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委托书 > 内容

新西兰:行政改革的“世界领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8 06:10:18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idi/zidi201308/zidi20130833-1-l.jpg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相呼应的行政改革运动席卷全球。这股始于欧美的改革之风吹进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让这个国土面积与日本大致相当的国家一时闻名世界,这个岛国便是新西兰。
  新西兰行政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长达十年之久,对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用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一扫本国行政机构膨大、经济低迷不景气的颓势,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通货膨胀率低于德国和法国、失业率低于荷兰的目标。
  有人评论, 新西兰作为改革试验室和政策创新者,取得了多数改革的成功,“它对经济的管理、改革计划的激进性和内在一致性赢得了全世界的赞佩和关注” 。从此,这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又多了一个荣誉——“行政改革的典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吸收和借鉴新西兰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
  “福利国家”的危机
  新西兰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国家,面积26.8万平方公里,由两个主岛和若干小岛组成。一千多年以前,太平洋群岛的毛利人乘坐七条大独木舟扬帆渡海来到这里,把这片富饶的土地叫做“白云升起的地方”。1907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47年获得完全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三分之二适宜农牧的土地,加上温和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新西兰人均拥有羊40只、牛3头,居世界第1位,是一个羊比人多的国度,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肉及乳制品输出国,被称作“畜牧之国”、“牧羊之国”。
  凭借畜牧业优势,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新西兰总出口值的一半。作为英联邦的重要成员,新西兰在当时有几乎一半的贸易收入都来自于这个“独占性”的贸易伙伴。在战后50-60年代,新西兰对外经济迅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瑞士和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之一。
  新西兰最令世界瞩目的不仅仅在于其发达的畜牧业,还在于完善的福利制度。有人说,新西兰人的“生老病死全被国家包了”,这一点都不夸张。二战结束以来,新西兰政府推行“高开支、高福利”政策,全面垄断公共服务供给,这种“全面福利型国家”的状态,保证了新西兰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绝大多数新西兰人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一切福利待遇,以为这是他们生来就有的权利。
  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西兰经济急转直下。先是1973年和1974年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价格剧升对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继而英国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使外向型的新西兰经济失去了传统的农牧产品出口市场,其他国家的贸易限制令其出口雪上加霜。
  在国内,新西兰同样迎来了传统“高开支”福利制度危机,失业率攀升,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财政赤字扶摇直上。
  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内部危机的双重压力,使得新西兰的人均GDP从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第3跌至1984年的第21位,失业率也从60、70年代的近乎零攀升到5. 4%,对外债务比1974年增加了18倍,国家预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1975-1985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下降为1.79%,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增长最慢的一个。
  半个世纪以来,新西兰人都寄希望于政府提供良好的教育、广泛的保障系统,希望政府重视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出口市场,来保障他们的福利水平。然而,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困扰,迫使新西兰人不得不放弃这些想法,重新规划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企改革首当其冲
  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让依赖出口的新西兰经济遭受重创,不过,此时的大英帝国也得了一场“难以治愈的英国病”。直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带领英国保守党政府进行了一场西欧最激进的私有化改革,才让英国再度崛起。
  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这场创造“英国奇迹”的改革运动,可以说是全球性行政改革的先驱,不仅席卷全英,还波及全球,这自然对同为英联邦成员的新西兰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1984年,由戴维·朗伊领导的新西兰工党政府上台,发现国家经济状况糟糕至极,于是开始在公共部门进行“激进的重组”,首当其冲的便是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之前,新西兰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管理,参与了60%的国民经济活动,几乎所有大型投资项目均由政府出资,包括国内一些最大的银行、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整个电信产业等,大量的公共补贴、高额关税和进口控制措施保护着新西兰的国内企业,市场受到大量管制。
  在新西兰经济迅速发展的50、60年代,国有企业除少数工业部门,如制造业、加工业追求商业盈利外,其他国有企业部门,几乎都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由于政府运作的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投资决策质量不高,改革前的20年中,政府向这些领域共投资50亿新元,却对财政毫无补益。
  70年代后,新西兰经济急剧衰退,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例由1976年的9%上升到1985年的41%。政企不分的弊端渐渐暴露出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之中。
  把公共事业机构分离出来
  当原有的国家干预福利社会的道路走不下去的时候,新西兰政府选择“放松管制、退出介入”。国有企业改革是新西兰十年经济整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西兰政府最艰难的一步改革,其基本上遵循的是“先公司化,后私有化”的思路。
  1986年,工党政府对政府机构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国有企业公司化、私有化改革的《国有企业法》,把一些政府公共事业机构从政府中分离出来,组成国有持股公司。这些公司以赢利为目的,不再享有各种保护和特权,按私人企业的经营原则在市场上公平竞争。
  《国有企业法》规定,财政部和国有企业部是国有企业的法定持股人,企业由这两个部共同任命的董事会负责。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则由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承担,政府不干预企业的事务。

《新西兰:行政改革的“世界领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西兰:行政改革的“世界领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