自己人放在重要岗位上,为此抱团取暖,不问是非,以人划线。书中尤其提到内阁首辅沈一贯作为浙党首领,指责东林书院人士是“东林党”,竭力排斥打击。整个万历时期,朝臣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吵架,打击对手,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乌烟瘴气。

党争最终导致其后的天启时代,心智不全的朱由校当皇帝,宦官魏忠贤趁机把持朝政,他所领导的阉党残酷镇压东林人士,使得朝中正人为之一空。魏忠贤还自导自演造神运动,各地官员为拍马屁,不遗余力耗费民脂民膏,给魏建生祠。更有甚者,国子监生陆万龄,居然向天启皇帝提出在堂堂最高学府国子监旁建造魏忠贤生祠,让文盲魏忠贤配祀孔子,皇帝居然同意了! 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明王朝历经万历、天启两位皇帝的折腾胡闹,以及只有利益没有是非的党争,其灭亡是应有的结局,怪不得后世的史学家们普遍有“明实亡于万历”、明亡于党争的共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如樊树志先生指出的,明王朝一度经济繁荣,但政治体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没有把内忧与外患消弭于无形的能力,走向了末路,其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党争并未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彻底消亡,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中不乏搞山头主义者。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甘肃兰州市委原副秘书长金晋哲是已落马的甘肃原副省长虞海燕的“心腹”。在虞海燕担任兰州市委书记期间,金晋哲竟要求其分管的年轻干部学习虞海燕和自己的讲话,写出学习心得汇报,甚至还编印成册,并按每个人的忠诚度予以不同程度的使用提拔。

那些热衷山头主义的干部,“我的地盘我做主”,搞小圈子,搞人身依附,把党的干部变成他们的家臣,其危害不可小视。今年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在本人主政的地方或部门自行其是,搞山头主义,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甚至背着党中央另搞一套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处分,这给热衷于搞拉山头,搞宗派者当头棒喝。

山头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党委(党组)、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反对山头主义落实落细到日常工作中,使党员干部明敬畏,守规矩,让搞山头主义的人没有市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如此,我们党才能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纪检干部读书征文6篇汇编]征文作品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纪检干部读书征文6篇汇编]征文作品汇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