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单元测试 > 内容

科学发展观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2 06:06:11     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较为滞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更为薄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为平台,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生态环境 教育措施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生态环境具有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脆弱性特征,突出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和土地石漠化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滇、黔、桂3省(区)为例,据测算,3省(区)有石漠化土地约28万平方千米,占3省区总面积的35%左右,直接受石漠化问题威胁的人口达3000万以上,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
  由于人口压力、贫困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加之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为平台,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管理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环保意识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环境状况。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道德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教育法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了环境教育设想,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草案)》中要求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环保专业,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环保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教育做了原则上的规定。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高校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欧洲,环境教育不仅在大学里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所和非政府组织也十分重视开展环境教育。199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总部的教育部门与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远程课程”,将环境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之中。澳大利亚的格利福士大学提出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教学环境管理环节。俄罗斯的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生态环境学专业,同时还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环境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教育特点和实施体系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高校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高校构建环境教育体系的重要性、高校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环境教育。落实和强调科学发展观,对培养当代高校生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的办学格局,从而导致了学科之间的割裂,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形成生态环境教育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高校环境教育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相对重视对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而轻视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地位还未被提高到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日程上来,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滞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总招生人数的99.15%以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并通过他们产生影响,实现本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相应年龄或教育年限所应掌握的环境文化。国际环保组织Tbilisi宣言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四个目标,即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首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教育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有机地结合,判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目标定位问题、教学内容的选定;其次,考虑到高校环境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社科性的综合与交叉,特别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社会背景的融合,结合文化哲学、社会和政策的理性思考,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面临的问题;再次,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分析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高校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状况。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环境科学内容多、范围广,并且正在渗透到其他学科,在目前环境状况下,培养基于专业知识融和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对当代高校生甚为重要。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遵守环保法规的文明行为。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我国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相继出台,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要把环境法律作为学习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形成正直、豁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和敢于为集体、为他人献身的精神。
  
  (二)高校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
  高校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是普及环境意识观念,渗透环境科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由于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当代高校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环保教育,影响了其环保意识的形成;没能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环保人格的基本塑造;当代高校生没有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品德。高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缺陷是没有将德育这条主线贯穿其中。因此通过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加强高校生的道德修养,促使他们养成“绿色”的人格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高校环境教育要有实效,应以德育为主线,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陶冶其情感,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习惯,培养知行合一的品质,才能促进高校生在掌握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品德,进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推动环境的改善。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施途径,需通过相关研究。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战略,并设计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相应的高校环境教育方法体系,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而探讨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施途径。这些步骤组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的框架,见图1。
  生态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任,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作用,从大局出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将生态环境教育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培养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责编 郝 勋)

《科学发展观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科学发展观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